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滬語動畫片上線 如何讓“上海故事”出圈?

陸家嘴“三件套”,武康大樓,老式裡弄,南翔小籠……這些經典的上海元素,出現在小說、電影、電視劇、短視頻中都不奇怪,可如果出現在動漫作品中,再配以滬語演繹,多少有些新鮮。日前,由B站出品、上海幻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首部滬語動畫片《上海故事》已開始在B站獨家首播,一共8集,每集15分鐘左右。
讓本土文化元素入腦入心、讓更多“上海故事”進一步“出圈”,是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B站和幻馬文化的此次探索無疑是有益之舉。動畫片怎麼講好“上海故事”?如何把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融入動畫故事中?怎麼把城市形象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更高質量傳播?
真實經歷是創作源頭
瀏翔公路955號,嘉定南翔環球ACG產業基地坐落在此,幻馬文化是基地內的企業之一。這個產業基地由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和南翔鎮政府共同發起成立,基地內ACG(即動畫、漫畫、游戲)企業集聚,近年來的不少ACG作品——如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乃至冬奧會開幕式上的冰雪五環和大雪花等,基地內企業都有參與制作。
走進幻馬文化公司,一股“二次元”之感扑面而來。公司會議室內擺著幾個超大的手辦,辦公區域牆壁上貼著密密麻麻的手稿、草圖,畫師辦公桌上也都擺滿了各種動漫作品周邊,一個個畫師們在電腦前全神貫注工作,辦公室裡非常安靜。
公司創始人韓曉菲是個“80后”,畢業於上海工藝美院,2015年創立“幻馬群英社”,從孵化原創漫畫入手,后來成立動畫影視部,主攻動畫市場。他告訴記者,《上海故事》的誕生,最早源於2018年年底的一個飯局。
“一次聚會上,我見到了老丈人的不少老同事,他們曾在工會系統內共事多年。那次聚會上,他們天南海北地聊,聊上海工業在改革開放中的作為,聊當年的上海對外貿易,聊當年的輕工技術研發,我聽了特別感興趣:如果把這些老爺叔、老工人的故事做成動畫,應該會蠻有意思!”韓曉菲告訴記者。
之后,在幻馬文化和B站的溝通中,雙方定下這部動畫片的基調:不僅要談老爺叔的故事,也要談及當代年輕人的成長故事,演繹、展現兩代人價值觀的碰撞和異同,通過動畫這種新穎的載體,把溫馨美好的上海生活展現出來。“真實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有了20世紀80年代的二八大杠自行車、工廠車間,有了我們這代人記憶中的巷口小賣部、香煙牌子、橡皮筋等,《上海故事》才能立得起來。”
《上海故事》的制作周期,正好碰上始自2020年年初的疫情,這給制作團隊帶來不小的困難。“比如,原本在制作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大家碰頭開個會,很快就能解決,但遠程辦公的話,溝通效率會大幅下降。另外,動畫制作的部分環節對網絡帶寬、電腦性能要求很高,需要專業設備,家用電腦沒法完成制作任務。”韓曉菲告訴記者,針對這些困難,團隊一一克服解決,加班加點追進度,確保片子盡快首播。
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
“三渲二”,是這部《上海故事》在制作技術上的最大特點,指的是將三維模型渲成二維效果,是3D動畫技法中的分支。這種制作方式,讓整部片子呈現出繪畫感十足的水彩質感,既有動漫的夸張意味,也有強烈的寫實主義風格。另外,作品中還用真人動作捕捉的方式對人物肢體動作進行處理,使畫面呈現更自然寫實。“這樣就不會讓人有生硬的動畫感,能讓觀眾身臨其境,代入感更強。”韓曉菲說。
正因如此,“真實”成了觀眾最大的感受。整部片子的場景布設、街景建筑、路名店名乃至人物衣著、身材比例,都和現實生活別無二致。在B站的彈幕裡出現最多的,就是“真實”二字,有觀眾在彈幕中感慨,在動畫片中“看多了飛天遁地,突然想看點日常”﹔還有人評論:“終於有打工人現實主義類型的動畫了,好開心。以往整天修仙、武俠、玄幻的,品類太單一了。”
“這正是我們的創作初衷——用‘三渲二’的技法去忠實呈現現實中的一景一物,可以讓觀眾產生別樣的視覺體驗。我們希望整個動畫片市場中的作品是五花八門、百花齊放的,除了奇幻修仙、熱血打斗,也能多些現實主義的作品。”韓曉菲說。
當然,還原景物、建筑等元素,只是“代入感”的表層﹔更深層次的“還原”,是對城市精神品格的展現,這也是《上海故事》的內核。在這一層面上做得如何,直接影響到觀眾是否能對作品產生共鳴。
《上海故事》圍繞一個普通上海家庭展開。投身廣告行業的年輕白領韓菲菲在而立之年遇到職業危機,與此同時,父母催婚也日益頻繁。每當韓菲菲陷入迷惘時,父親韓棟梁都會及時出現,用親身經歷鼓勵女兒。在不斷交織的回憶中,韓菲菲意識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愛護和教育。
“我們想描繪的是時代洪流中普通人物的人生軌跡和選擇。無論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技術工人,還是當下表面光鮮亮麗、背地裡煩心事數不清的職場白領,很多人生難題異曲同工,很多解決辦法一以貫之。時代變遷,大浪淘沙,上海的文化基因和城市精神是不變且越來越凸顯的,比如專業、善意、適度疏離感、講規矩、溫和但不失冒險精神。”
“這涉及‘正能量’如何更好傳遞的問題。”幻馬文化傳媒總裁助理管思佳說。對生活的向往、對事業的追求、對親友的摯愛,這些“正能量”要傳遞出去,靠的也是“代入感”,而“代入感”的前提便是真實。相較於有些影視作品中每月隻拿兩三千月薪卻能租住大房子的打工族、總裁父親追著要求繼承豐厚家業卻屢被拒絕隻因要“自己奮斗”的小伙子,《上海故事》中設計作品被盜、廣告策劃案被剽竊卻仍堅持奮斗的女主,顯然更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不同年代的人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卻有一脈相承的艱苦奮斗品質,把這樣的‘老故事’用‘新方式’進行講述,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
嘗試創新展現城市形象
名為“上海故事”,自然少不了對“上海元素”和“上海形象”的展示和宣介。在這方面,《上海故事》也做了一些嘗試。
最大的嘗試在於滬語配音。劇組特邀滑稽名角毛猛達、張小玲夫婦為劇中韓棟梁、趙雪夫婦配音,韓棟梁的好兄弟張百裡則由滑稽名角錢程配音,採用普通話和上海話相結合的方式來呈現這部充滿上海特色的作品。
“語言是城市的靈魂。用方言去演繹城市生活的點點滴滴,講述普通人的故事,這樣才有煙火氣,才更接地氣。我們請的這些配音演員,他們的上海話是很有辨識度的,讓人聽了能會心一笑,加深對於‘上海文化’的認知。”韓曉菲說。
目前來看,“在動畫片中用滬語配音”的嘗試是成功的。“爺青回!”“上海閑話聽著好愜意!”“這麼有生活氣息的國產動畫很少見,滬語配音很奇妙!”《上海故事》第一集發布后,彈幕中網友的興高採烈之感溢出屏幕,截至記者發稿,該片第一集已有120余萬播放量。
韓曉菲認為,城市形象的創新展現、城市文化的整體構建,需要一批優秀的歌曲、電影、電視、動畫等文藝作品來支撐,在這方面應注意兩點。首先,是作品應有人本意識、人文情懷,用普通人的視角去展現。“廣角航拍城市建筑群,固然有宏偉的氣勢,但很難讓觀眾有細節處的深刻印象。通過動畫作品,我們把觀眾帶到城市的地鐵站裡去擠地鐵,帶到便利店裡去參加滿減活動,帶到面館裡去吃一碗本幫冷面,帶到老上海裡弄裡去走走,這些細節處的城市形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時比‘宏大敘事’更能入腦入心。”
其次,城市傳播應避免落入固有模式的窠臼。比如,說到“中國風”,動畫片中往往會以敲鑼打鼓、舞龍舞獅、穿唐裝的小孩捂著耳朵點鞭炮慶祝新年等場景來展現,這些“固有套路”並不一定適合“國際大都市”上海。“在《上海故事》中,我們是動了些腦筋的。比如在展示煙火氣的環節,我們安排讓家中男主人燒菜做飯,而不是女主人,這就很符合上海實際:老上海家庭的‘買汰燒’,往往是男主人的事。另外,第一集中女主在便利店為了滿減活動精打細算,在募捐箱前卻毫不猶豫扔進去一張大票子,這也把上海人辯証的‘精明’和‘識大體’表現了出來。”
採訪最后,韓曉菲提及了動畫片對於城市形象宣介的一個經典案例。日漫《灌籃高手》中有個著名鏡頭,藍天下、碧海旁,綠皮火車緩緩駛過,櫻木花道開心地和赤木晴子揮手道別。該鏡頭取景自鐮倉高校前車站的十字路口,如今早已成為人們感慨青春易逝、人生聚散的網紅打卡地。“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通過一批又一批中國動漫人的努力,上海的某條小巷、某個不起眼的建筑,也會成為這樣承載深厚文化意蘊的地方。我們會向著這個目標不斷奮進。”
環球ACG產業基地總經理顏重光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上海故事》上線。“我們園區方面將一如既往地對接各類資源,探索行業發展新方向,幫助企業快速成長,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為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貢獻力量。”
陸家嘴“三件套”,武康大樓,老式裡弄,南翔小籠……這些經典的上海元素,出現在小說、電影、電視劇、短視頻中都不奇怪,可如果出現在動漫作品中,再配以滬語演繹,多少有些新鮮。日前,由B站出品、上海幻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首部滬語動畫片《上海故事》已開始在B站獨家首播,一共8集,每集15分鐘左右。
讓本土文化元素入腦入心、讓更多“上海故事”進一步“出圈”,是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B站和幻馬文化的此次探索無疑是有益之舉。動畫片怎麼講好“上海故事”?如何把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融入動畫故事中?怎麼把城市形象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更高質量傳播?
真實經歷是創作源頭
瀏翔公路955號,嘉定南翔環球ACG產業基地坐落在此,幻馬文化是基地內的企業之一。這個產業基地由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和南翔鎮政府共同發起成立,基地內ACG(即動畫、漫畫、游戲)企業集聚,近年來的不少ACG作品——如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乃至冬奧會開幕式上的冰雪五環和大雪花等,基地內企業都有參與制作。
走進幻馬文化公司,一股“二次元”之感扑面而來。公司會議室內擺著幾個超大的手辦,辦公區域牆壁上貼著密密麻麻的手稿、草圖,畫師辦公桌上也都擺滿了各種動漫作品周邊,一個個畫師們在電腦前全神貫注工作,辦公室裡非常安靜。
公司創始人韓曉菲是個“80后”,畢業於上海工藝美院,2015年創立“幻馬群英社”,從孵化原創漫畫入手,后來成立動畫影視部,主攻動畫市場。他告訴記者,《上海故事》的誕生,最早源於2018年年底的一個飯局。
“一次聚會上,我見到了老丈人的不少老同事,他們曾在工會系統內共事多年。那次聚會上,他們天南海北地聊,聊上海工業在改革開放中的作為,聊當年的上海對外貿易,聊當年的輕工技術研發,我聽了特別感興趣:如果把這些老爺叔、老工人的故事做成動畫,應該會蠻有意思!”韓曉菲告訴記者。
之后,在幻馬文化和B站的溝通中,雙方定下這部動畫片的基調:不僅要談老爺叔的故事,也要談及當代年輕人的成長故事,演繹、展現兩代人價值觀的碰撞和異同,通過動畫這種新穎的載體,把溫馨美好的上海生活展現出來。“真實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有了20世紀80年代的二八大杠自行車、工廠車間,有了我們這代人記憶中的巷口小賣部、香煙牌子、橡皮筋等,《上海故事》才能立得起來。”
《上海故事》的制作周期,正好碰上始自2020年年初的疫情,這給制作團隊帶來不小的困難。“比如,原本在制作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大家碰頭開個會,很快就能解決,但遠程辦公的話,溝通效率會大幅下降。另外,動畫制作的部分環節對網絡帶寬、電腦性能要求很高,需要專業設備,家用電腦沒法完成制作任務。”韓曉菲告訴記者,針對這些困難,團隊一一克服解決,加班加點追進度,確保片子盡快首播。
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
“三渲二”,是這部《上海故事》在制作技術上的最大特點,指的是將三維模型渲成二維效果,是3D動畫技法中的分支。這種制作方式,讓整部片子呈現出繪畫感十足的水彩質感,既有動漫的夸張意味,也有強烈的寫實主義風格。另外,作品中還用真人動作捕捉的方式對人物肢體動作進行處理,使畫面呈現更自然寫實。“這樣就不會讓人有生硬的動畫感,能讓觀眾身臨其境,代入感更強。”韓曉菲說。
正因如此,“真實”成了觀眾最大的感受。整部片子的場景布設、街景建筑、路名店名乃至人物衣著、身材比例,都和現實生活別無二致。在B站的彈幕裡出現最多的,就是“真實”二字,有觀眾在彈幕中感慨,在動畫片中“看多了飛天遁地,突然想看點日常”﹔還有人評論:“終於有打工人現實主義類型的動畫了,好開心。以往整天修仙、武俠、玄幻的,品類太單一了。”
“這正是我們的創作初衷——用‘三渲二’的技法去忠實呈現現實中的一景一物,可以讓觀眾產生別樣的視覺體驗。我們希望整個動畫片市場中的作品是五花八門、百花齊放的,除了奇幻修仙、熱血打斗,也能多些現實主義的作品。”韓曉菲說。
當然,還原景物、建筑等元素,只是“代入感”的表層﹔更深層次的“還原”,是對城市精神品格的展現,這也是《上海故事》的內核。在這一層面上做得如何,直接影響到觀眾是否能對作品產生共鳴。
《上海故事》圍繞一個普通上海家庭展開。投身廣告行業的年輕白領韓菲菲在而立之年遇到職業危機,與此同時,父母催婚也日益頻繁。每當韓菲菲陷入迷惘時,父親韓棟梁都會及時出現,用親身經歷鼓勵女兒。在不斷交織的回憶中,韓菲菲意識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愛護和教育。
“我們想描繪的是時代洪流中普通人物的人生軌跡和選擇。無論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技術工人,還是當下表面光鮮亮麗、背地裡煩心事數不清的職場白領,很多人生難題異曲同工,很多解決辦法一以貫之。時代變遷,大浪淘沙,上海的文化基因和城市精神是不變且越來越凸顯的,比如專業、善意、適度疏離感、講規矩、溫和但不失冒險精神。”
“這涉及‘正能量’如何更好傳遞的問題。”幻馬文化傳媒總裁助理管思佳說。對生活的向往、對事業的追求、對親友的摯愛,這些“正能量”要傳遞出去,靠的也是“代入感”,而“代入感”的前提便是真實。相較於有些影視作品中每月隻拿兩三千月薪卻能租住大房子的打工族、總裁父親追著要求繼承豐厚家業卻屢被拒絕隻因要“自己奮斗”的小伙子,《上海故事》中設計作品被盜、廣告策劃案被剽竊卻仍堅持奮斗的女主,顯然更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不同年代的人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卻有一脈相承的艱苦奮斗品質,把這樣的‘老故事’用‘新方式’進行講述,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
嘗試創新展現城市形象
名為“上海故事”,自然少不了對“上海元素”和“上海形象”的展示和宣介。在這方面,《上海故事》也做了一些嘗試。
最大的嘗試在於滬語配音。劇組特邀滑稽名角毛猛達、張小玲夫婦為劇中韓棟梁、趙雪夫婦配音,韓棟梁的好兄弟張百裡則由滑稽名角錢程配音,採用普通話和上海話相結合的方式來呈現這部充滿上海特色的作品。
“語言是城市的靈魂。用方言去演繹城市生活的點點滴滴,講述普通人的故事,這樣才有煙火氣,才更接地氣。我們請的這些配音演員,他們的上海話是很有辨識度的,讓人聽了能會心一笑,加深對於‘上海文化’的認知。”韓曉菲說。
目前來看,“在動畫片中用滬語配音”的嘗試是成功的。“爺青回!”“上海閑話聽著好愜意!”“這麼有生活氣息的國產動畫很少見,滬語配音很奇妙!”《上海故事》第一集發布后,彈幕中網友的興高採烈之感溢出屏幕,截至記者發稿,該片第一集已有120余萬播放量。
韓曉菲認為,城市形象的創新展現、城市文化的整體構建,需要一批優秀的歌曲、電影、電視、動畫等文藝作品來支撐,在這方面應注意兩點。首先,是作品應有人本意識、人文情懷,用普通人的視角去展現。“廣角航拍城市建筑群,固然有宏偉的氣勢,但很難讓觀眾有細節處的深刻印象。通過動畫作品,我們把觀眾帶到城市的地鐵站裡去擠地鐵,帶到便利店裡去參加滿減活動,帶到面館裡去吃一碗本幫冷面,帶到老上海裡弄裡去走走,這些細節處的城市形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時比‘宏大敘事’更能入腦入心。”
其次,城市傳播應避免落入固有模式的窠臼。比如,說到“中國風”,動畫片中往往會以敲鑼打鼓、舞龍舞獅、穿唐裝的小孩捂著耳朵點鞭炮慶祝新年等場景來展現,這些“固有套路”並不一定適合“國際大都市”上海。“在《上海故事》中,我們是動了些腦筋的。比如在展示煙火氣的環節,我們安排讓家中男主人燒菜做飯,而不是女主人,這就很符合上海實際:老上海家庭的‘買汰燒’,往往是男主人的事。另外,第一集中女主在便利店為了滿減活動精打細算,在募捐箱前卻毫不猶豫扔進去一張大票子,這也把上海人辯証的‘精明’和‘識大體’表現了出來。”
採訪最后,韓曉菲提及了動畫片對於城市形象宣介的一個經典案例。日漫《灌籃高手》中有個著名鏡頭,藍天下、碧海旁,綠皮火車緩緩駛過,櫻木花道開心地和赤木晴子揮手道別。該鏡頭取景自鐮倉高校前車站的十字路口,如今早已成為人們感慨青春易逝、人生聚散的網紅打卡地。“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通過一批又一批中國動漫人的努力,上海的某條小巷、某個不起眼的建筑,也會成為這樣承載深厚文化意蘊的地方。我們會向著這個目標不斷奮進。”
環球ACG產業基地總經理顏重光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上海故事》上線。“我們園區方面將一如既往地對接各類資源,探索行業發展新方向,幫助企業快速成長,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為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貢獻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