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 | 全球同此涼熱,浦江創新論壇今年很“綠”
被稱為“科技達沃斯”的浦江創新論壇,不覺走到第15個年頭。今年代表科技創新的藍色主基調中,增添了一抹綠——“低碳:全球創新新使命”,主題一目了然。氣候變化、雙碳技術、國際合作、青年力量……高頻詞勾勒出談“天”說“地”的生動圖景——天即氣候變化,地即地球環境,各路科創英豪心系國家最迫切的創新需求,緊扣建設創新網絡、把握未來趨勢、培育青年力量的三大使命,推動世界和中國科技創新,傳遞科技自強自立的信心。
2022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中外嘉賓在探討交流。主辦方供圖
“地球暖”火燒眉毛,技術破題唯有國際合作
“過去八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八年,氣候變化近在咫尺,我們的時間不多了。”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倫德以近期熱議的“地球暖”開場。他贊賞中國的“雙碳”承諾,關乎人類共同命運,各國政府、企業要攜手應對、加強國際合作,“否則不可能實現共同的氣候目標”。
全球同此涼熱。低碳、減排是全世界共通語言,科技創新是實現低碳最有效路徑,破除技術壁壘、加強國際合作,成為積極應對者的全球共識。
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聯合首席執行官傅瑞德直接喊話:“創新在於伙伴關系,沒有合作就不會有創新”。皇家帝斯曼是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健康營養和生物科學公司,看到中國減碳的魄力及市場潛能,他透露,已在中國注冊新公司,期待推廣抑制沼氣排放新技術。
挪威科學院院士、奧斯陸大學諾比教授(Truls Eivind Norby)曾在蘇州大學做了3個月訪問學者,在江陰成立了一家公司和一個學術工作站,得到當地政府基金支持,“中國創新發展的效率和勢頭很好,我們需要來自中國、挪威、歐盟的創新鏈,形成技術優勢互補,也需要把生產制造放在長三角,這裡航運體系發達,效率高”。
從中不難體會,中國市場離不開世界先進技術,而在中國市場廣泛的應用場景中,世界先進技術也能獲得更快迭代升級。在國際交流中,從前作為技術和治理方案輸入方的中國企業,開始成為倡導者、推動者和供給方。
據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望明介紹,2019年,中國寶武就在墨西哥蒙特利爾世界鋼鐵協會執行理事會上發起組建“全球低碳冶金創新聯盟”、設立低碳冶金創新中心和低碳冶金創新基金的倡議——倡議都已實現,15個國家的62家企業院校、科研機構集體入盟。2021年,超過42家科研院所的科研團隊向“低碳冶金創新基金”提交150項創新項目申請,寶武提供了3875萬元資金支持。
創新合作給企業帶來實效。2021年,中國寶武每噸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3千克標准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同比下降20%、23%和8%。今年7月,全球首個工業級別的富氫碳循環試驗高爐在新疆八一鋼鐵點火投運﹔正在湛江鋼鐵廠建設的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電路短流程零碳工廠,將在2025年前生產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品質綠色產品。
胡望明表示,作為碳排放大戶,鋼鐵行業碳中和“不是依靠一兩個技術就可以完成,全球范圍內科技創新、標准創新、平台創新的系統工程。“要在關鍵核心技術上攻關,優化技術創新體系,在全球范圍吸引人才”。
2022浦江創新論壇現場展示的長三角一體化科技創新成果。主辦方供圖
同發一張“英雄帖”,長三角協同創新再跨前一步
長三角作為國家科技創新聚焦地和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增長極,當仁不讓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緊密的科創紐帶。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每年的浦江創新論壇,都想方設法讓長三角的協同創新抱得更緊。
2018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科技部門在論壇上簽署《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啟動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2021年論壇開幕式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領域,開展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合作。今年,合作又跨了一大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等3項政策文件。《合作機制》引人矚目。在合作機制框架下,三省一市科技廳(委)首次發布同一張“英雄帖”:長三角首批20家企業創新需求發布,包括41項揭榜任務,包括自主可控智能毫米波雷達芯片、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6-8英寸碳化硅襯底產業化、智能化水下裝備、自主高性能GPU及高密度視覺智能服務器等,需求方投入資金超過7億元,其中對外揭榜資金超過1.6億元。
“都是三省一市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兩大先導產業領域,共同面臨的技術攻關難題。”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處長劉晉元告訴記者,去年5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揭牌后,就開始著手這項合作機制。征集到近百家區域產業鏈“鏈主”企業或行業骨干企業的需求,由長三角各省市專家組成評審團隊,遴選出20家企業需求項目。
劉晉元強調,合作機制尋求長三角創新需求最大公約數,而不是平均值,以產業鏈“鏈主”企業投入為主,政府給予一定的配套資金。他坦言,“合作機制邁出實質性第一步,還需要不斷磨合”。
成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就是合作機制的探索開端。一年多來,三省一市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加強,2021年長三角地區共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項目數和金額,均超過四地獲批總量的75%﹔科技資源共享愈發緊密,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二期加快建設,平台集聚大科技基礎設施23個,國家級科研基地315個,大型科學儀器超4萬台(套)、儀器總價值超過450億元、儀器共享率超過90%﹔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日益活躍,2021年三省一市間相互輸出技術合同2.1萬余項、交易額達877億元,同比增長38%。
參加2022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峰會的青年才俊。主辦方供圖
雙碳科技自立自強,青年一代奮起直追
8月26日晚,華北電力大學能源電力創新研究院的王利剛教授,連夜從北京趕到上海出席第二天開幕的浦江創新論壇。“我主持或參與過11項歐盟項目,在歐洲很多頂尖實驗室參觀學習或工作過,深知我國在氫能技術和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但是我們有信心奮起直追。”此次論壇遇到許多同道中人,王利剛很振奮。
2020年,在歐洲有近10年求學科研經歷的王利剛,回到母校華北電力大學任教。吸引他歸來的,是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后帶來的氫能技術研究熱潮。王利剛坦言,在國外做科研會遇到“玻璃門”。他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做博后期間,雖是課題組研究骨干,但實驗室承接來自政府或企業的研究項目,他作為外籍科學家,仍可能被排除在外。例如圍繞船舶動力系統核心技術攻關的歐盟項目,他被要求中途退出。
回到祖國,截然不同,天寬地廣。短短兩年,王利剛作為核心教師建設全國第一個氫能本科專業,全程參與申報並獲批第一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圍繞氫能領域的固體氧化物電池技術,他正在建設支持從材料到系統研究的高標准實驗室,組建了一支平均年齡33歲,強交叉、國際化的研究團隊。“一些外國企業對中國制造業的量產和攻堅克難的能力有所忌憚,對中國科研人員會有所保留,但是歐洲科學界總體對我們還是持開放歡迎態度。”王利剛至今保持著和他在歐洲的導師、前同事們密切的科研合作。“從國家到地方,從部委到學校,對雙碳新技術科研的重視不言而喻,給年輕科研人員莫大的支持和探索空間。”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時志遠也是首次參加論壇。讀研究生開始,時志遠就和“碳”較上勁,研究用技術讓天然氣脫碳,以降低天然氣燃燒產生的碳排,“這是交叉學科中很小眾的研究方向,”隻有在上海這樣科技力量集聚之地,才能獲得集中支持。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提供基礎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中科院和上海市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實驗和技術交流平台,與中國寶武潛在的產學研合作則提供應用平台。
時志遠格外關注這場科學盛會,更體會到“百聞不如一見”,各路大咖銳見讓他深受啟發,也堅定了他堅守小眾研究的信心。“青年科學家有個共識,我們一直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把‘冷板凳’坐熱。在‘雙碳’研究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們的研究需立足國家自身資源稟賦,面向‘富煤、少油、缺氣’的國情,走出一條特色創新之路。”他說。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