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在吳孟超誕辰百年,翻閱他留下的日記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尹薇
2022年09月02日16: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誕辰100周年。

8月31日,在他生前創立的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人們為紀念這位“國之大醫”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從紀念座談會、學會報告會,到啟動“肝膽疾病學術交流月”、建設“孟超文化廣場”、評選“吳孟超式優秀醫務工作者”等。

當天一早舉行的紀念吳孟超院士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座談會和學術報告會,稱得上“群賢畢至”——出席座談會的,有海軍軍醫大學和上海市科委、市衛健委、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楊浦區、嘉定區等領導,有親屬代表、同事代表、專家教授代表,還有家鄉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出席學術報告會的兩院院士,有湯釗獻、劉允怡、賀福初、鄭樹森、王紅陽、陳孝平、王福生、樊嘉、董家鴻、竇科峰、滕皋軍等,以及李宏為、陳訓如、楊廣順、沈柏用、全志偉、周偉平、樓文暉、葉勝龍、姜小清等幾十位知名醫學專家教授。

紀念座談會現場

能讓這麼多人離開忙碌的本職工作,相聚在一起,紀念一位已經離去的老人,足見吳孟超先生的風范與影響力。

“我們總是會發自內心地懷念他……”吳孟超的學生說。

吳孟超長女吳玲在翻閱父親留下的日記

對患者:“他的心思都在病人那裡”

“我和妹妹在整理爸爸遺物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他的日記,打開之后發現,裡面記的除了工作還是工作。2019年3月15日,爸爸在日記裡寫道:今天手術一台,並把這句話圈了起來。當時他已經住到長海醫院,那天卻堅持回到醫院,和周偉平教授一起做了一台手術。他和我們都沒想到,那竟然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台手術。”

座談會上,吳孟超長女吳玲在發言中,多次引用了吳老生前的日記,其中不少細節,讓人聞之肅穆,油然而生敬意。

為了紀念吳孟超百歲誕辰,他的家人整理並首度公開了他生前的日記。

吳玲介紹,吳孟超生前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目前清點出來的工作日記,至少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我記得后來就是每年一本,雷打不動。到了年末,爸爸就讓小輩去買一本新本子。”吳玲告訴大江東工作室。

吳孟超寫於1974年的日記本

從醫70余年,吳孟超成功救治16000多名患者。一天最多做三台手術,患者每一刀開在什麼位置,都被清晰記錄。有些手術包括佔位非常巨大的腫瘤,他在日記中還會把肝臟和腫瘤的位置畫下來。

“病人開什麼刀,腫瘤在什麼位置,出血多少,他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吳玲說。

大江東工作室發現,在吳孟超的日記裡,如果哪一天他給日期畫了圓圈,就代表這天一定有手術。他還經常在圓圈旁邊寫上數字,“3”,就表示當天做了三台手術。“我們翻了很久,才發現日記有個規律,一開始不明白畫圈是什麼意思。”吳玲說,這些在日記在內文裡都得到印証,也表明父親對手術工作非常重視。

“今天晴天,手術一台……下午2:30去手術室,做一台右肝3cm局部切除(肝硬化)……”2019年3月15日,97歲的吳孟超在日記中記錄了一台手術,這是他行醫70多年所做的最后一台手術。

當天是吳孟超的學生、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外三科負責人周偉平教授陪同吳老上台。在手術室門口同一個位置,周偉平向大江東工作室回顧了這台令自己終身難忘的手術。

手術持續大約40多分鐘,腫瘤被順利切除。周偉平攙扶吳孟超走出手術室,此時的吳老略顯疲憊,坐在走廊的椅子上,久久不舍離開。回想當時情景,周偉平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從那以后,因為身體健康狀況,吳孟超再也沒能繼續為患者動手術。在學生眼裡,恩師吳孟超頭銜眾多,但他最不舍的就是手術台。“吳老一生都在和肝臟手術打交道,挽救了很多病人。我和吳老接觸40多年,我知道他心裡不舍得手術台,那天下午他坐了很久,到了要吃藥的時間才離開。”

對子女:心底有大愛,“不要想借我的光”

“雖然爸爸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但他還是很愛我們這個家的。”座談會上,吳玲也講到了父母的愛情故事:吳孟超的妻子吳佩煜是婦產科醫生,年輕時對他的工作支持、生活照顧很多,兩人從來沒有紅過臉吵過架。“在媽媽生病住院期間,他白天忙工作沒時間,下班后一定先到媽媽病房裡,陪媽媽說說話,然后才在我們的一再催促下離開。在媽媽去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爸爸都沉浸在孤獨和痛苦之中。他在那年年底的日記裡寫道:愛妻吳佩煜8月5日走了,8月9日開的追悼會,她永遠走了……”

吳玲還說,雖然爸爸帶我們很少、陪我們也很少,可他對我們的愛一點也不少。希望我們幾個都能爭氣、都有出息。除了愛我們,他對我們的要求也非常嚴格,讓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他還要求我們不能打著他的旗號做任何事情,不要想借他的光,而是要靠自己努力工作。“如今,爸爸去世一年多了,但他就像還在我們身邊、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他的作風、品質、胸襟和情懷,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會一直影響著我們、鼓舞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對金錢:節儉每一分,捐款大手筆

吳孟超每本日記的開篇,往往是一年的起始,他通常會在扉頁寫下這一年計劃中的重點任務。從這些開篇文字裡可以看出,在他眼中,每年都是“關鍵年”,每年都“任務很重”,習慣於寫下寄語給自己打氣。

“醫院初建,到處需要用錢。我和學生跟吳老去部委和總后開會、答辯、申請經費時,他既要省路費,也要省賓館費用,我們便經常靠快餐面或盒飯對付一下。細微之處見精神,在吳老帶領下,我院人員艱苦奉獻、勤儉辦院蔚然成風。”作為學生,王紅陽院士回憶吳孟超時首先提起的是他堅持不懈的開創精神,而為了開創醫學事業,他一直身體力行地節儉每一分錢。

吳孟超日記

吳孟超曾在2019年的一則日記中寫道:習總書記(說)“人的一生,要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把肝癌的帽子摔甩到太平洋去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家說你這麼老了,你還上台什麼?我說我越老越要努力的(地)工作,除了為病人服務,還(要)帶年輕人一代一代傳下去,才能達到為國家實現這個目標。

在吳孟超的日記中,也會出現把錢拿出去的大手筆。1996年,他用自己的獎金和社會捐款500萬元成立了“吳孟超肝膽外科基金”,重點資助在肝膽領域取得杰出成績的醫療和科研人員﹔2006年,他把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等共計600萬元獎金,全部用於醫院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2008年,他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向災區捐贈價值500萬元的急救藥品……

吳孟超日記中有關汶川地震捐款的內容

對學生:“就是要當好一個醫生”

中國科學技術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項目的創意者和項目組組長、該館觀眾服務部副研究員歐亞戈,撰文回憶了2020年6月8日採集吳孟超手模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吳老採集好的手模印痕很深,掌紋清晰。仔細端詳,可見吳老因為長時間握著手術刀,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關節略微變形。這雙手,被中國肝臟外科界譽為‘上帝之手’。”

吳孟超的手模

中國科學技術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

吳孟超的另一個學生沈鋒說,吳老傳給年輕一代醫生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怎樣當好一個醫生。“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在吳老那裡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也是他身體力行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吳孟超生前長期在上海市楊浦區工作和生活。楊浦區區長薛侃在座談會上說,吳老專注服務患者,他雷打不動的“星期二門診”,90多歲仍手握手術刀,是楊浦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佳話﹔他熱心社會公益,無論多忙都會抽出時間為社區居民提供咨詢和義診服務。“吳老用他的一生為我們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榜樣示范。”

紀念學術報告會

讓“吳孟超星”更加璀璨明亮

海軍軍醫大學校長劉軍強調,要學習吳老許黨報國、矢志強軍的崇高信仰﹔學習他尊師重道、立德樹人的高尚情懷﹔學習他不畏險阻、勇攀高峰的創業精神﹔學習他生命至上、患者至上的醫者仁心,從科學家精神中汲取力量,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努力賦予吳孟超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讓“吳孟超星”更加璀璨明亮。

學術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湯釗獻深情回顧了他和吳孟超半個世紀的戰斗友誼,倡議加強國內合作,早日攻克肝癌。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劉允怡院士號召全行業學習吳孟超愛國奉獻的精神、嚴謹治學的態度,做吳孟超那樣的醫生。賀福初院士、鄭樹森院士等講述了對吳孟超院士的回憶與景仰,展望了中國肝膽外科和科學研究的未來。

海軍軍醫大學黨委書記、政委焦佔鋒表示,在新時代傳承弘揚吳孟超精神,要努力實現四個方面的轉化:賡續許黨報國的紅色基因,轉化為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的政治品格﹔秉持勇攀高峰的卓越追求,轉化為轉型攻堅、邁向一流的發展定力﹔永葆建功站位的沖鋒姿勢,轉化為履行使命、保障打贏的過硬本領﹔弘揚濟世蒼生的大醫情懷,轉化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操守。

(本文圖片、視頻均由海軍軍醫大學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