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學中醫 小學生中醫藥文化教育系列叢書問世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7月7日報道: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共同策劃出版的“小學生中醫藥文化教育系列”叢書7月6日舉行線上發布會。當天還舉行了第七屆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實踐工作站開學典禮,本次將有來自全市120名高中學生進站完成為期40個學時的學習。
“小學生中醫藥文化教育系列”叢書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介紹,經過2年的開發和創作,叢書終於和小學生見面了。本套叢書一共10冊,分別為《護眼秘笈》《強身有術》《居家拾貝》《經絡探秘》《小鬼坐堂》《草木含靈》《杏林趣談》《投石問藥》《防病未然》《飲食有方》,是為小學生了解中醫藥傳統文化、汲取生活中的中醫藥常識,並學會用中醫藥理念和方法關愛自己、關心家人而編撰的,每冊主題均根據學校常年開設的“中醫藥進中小學”相關課程精選而成。
叢書立足小學生的認知視域,將中醫學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辯証思想、中國歷史上的名醫名方、中醫藥對生活和人的身心影響、簡便有效的中醫保健和治療方法等,融入有趣的故事和活動中,讓小讀者們通過閱讀和體驗,不僅得到文化的熏陶,學到科學的方法,更能喚起並不斷加深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在叢書推薦語中說:“這套‘小學生中醫藥傳統文化教育系列’,反映了各具特色的上海中醫藥教育成果,圖文有趣生動,適合小學生口味,值得推廣。”
叢書副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繆宏才介紹,面對中小學教育,讓教育回歸立德樹人的本原,是涉及全社會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出版社積極營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支撐系統,給孩子們提供各類體驗和實踐的場館,搭建不同的中醫藥文化共享平台。
此次叢書的編寫特邀近年來已開設中醫藥文化課程,或開展以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創新為主題活動的中、小學教師組成團隊,承擔各分冊文字稿的撰寫任務。他們的加入為叢書融入了鮮活的上海基礎教育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有效縮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青少年之間的距離。來自上海市楊浦開魯新村第二小學校長薛蕾、浦東新區竹園小學校長婁華英分別是叢書《護眼秘笈》《居家拾貝》的主編,並在發布會上分享編寫體會。
薛蕾介紹,學校在開展“護眼秘笈”課程中,學生提出了許多與眼睛有關的問題。如“眼保健操穴位怎麼找?”“視力檢查為什麼是E字表?”“哪些食物對視力有好處?”等等。教師引領學生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將原本單項的知識輸送轉化為多元互動。通過設計制作,學生實現了創意物化,誕生了“穴位眼罩”,“視力檢測表”也變得多樣豐富。此外,學校還開設“藥食同源”專欄,9位學生成為首批小主播,介紹食材及制作方法,並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盡管孩子們的探索略顯稚嫩,但也在過程中發現中醫藥的趣味性。編寫團隊將這些課程內容和實踐過程轉化為《護眼秘笈》讀本,分享給更多的師生朋友們,讓大家都能體悟中醫藥文化之奇趣。
婁華英認為,《居家拾貝》、本草育人,拾的是“可信、可愛、可用的”中醫藥文化,育的是民族精神和創新素養。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她所在的唐鎮小學、竹園小學全體師生人手一冊,在繁忙的“在線教學”之余,學習體驗“源於生活的中醫學、香囊引發的大比拼、由一棵蔥開始的小探究、詩琴書畫中的新體驗、茶杯裡的春夏秋冬、陽台上的本草園、給自己設計練功房”等,這些活動不僅讓居家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也喚醒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提升了學校立德樹人的境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