阔别三年 徐汇区图书馆将以崭新面貌同读者见面
徐汇区新闻办介绍,阔别三年,徐汇区图书馆终于要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了。近日,徐家汇天主教堂南侧的建筑物亮明身份,徐家汇书院的崭新馆招引发了许多关注。徐汇区图书馆为何冠以“徐家汇书院”之名?三年里它又修炼了哪些“功夫”?详见↓
打破图书馆常规
迎接全民阅读时代
玻璃门从两侧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面积巴西利卡风格的中庭空间。长28米、宽8米、高14米,平面呈长方形,屋顶是穹形,左右两侧是对称的立柱。中庭直通三层,恢宏明亮,两侧是八个特色主题书架阵列,再向外延伸是阅读大空间。
视野尽头的“光启之门”艺术装置是基于土山湾牌楼的形象进行艺术化再造,材质极简、造型独特、寓意丰富。整体运用绿色环保的可降解塑料材质,并用3D打印建造技术呈现晶莹剔透的网格化牌楼新形象,呼应了用现代技术演绎传统工艺的主题。云翼的加入使整体形象更显轻盈通透,与原本沉稳厚重的土山湾牌楼形成鲜明对比。传统与未来的呼应,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光启之门”所希望表达的核心主题。
两侧八个特色主题空间取名为“光盒空间”,一侧以“建筑可阅读”为主题,从城区发展史的宏观视角,以百年建筑、百年音乐、百年电影、百年工艺等区域特色文化为内核,聚焦徐家汇、衡复、西岸等核心地段,以融合书架的形式展示徐汇、徐家汇的历史文脉和城区巨变;另一侧以“徐汇文脉”为主题,让读者感受到徐汇文化名人的伟大功绩、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包容胸怀值得一代代传承和发扬。
图书馆一楼大厅空间的图书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常规的索书号排列规则,按照主题去排列图书,方便读者进行阅读。不仅如此,大门入口处两侧的书架上也陈列了读者、图书馆员以及作家等为读者专门推荐的书籍和推荐语。
据透露,中庭内还会布置20多米长的“海上书桌”,犹如海派文化的百年记忆通道,配合两侧的徐光启、建筑可阅读和中西交流等主题书架,以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再现徐家汇百年文化记忆,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从景区中“生长”出来
图书馆不止阅读
徐家汇书院位于徐家汇源景区的核心位置,地下二层,地上三层,拥有近800个阅览座席,总建筑面积共18650平方米。细长的立柱从地面垂直延伸到屋顶,包裹了整个建筑,也形成了各层的敞廊,强化了广场与建筑的关系,成为联系书院与广场的特色过渡空间。
书院北侧毗邻徐家汇天主教堂及教堂广场,让入口处拥有了一块室外景观广场;南侧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投入公共服务的天文台、气象台、徐家汇观象台以及纪念“中西会通第一人”徐光启的光启公园。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徐汇公学等建筑遥遥相对,方圆几百米内还有电影博物馆、百代小楼。
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书院也特别在二楼、三楼开辟了休闲打卡区域。徐家汇“三件套”、天主教堂广场等风景尽收眼底。
据介绍,徐汇得名于徐家汇,徐家汇得名于徐光启,馆招“徐家汇书院”也是集自徐光启手迹。取名“徐家汇书院”凸显了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表达对区域文化积淀、文脉传承的敬畏,期望海派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
460年前,徐光启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65年来,徐汇区图书馆像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永远在路上。如今,以“徐家汇书院”重新归来的它仍愿突破自己,打破常规,为读者带来更多新鲜体验。
资料:徐汇区新闻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