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 | 頂尖科學家:唯有開放合作,才能直抵“尤裡卡時刻”
傳說阿基米德洗澡時突然想到測量皇冠體積的方法,大叫一聲“尤裡卡(Eureka)”,古希臘語的意思是,“好啊!有辦法啦!”。從此,人們把靈光乍現獲得重大發現的一剎那稱為“尤裡卡時刻”。
自2018年起,每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都是一場“燒腦”的科學盛會,探討學術前沿,磋商公共議題,全球“最強大腦”相聚,奇思妙想迭出,思想火花相撞。
今年,首屆頂科協獎頒發、永久會址啟用、兩個學術教育聯盟成立、首個科學期刊創設……一系列論壇溢出效應成果集中呈現,短暫相聚的中外科學家堅信,漫長的科學探索歷程中,隻要彼此信任、開放、合作,就一定能為人類未來找到一個又一個“尤裡卡時刻”。
11月7日,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圓桌π的中外科學家。
基礎科學的重大發現,源頭“純屬好奇”
“我們正處於應用科學發展深入的時代,沒有基礎原理的突破,就不可能有應用科學的發展,兩者應該協同並進。但出現資金短缺等問題時,基礎科學總是第一個‘遭殃’。”在11月7日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圓桌π上,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馬劍鵬一席話引發討論。
推動基礎科學,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和論壇的三大使命之一,也是每年頂科論壇頭號工程。今年首屆頂科協大獎頒發,基礎科學更成為焦點話題。
懂科學的人都知道,基礎科學是科技應用源頭活水,但基礎科學的突破,往往要很多年后才會驗証,科學便時常陷入“有用”、“無用”的評價之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在開幕式主題演講中,用一張漫畫揶揄那些為基礎科學設定目標的做法:一隻能下金蛋的鵝,被不斷壓下來的鉛塊壓得喘不過氣,這些鉛塊分別寫著民粹主義、微觀管理、官僚作風、快速回報,最上面的一塊是“目標導向”。
這位人稱“石墨烯之父”的諾獎科學家,因做了把一隻青蛙放入強磁場中的實驗,獲得1997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大屏幕播放的“懸浮青蛙”動圖,讓現場氣氛瞬間活躍。他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分享對基礎科學的理解:“獲得根本性突破的發現,往往沒有顯而易見的目標。”
“懸浮青蛙”也好,石墨烯研究也罷,是天馬行空的想法,開啟了蓋姆教授的奇幻科研。他說, “純屬好奇”,令他忍不住刨根問底,滿懷熱情地探索,直至找到“尤裡卡時刻”。
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院長聘教授董佳家說,在亞洲文化中,我們往往會獎勵完成任務的人,而不會獎勵虛無縹緲的好奇心。但恰恰是不著邊際的好奇,驅動科學家探索未知、改變世界。
與會科學家表示,頂科協獎的創立,使得頂科論壇對基礎科學的推動有了新的躍升,獎勵那些把“冷科學”做熱、把“純屬好奇”做成“改變世界的科學發現”的人,如同全球科學界一盞新的明燈,昭示學科發展新方向,激勵更多人尋找他們的“尤裡卡時刻”。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杰·科恩伯格坦言,頂科協獎能引發關注,也就實現了獎項創立的初衷——引起人們對基礎科學的重視。大獎捐贈方、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說,頂科協獎最終希望營造的就是一個更豐富、更包容的科研生態,鼓勵科學家在未知之境中勇於探索。
諾獎得主、石墨烯之父安德烈·蓋姆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
國際合作,需要超越國界的接力跑
每年論壇都有一個重要環節,與會的頂尖科學家發布倡議,傳遞加強國際合作的共識。近兩年,受疫情和國際風雲變幻影響,正常學術交往和科研合作面臨障礙,科學界加強國際合作的呼聲更為強烈。從開幕式到論壇21場活動,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們,都異口同聲呼吁科學的開放與合作。
兩年沒來現場參會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羅斯曼,今年在開幕式現場,講述膽固醇長達一個世紀的研究歷程,提醒人們,“最佳研究都來自國際合作,必須允許科學家自由發表有競爭性的研究結果,全世界都應如此。”
這場漫長的馬拉鬆接力跑,肇始於上世紀20年代,德國科學家海因裡希·維蘭德首先發現膽固醇結構,美、意、日等國科學家先后加入研究,包括生物學、化學、生理學甚至物理學,無私分享科研成果,跨國界、跨學科合作,揭開膽固醇如何影響人體功能的生命密碼,並運用這一密碼研制出減少心血管類疾病發生的他汀類藥物,守護人類生命健康。
“我也是膽固醇研究和他汀類藥物受益者。”詹姆斯·羅斯曼在演講中拉出一個生命科學的諾獎譜系,他本人也在其中。在這位科學大家眼裡,改變世界的科學發現,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薪火相傳,需要持續穩定的科研經費投入。頂科論壇提供給全球科學家一個開展協作和科研傳承的平台。
摘得首屆頂科協智能科學或數學獎的美國科學家邁克爾· I ·喬丹也呼吁,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人工智能領域繁榮。他說:“頂科協的使命與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願景驚人一致。與早期工程學科一樣,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同樣基於基礎科學,必須通過國際合作,才能走向繁榮並實現願景。”
一場場艱難而漫長的科研旅途,正由科學家們舉步丈量,如何營造豐富而包容的科學研究生態,則是頂科協堅定要做的事。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敖平說,頂科協國際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意味著頂科論壇不只是開開會而已,國際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五年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會員已達162人,其中諾獎得主68位,科學家會員覆蓋全球25個國家、80所頂尖實驗室和研究機構。聚攏抱團,說明頂科論壇這一現象級平台超強磁力,也說明開放合作是國際科學界人心所向。
10月29日,頂尖科學家校園行活動第二站走近華師大二附中,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埃菲·杰曼諾夫與學生親切互動
國內外頂尖高校、中學聯手,培育未來科學家
聆聽頂尖科學家的科研故事,會發現共通的成才規律——“尤裡卡時刻”的種子,從青少年時代就深埋心底,他們在寬鬆、自由、包容的科研環境中獨挑大梁。“播撒科學種子”、“扶持青年成長”是出席論壇的科學家最樂意並堅持的事。今年頂科論壇上,兩個聯盟的成立和幾項培養計劃的為此相繼落地。
致力於聯合培養青年人才的頂科協大學校長咨詢與協作委員會,在論壇開幕式上宣布成立,委員會首任主席的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借助頂科論壇這個國際科技交流的“現象級平台”,協作委員會將有效推動頂科協與頂尖大學之間的務實合作,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相互支持、共謀發展。
牛津大學校長路易斯·理查森發來視頻致辭,宣布與頂科協達成的合作,首批確立戰略合作意向的牛津大學、上海交大和復旦大學,計劃每年為四名研究生(兩名來自中國、兩名來自英國)提供深造機會。
路易絲·理查森教授表達了她對於中國留學生進入牛津深造的期待:“牛津大學是一所高度國際化的大學,第一位留學生於1190年入學,是來自荷蘭弗裡斯蘭省青年伊莫。”留學生群體帶來多元視角與多樣經歷,不斷注入生機與活力,使得牛津大學能成為世界頂尖學府。
與協作委員會同時宣告成立的還有世界頂尖中學聯盟,上海中學、深圳中學等13所國內知名高中成為首批成員。“頂尖科學家進校園”等科普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將擁有更多機會與世界上最優秀科學家近距離交流。
論壇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科學T大會”,一直受到科學少年青睞,影響數千萬向往科學的小小少年。今年頂科論壇還更進一步,推出世界頂尖科學家“校園行”,讓頂尖科學家走入校園和中學生面對面,並啟動未來科學家計劃,每年遴選100名有科創潛質的中學生,經過一年培育,評選出10名“未來科學家”。
上海臨港滴水湖畔,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場所在的臨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區和海智國際研發社區11月4日同時揭開面紗,作為全國首個“科學家社區”,到2025年前,頂科社區內將有多個聯合實驗室建設和全面啟動,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入駐,招募全球青年科研人才。
頂科論壇5年來精心孕育而成的科學家人才“苗圃”,正翹首以盼那些追逐科學夢想的未來之星……
(圖片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