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供銷社重返江湖?這些在上海熱賣的商品打臉謠言

2022年11月04日15:30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供銷社“重返江湖,恢復計劃經濟”?這些在上海熱賣的商品打臉謠言

10月31日,在盒馬供應商大會上,上海邵萬生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葛颋站在舞台上,分享了他們與盒馬合作、打造年銷售額超過3500萬元“爆款”紙皮燒賣的故事﹔

同一天,淮海中路雁蕩路口的上海全國土特產商場,醬菜櫃台上新,招牌零稱醬菜醬料有了瓶裝版,包括什錦菜、生姜片、乳黃瓜等,配方不變、味道不變,但攜帶存儲更加方便。

很多人都不知道

邵萬生、上海全土

以及更多上海市民耳熟能詳、

消費熱情高漲的老字號、老品牌

三陽南貨、丁義興、高橋鬆餅

都屬於供銷社系統

所以,當“供銷社重啟”“供銷社恢復計劃經濟”等信息沖上熱搜時,不論葛颋、上海全土商場的負責人陳志豪,還是很多專家學者,都覺得要澄清一下:供銷社從未退出過市場,不存在“重啟”,更不是“恢復計劃經濟”,現在的供銷社也是市場經濟的弄潮兒。

重啟供銷社?從未退出市場

網上出現“重啟供銷社”的誤解,與部分網友不了解供銷社有關。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供銷社”是個陌生的詞匯﹔但對80后70后以及年紀更長一些的人群來說,供銷社代表著豐富的商品、合理的價格,以及深入田間地頭的供應網絡。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表示,供銷社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經濟領域重要的制度實踐,其功能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但從未遠離生活。

在1949年至1958年,供銷社活躍於城鄉商貿流通領域,主要供應農民生產資料和基本生活用品,同時大力收購農副產品,供應城市和工礦區。此時的供銷社致力於滿足農民生產和生活需要,改善民生,並成為聯結城鄉、聯系工農、溝通政府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

1958年開始,我國進行集體化運動,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此后,全國供銷社總社與商務部“三合三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執行農村生產生活資料統購統銷,促進城市和工業發展。

1978年以后,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發生深刻變革,集體經濟制度逐漸被市場經濟制度取代,供銷社活動場域發生急劇變化,經濟功能逐漸讓渡於市場經濟組織。面對市場化進程和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供銷社在經營目標、產權關系、治理結構、經營業務等方面出現了現代企業化發展的趨勢,包括經營目標盈利化、產權結構“非合作化”、經營業務“非農化”等。

徐旭初認為,供銷社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及為農服務領域方面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供銷社的涉農業務比例有所下降。

在市場經濟發達地區,供銷社業務的非農化趨勢更加明顯。供銷社通過全資、入股等,以超市、農貿市場、農資店、餐飲店、合作社等形式,與其他市場主體一起,參與市場經濟發展。隻不過對外經營時,普通人並不知道相關店招或品牌背后,有來自供銷社系統的力量。

以上海為例,供銷社系統不僅有邵萬生、上海全土、三陽南貨等老字號,還有鬆江商城、嘉定商城、奉賢南橋集貿市場、寶山翼家菜場、嘉定惠民生鮮集貿市場、普陀阿拉贊農產品便民店、上海市果品配送有限公司等商業主體。他們從事的業務與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目標是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重建基層網絡=恢復計劃經濟?曲解

“供銷社”登上熱搜,還與部分地區重建供銷社基層網絡有關。據報道,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寧夏鄉鎮級供銷合作社覆蓋率達到92.7%﹔重慶市農村綜合服務社增至612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6%。

部分自媒體將這些信息解讀成“恢復計劃經濟”,理由是供銷社曾統一供應農資產品。

這完全是曲解。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指出,各地重啟的供銷社只是基層供銷社,即鄉鎮一級的供銷社。重啟供銷社並不是要恢復計劃經濟,而是讓供銷社發揮網點多的優勢,提升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功能,從而助推鄉村振興。

進入新世紀以來,服務新農村建設已成為供銷社的新任務。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出要加快建設“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近年來,“供銷社”三字連續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它被視作為農服務的重要網絡:

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繼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當年10月,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指導下,由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扶貧832平台”正式上線試運行,該平台全力助銷貧困地區農副產品﹔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台。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採集配中心。

經營數據也顯示,全國供銷社系統大大推進了農產品交易:全國供銷系統實現銷售總額5.3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農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8667.1億元,農產品類銷售額22205.3億元,消費品類零售額18234.5億元,再生資源類銷售額2824億元。

陳志豪說,相關產品的銷售都是市場化運行。以上海全土為例說,供銷社雖然是品牌的“娘家”,但經營定位、商品選擇、銷售渠道等,均由企業根據市場反響自行確定,不存在計劃經濟或統一規定,“對我們而言,供銷社更像橋梁和平台,會組織不同地區的社屬企業、機構交流,我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與互動,發掘商機。”在這些交流活動中,上海全土遇到過不少特色農產品,最后變成了面向上海市場的商品。

上海全土新上的“人參蘿卜”

新功能迎接新挑戰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秘書長唐麗霞也說:“不是說有了供銷社,其他市場主體沒有了,而是市場上多了一個選擇,多了一個競爭,競爭帶來服務的改善和系統的改善。”

這一點,在上海的供銷社體系中尤為明顯。除了旗下已有的老字號、集貿市場、農業合作社外,上海市供銷合作總社近年來構建了名為“供銷e家”的線上平台和線下網點,以一線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做供銷創新的踐行者、服務城鄉的主力軍。

就在幾天前,寶山路菊聯路上的“供銷e家”門店迎來江蘇供銷合作總社組織的江蘇特色農產品,包括當季熱銷的大閘蟹、優質稻米,以及其他特色生鮮副食、瓜果蔬菜等,包括揚州面點、淮安冰淇淋紫薯、如皋蘿卜皮、興化龍香芋等。其中,個頭比得上孩子腦袋的興化龍香芋讓周邊居民很是驚訝:“竟然有那麼大的芋頭!”面對眾多難得一見的江蘇特產,市民紛紛買單,僅半天的銷售額就超過20萬元。

江蘇省供銷合作總社相關負責人說,這種合作正是市場經濟下,供銷社構建現代流通網絡的探索,“不同地區的供銷社共享資源、共享信息、開放市場,共同助力鄉村振興。”深入基層的供銷網絡,有助於將那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農產品挖掘出來,送到市場上進行檢驗。

住在供銷e家周邊的居民也感受到供銷社的服務變化,因為短短兩三年裡,這家門店已經更新迭代了好幾次:一開始,以柴米油鹽等產品為主,但品類與常見的超市賣場差不多,價格差異也不大。之后,門店增加了各地特色農產品,尤其有很多消費扶貧類產品,比如西藏的青稞米、青稞代餐餅干、青稞曲奇等市場上不常見的農副產品。這個時候,門店有點像“精品超市”,居民們想嘗鮮的時候會去逛一逛。今年,門店又變了,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增加了來自本地老字號的熟食、散裝糕點、南北貨等產品。這下,居民來門店的頻率高了很多。“熟食當然要當天買當天吃,開在家門口,吃多少買多少。”記者到店時,熟食窗口正排著隊,居民李先生隻挑選了一份糟帶魚,覺得這才是供銷社的優勢,“以前的供銷社給人的感覺就是親民、接地氣,希望現在也這樣。”

上海市供銷合作總社相關負責人說,這也不是門店的最終狀態,“市場經濟中,供銷社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服務方式、產品選擇、門店布局等,要根據消費者的反饋調整。”她說,作為滿足新需求的嘗試,“供銷e家”也通過線上小程序,拓展線上市場和團購市場。

記者留意到,為“供銷e家”提供熟食的,恰恰是邵萬生。葛颋說,這是供銷社整合資源、雙向選擇的結果:“市供銷總社有網點,我們有產品,雙方合作,能讓老字號的熟食深入社區,何樂不為?”但他也說,“供銷e家”與品牌的自有門店只是他們參與市場競爭的部分渠道,這一次會參加盒馬的供應商大會,也是供銷社系統品牌擁抱新零售的嘗試,希望在合作裡取長補短,提高老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比如說,與盒馬合作,我們就發現,新零售企業的流程與老字號有很大的差別,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可以借鑒。”

他說,當下市場經濟繁榮,不論是供銷社還是供銷社品牌,選擇哪些渠道、銷售哪些產品,擁有最終話語權的都是消費者,“不可能再回到計劃經濟時代”。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任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