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上海經濟新競爭力系列專訪
徐飛:直面陣痛期,搶抓新賽道
5月29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全力助企紓困、推動復工復產復市。疫情影響之下,各方主體如何打造經濟競爭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探尋上海經濟新競爭力”系列專訪,邀請專家學者及企業家一起來談談如何提振經濟信心、助力上海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
疫情影響之下,未來上海經濟發展會有何變化?企業如何變危為機迎接新挑戰?上海吸引人才的優勢在哪裡?就此,人民網上海頻道專訪了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
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
繞不過的陣痛期,要更加擁抱數字經濟
疫情反復影響之下,各方如何助力提振上海經濟發展的信心,經濟發展會有何變化?
徐飛認為主要有四點:一是繞不過的陣痛期。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上海經濟領域很多行業和企業,因新冠肺炎疫情幾近停擺,經濟重啟必將經歷一段艱苦的恢復拉升陣痛期。“啟動恢復經濟不像汽車,隻需一腳油門便能如願,而是更像飛機需要長長的跑道和急不得的逐漸爬升。因此,耐心尤其是信心很重要。”
二是更加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從當前國際形勢看,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對“穩”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國內經濟發展看,需打好助企紓困“組合拳”,“六穩”“六保”仍是當前經濟工作的核心內容﹔從特殊社會條件看,以穩為主有利於防范化解新冠疫情等各類風險挑戰。
因此,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言之要“四穩”,即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穩定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初級產品的供給保障,穩定市場預期。在具體措施上,以穩預期為例,上海需重磅啟動、集中開工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聚力穩住經濟發展預期。“通過這些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發展前景廣、溢出效應顯著的項目,為上海當前和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徐飛說。
三是更加注重“反脆弱”。反脆弱是在不確定世界和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這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環境中的生存法則。作為人口密集、產業密集、負荷密集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對城市的反脆弱性要更加關注,加快建設更具韌性、魯棒性(英語:Robustness,意譯為穩健性)的柔性城市勢在必行。
為此,徐飛建議:上海經濟將更加關注民生保障等戰略物資的安全和供給,更加注重技術鏈、創新鏈、價值鏈、資金鏈、產業鏈、供應鏈的補鏈、延鏈、增鏈、固鏈和強鏈。
四是更加擁抱數字經濟。徐飛表示,已經起步並迅速成長的數字經濟與在線遠程辦公等新業態,將持續助力上海經濟在“兩手抓、兩手硬”中保持有效運轉,緩沖疫情對傳統經濟的沖擊。
當下,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呈現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趨勢。“上海應搶抓元宇宙、智能終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等數字經濟新賽道,謀劃新發展。”徐飛建議。
亟待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
徐飛認為,疫情對上海經濟造成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續蔓延,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改變。全球的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風險在不斷加劇,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經濟的不確定性隨之明顯增加。
二是國內突發疫情時有發生,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普遍阻滯,供給和需求雙雙受到重大沖擊。
三是一些企業經營困難,存在資金鏈斷裂風險,特別是一些中小微企業境況堪憂﹔還有一些企業沒有訂單,導致雖復工卻未能復產。
四是在病毒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況下,必須用足夠大的刺激力度才能重啟消費。因此,亟待提振消費信心,促進消費回補,釋放消費潛力。當下需求雖發生溫和反彈,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約經濟快速恢復的主要因素。
機遇方面,徐飛認為,本輪疫情給上海一次全面檢視問題的機會。
“這次疫情是對城市應急體系的一場大考,為上海推動韌性城市規劃建設為已任,以抓好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為牽引,以城運中心為依托,以應急任務處置為中心,推動上下左右聯動協同,加快建設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的應急管理體系,打造全天候、現代化、系統性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提供難得契機。”徐飛表示。
同時,疫情也給破解一些難題提供難得機遇。“常態下變革會遇到巨大阻力或沒有動力解決那些早該解決的問題,但在疫情危機面前退無可退,倒逼直面問題,置死地而后生,從而使難題得以解決。” 徐飛說。
用足用好幫扶紓困政策,數字化轉型已是必答題
“企業要把疫情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減少到最低。”徐飛直言,企業要確保“不倒”,能“活著”度過艱難時期。對一些中小微企業而言,如果說過去是為利潤而拼,現在則是為生死而戰。為此,企業要高度關切現金流,改進管理,極限式降低成本,舍棄沒有未來的業務,採取一切措施“捂緊錢袋子”保守財務。
“現金為王,這對企業活下來至關重要。”徐飛表示,當下中小微企業要充分利用一切能用的外部條件,特別是上海市政府近期發布的《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中的50條政策,要把這些幫扶紓困政策用足用好。
對那些在疫情中或因其它原因“倒下”的企業,該怎麼辦?徐飛建議,企業主要勇於二次創業或再創業,以新姿態、新狀態進入新賽道。
徐飛認為,對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答錯了或答慢了都等於后退甚或被淘汰出局。基於數字化技術,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現在成為解決技術、成本等企業痛點的關鍵手段,成為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體現在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更應體現為原創的技術創新能力。徐飛認為,“頭部重點企業應力爭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成為科技領軍企業、高端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為此,需要發揮原創技術需求牽引作用,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創新要素集聚,聚集頂尖科技人才和團隊,建設高水平研發平台。
徐飛進一步指出,加大原創技術投入,開展高質量國內創新合作,加強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促進原創成果轉化,提高原創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大知識產權保護應用和向標准轉化力度。此外,增強數智化研發和智能化制造能力,強化數據資源和新型基礎設施支撐,推進科研生產模式數字化變革。
人才要“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動”
人才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徐飛認為,“疫情肆虐后的上海依然具備吸引人才的比較優勢,這些優勢是上海吸引人才的底氣。”
徐飛表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和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對海內外人才的吸引力一直很高,優美的環境、豐富的生活配套設施、良好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寬鬆的創新創業環境,已然成為海歸首選地。
上海集聚的眾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跨國公司總部、外資研發中心,擁有的大批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平台,在吸引人才上也歷來優勢明顯。徐飛認為,“近年來,上海市持續採取積極的人才引進戰略,不斷夯實其成為全球人才高地的基礎,注重發揮作為連接國內外、長三角及長江經濟帶的人力資源集聚輻射能量場作用,並通過密集出台諸如戶籍制度改革等多項政策,不斷為人才引進戰略注入更多活力。”
“要積極有為,主動出擊。”徐飛建議,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人才高地,不能坐等人才自動上門,要深入研判海外高層次人才不斷變化的資源狀況,深入分析影響海外人才回國效力的多樣化多層次因素,准確把握不同機構、不同部門對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著力突破海內外人才需求和供給的有效對接和作用發揮等瓶頸。
另一方面,要著力建設吸引人才的優質營商環境,大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綜合環境,完善“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動”的人才政策體系。一座城市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是否有充足的發展機會、完善的人才保障機制、宜居的生活環境和開放包容的宜業工作環境。上海要突出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不斷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提升人才創新創業便利性﹔要降低要素成本,讓全球“最強大腦”在這裡以最低成本獲取創新創業發展的生產要素。
再比如,針對年輕人更關注職業規劃、上升通道、發展空間、成長計劃等新趨勢和新特點,應進一步細化有關政策。人才政策也應與產業政策緊密結合,對於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領域,有必要出台針對該領域核心門類人才的特殊政策。
徐飛強調,同時,加強對政策的宣貫,加強多方聯動,整合各條線人才服務事項,圍繞人才引進、項目申報、政策兌現、生活保障等服務鏈,重塑業務流程,為人才發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一站式集成化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