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上馬"即將開跑 滬上"馬拉鬆"百年歷史了解一下

2022年11月11日17:49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探索】“上馬”即將開跑!滬上“馬拉鬆”的百年歷史,你了解嗎?

近日,上海馬拉鬆(簡稱“上馬”)賽事組委會宣布,第26屆“上馬”將於11月27日上午7點在外灘金牛廣場起跑,終點設在龍啟路雲錦路,參賽規模為18000人,隻設全馬項目。

對於許多熱愛跑步的市民而言,參加馬拉鬆等長跑項目,不只是參與競技體育運動,更是一種享受跑步快樂、身心得到釋放的生活方式。在眾人心目中,“上馬”也已成為這座城市又一張閃閃發光的“金名片”。

回溯歷史,馬拉鬆項目何時來到上海?從最初的小眾運動,到如今全城熱議的焦點賽事,馬拉鬆在上海走過百年發展歷程,其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一起來看看↓

“全城以待,申愛依燃”,是今年“上馬”的辦賽口號

滬上馬拉鬆“雛形”

現代長跑即長距離跑步 (Long-Distance Running),是一種西方舶來品的體育運動項目。1847年4月5日,倫敦舉行最早的職業長跑賽,杰克遜以32分35秒奪6英裡冠軍。當時設4、6英裡兩項,后被5000米和10000米替代。

20世紀初,滬上出現“路跑”一族。圖為越野會會員在練習長跑,有西方僑民,也有中國人(圖源見水印)

上海作為西方近代體育進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登陸點和擴散地,以長跑為代表的體育賽事發展可謂緊跟時代潮流。1904年,首屆“上海萬國越野賽”舉行,這是上海最早的戶外跑賽事,也被人們稱為滬上馬拉鬆的“雛形”。該越野跑路線固定,從虹口公園出發,沿今天的東體育會路、邯鄲路,至江灣折回,當時主要是外國僑民參加。此后賽事每年春季舉辦一屆,一直持續至20世紀30年代末。

上海萬國越野賽在虹口公園起跑時的場景,選手一字排開,各就各位

華人大規模參加上述賽事已是1927年。該賽的團體賽按國家或地區組隊,有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法、葡、美、日和中國,中華隊奪得1935、1936年團體冠軍,有名的華人隊有“一冰”“白虹”和“麗都”等。

白虹田徑隊留影

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滬上各種形式的越野長跑比賽十分活躍,一年中多達十余次。各類群眾性越野活動的興起,推動了上海中長跑競技水平的提高。

“長跑天才”傳奇

1930年,上海選手鄧志明在民國時期舉辦的第四屆全運會上以2分09秒的成績,獲得男子800米跑冠軍﹔1933年,上海選手王正林在第五屆全運會上獲得男子10000米亞軍﹔1935年,上海選手賈連仁、王正林、邱忠澄囊括了第六屆全運會男子1500米金、銀、銅牌,賈連仁還獲得男子800米金牌和男子10000米銀牌﹔1935年至1936年,王正林、賈連仁分別創造了男子3000米、1500米、800米的全國紀錄﹔1936年,王正林、賈連仁入選中國田徑隊,赴柏林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

民國時期第六、七屆全運會舉辦地(今上海江灣體育場)

1948年,作為上海體育的代表人物,有“長跑天才”之稱的聾啞人樓文敖,一人獨攬男子5000米和10000米兩項金牌,並刷新這兩個項目的全國紀錄。至此,中國男子800米至10000米所有5個中長跑項目的全國紀錄,均為上海運動員創造,其中樓文敖的萬米紀錄已接近當時的奧運會紀錄(30分11秒),被報界稱為“今日中國田徑界最出色的一個人”。1948年,樓文敖參加第十四屆奧運會男子5000米、10000米和馬拉鬆三項比賽,因旅途勞累、經驗不足未獲名次。

當年報紙關於樓文敖比賽佳績的報道

1940年代,樓文敖(中)、王正林(左)與美國長跑冠軍諾克斯在美合影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選手收獲的第一塊馬拉鬆金牌在1980年,張遠達以2小時29分03秒獲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馬拉鬆冠軍。

深厚的群眾基礎

上海的戶外跑歷史深厚,且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申報》體育記者馬崇淦1929年創辦的滬上最早專業體育書店勤奮書局裡,已有《越野跑訓練法》等面向市民受眾的普及型書籍。當時,長跑已作為一門功課進入中學生的日常教學安排。按1933年《澄衷中學體育鍛煉最低標准》:初一跑1000—1800米,初二1400—2000米,初三1800—2400米。

1970年代,學生在校園內跑步

解放后,長跑亦被納入中小學生的日常課程。在筆者記憶中,自己最早的長跑紀錄是在1970年12月,當時在茂名南路第二小學讀六年級。因為條件限制,小學內沒有專門的田徑場,隻得繞著操場跑步。12月18日的日記中記錄道:“老師叫我們跑三十五圈,共二裡路程。”有時,跑到校外的茂名南路,從校門175號跑到59號錦江飯店,來回跑到達標為止。

當筆者1978年就讀大學以后,按學校課程要求,需通過《體鍛標准》,1500米是每一位男生必過的坎。為了考試達標,冬日裡天沒亮就到操場跑開了,冬來暑往,一直跑到1500米及格、通過《體鍛標准》方得大功告成。那時,我們還從體育系老師那裡學到運動時的呼吸方式等跑步技巧,如光靠鼻子不行,還要借助嘴巴,且有巧檻:用舌頭抵住上顎,不讓冷空氣直奔嘴裡造成不適。這個方法令我受用至今,不但用在跑步方面,登山時也是如此,非常管用。

當年上海體育學院學生長跑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上海人而言,求學時期的1500米跑、800米跑是咬緊牙關才能闖過的一道坎。莫說是普通人了,對於那些非長跑項目的專業運動員來說,長跑也是令他們感到“壓力山大”。聽著名乒乓球選手徐寅生說,長跑是他最頭疼的訓練項目。他參加第26屆世乒賽國家集訓隊常跑萬米,從駐地工人體育場跑到北京火車站再折返。他借此磨意志,次次堅持跑完全程,從此消除長跑恐懼。

改革開放后,上海各區縣成立了不少群眾自主發起的長跑隊,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便是一支成立於1980年的四川北路長跑隊,當時被命名為“青鬆長跑隊”,一聽這名就知其主力是一批中老年人,其中隊員華駿琪一直跑到70多歲,共跑18次全馬﹔2019年跑“上馬”的最長者是上海75歲的宋先生,可謂“一馬當先”的常青樹。

1980年,虹口、楊浦老年長跑隊合影留念(圖源:李明遠先生)

馬拉鬆首次“滬跑”

若說起國內的首屆馬拉鬆賽事,卻並非始於上海。1910年11月17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馬拉鬆比賽在距離上海約300公裡的南京舉辦。刊登在上海《時報》的比賽預告可知其賽道:“長距離競走會(編者注:即馬拉鬆比賽)從鎮江金山頂起,至南京勸業會紀念塔止。十七 (日)發足,十九(日)達會場。”

上海正式出現“馬拉鬆”比賽,是在1929年。上海體育協會舉辦了第一屆城市馬拉鬆賽,比賽全程線路17英裡(約27公裡),共有11個團體的41名運動員參加(其中華人5人參賽)。最終葡萄牙人李梅迪獲得冠軍,中國選手黃勝白獲得第五,陳虛舟獲第十一。到1931年第三屆賽事,總共參賽的68名選手中,中國選手達到28名,雖然第一名仍由葡萄牙人李梅迪獲得,但第二到第六由中國選手包攬。不過這一賽事隻辦了三屆就因經費原因未繼續。滬上后來雖也陸續舉辦過幾次比賽,但大多未成氣候。

1930年,參加上海馬拉鬆賽的華人選手。自左至右:鐘禺天、趙德新、董家燮、周余愚、宋譯安、陳虛舟、黃勝白(圖源見水印)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全運會於1959年在北京開幕,這屆全運會上馬拉鬆作為正式比賽項目,亮相於當時全國最大規模競技體育大會的舞台。

到了20世紀70年代,長跑賽在上海再度悄然興起。比較有代表性的賽事,是由滬上各家新聞媒體牽頭發起,於1974年1月20日舉辦的第一屆“上海市迎春長跑比賽”,此后每年舉辦直至1990年。比賽的起點設在人民廣場體育宮(現在的上海大劇院),終點設在長寧區滬西體育場,整個賽程約10公裡,每次參賽規模數千人,這也是當時影響最為廣泛的全市群眾性長跑活動。

1972年,上海市長跑比賽在衡山賓館前起跑

到了1980年代,長跑賽升級版的馬拉鬆賽事開始奔跑在我們這座城市。1981年4月2日,首屆上海杯馬拉鬆比賽在上海嘉定進行,上海選手王雅萍獲女子冠軍。從1981年至1987年,該項賽事連續七年在嘉定舉辦。此外,上海嘉定自1982年至1986年,連續承辦全國春季馬拉鬆賽和競走賽5次。

1981年,第一屆上海杯馬拉鬆比賽在嘉定舉行(圖源見水印)

一花引來百花開,上海的馬拉鬆比賽猶如“雨后新筍”一般,越來越多地舉辦:有面向特定人群的第一屆“亞字杯”老年人馬拉鬆長跑賽(1984),有面向國際化的第二屆上海杯國際馬拉鬆友好邀請賽(1982),由中、美、日、英等10國選手參加的上海—大阪友好城市馬拉鬆賽(1984),有上海國際女子馬拉鬆賽(1986),中、日等國選手參加的“四方杯”市民馬拉鬆賽(1991),中、日、美、瑞等國選手參賽的第12屆上海“雪菲力杯”國際馬拉鬆賽(1992)等……

1985年,上海市體委關於舉辦1986年上海國際女子馬拉鬆比賽的請示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

開啟新一頁篇章的還要數1996年9月28日——那一天,中國田協、上海市體育總會在上海聯合主辦“1996年上海國際市民馬拉鬆賽”,這便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第一屆“上馬”。首屆“上馬”項目設全馬、半馬、5公裡、2.5公裡。參跑6000人中,有700 名外國參賽選手,來自美、英、德、日、瑞士和瑞典等國。

1996年9月28日,首屆“上馬”開跑,選手們途經外灘

繪就流動風景線

不同的年代背景下,馬拉鬆賽道的設置,也是一個城市歷史風貌的縮影,折射出了時代發展與變遷的印記。

20世紀初的“上海萬國越野賽”,其賽道自始至終不變,起始點均為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沿新體育會路——翔殷西路——江灣折返。

1933年4月9日的上海市第二屆長程賽跑會跑10公裡,起點老西門陳英士紀念塔,環繞南市三路圓領電車路線一周,出小西門經大林路——斜橋——制造局路——斜土路至終點平江路107號國民政府市政府大廈。

1930年代,上海市長程賽跑的選手在途中(圖源見水印)

1935年3月10日的上海市第三屆長程賽跑會,賽道設計圍繞《大上海計劃》展開:起點翔殷路復旦大學,經黃興路——控江路——馬玉山路——觀音堂路——軍工路——浦西路——閘殷路——民壯路——市光路——國光路——政同路——淞滬路——政通路——國和路——府西內路至終點國民政府市政府大廈(現上海體育學院行政樓)。

時過境遷,歷史的車輪駛入新時代。1980年代初,上海的馬拉鬆賽事始發於嘉定。當時嘉定還是一派田野風光,人口密度也低於市區,賽道本身的“純競技”意味更濃厚,選手們一路所見多是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致。

到了1990年代,當馬拉鬆由上海郊區轉入市區,沿途風光也更“移步換景”。以首屆“上馬”為例,賽道主要位於道路更為開闊的浦東地區,以人民廣場為起點,過南浦大橋,終點是東方明珠電視塔﹔1997年的第二屆“上馬”,改起點為外灘,仍從南浦大橋過江至終點浦東中央公園﹔隨著賽事舉辦經驗的不斷豐富,1998年第三屆“上馬”的賽道全部調整至浦西,並將終點設置在了上海體育場。

“上馬”選手跑在南浦大橋上

2014年“上馬”路線示意圖

近年來的賽道路線與點位設置,越來越凸顯重要地標和城市新貌:如2016年新增中共“一大”會址點位,2017年特設新貫通的黃浦18.5公裡和徐匯4.4公裡濱江路段……賽道的設置,更立體地呈現國際化大都市的多元形象,“上馬”也日益成為上海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以奔跑之名,繪就城市流動風景線。

2020年11月,第25屆“上馬”在外灘開賽。時隔兩年之后,“上馬”即將於2022年11月27日第26次鳴槍開跑。

資料:市檔案局(館)“檔案春秋”(作者:袁念琪)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