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潛心基礎研究,上海提升科創策源功能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2年06月24日17: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牢記囑托 砥勵奮進——“上海這五年”系列故事之三】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張江科學城考察時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作為整個科學技術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突破核心技術問題的根源所在。

2021年10月,上海印發《關於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在世界科技發展越來越迅速、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涌現的新形勢下,上海要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必須千方百計把基礎研究搞上去。

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在全國首設基礎研究特區,給經費給時間,支持“從0到1”創新,在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上給予充分的改革探索空間。

且聽上海首批基礎研究特區計劃37名年輕科學家之一、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85后研究組長辛秀芳,講述“特區”故事。

基礎研究特區“特”在哪?入選特區的科學家在做什麼樣的探索?上海率先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試點設立的基礎研究特區,賦予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等自主權。辛秀芳經過答辯后,最終入選。

基礎研究主要靠縱向經費,申報“繁、慢、難”幾乎成了科研人員首要的頭疼問題。這次的特區計劃,單從課題申請,她就感受到了很大變化,沒有繁瑣的申報程序,答辯流程大為簡化。

辛秀芳研究植物怎麼生病,與研究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的免疫系統不同,選擇的研究對象擬南芥,號稱植物裡的小白鼠,研究擬南芥好比在做植物免疫學的鋪路石。“水稻研究發現一個抗病基因,育出一個抗病品種,可以運用到生產。而擬南芥研究更多在於尋找原理,為其他作物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辛秀芳研究員和團隊成員討論實驗結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辛秀芳覺得,基礎研究有獨特的魅力。比如,學界一直以為,植物免疫系統識別病原菌入侵的兩個通路是相互獨立的,但她的團隊研究發現,兩個通道有聯系且相互協作,“深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是我做基礎研究的樂趣。”

2017年,結束在美國博士后工作的她,收到國內幾個科研單位伸出的橄欖枝,深思熟慮后選擇了上海。“在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年輕的科研人員可以在自由、寬鬆、合作的氛圍中做科研,讓我感覺氣場很合。”辛秀芳這樣的年輕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指科研課題負責人)進入中心的前5年裡,中心給予穩定的課題經費保障,卻不設定任何硬性科研考核指標。辛秀芳說,“科研起步階段,如果沒有經費保障,我們幾乎不可能邁出第一步。”

從單槍匹馬到帶領15名科研人員,研究組在不斷壯大,一個小項目的經費,難以維持整個組的科研支出,辛秀芳需要騰出很多時間精力,准備多個課題申報、答辯。

“通常要經過課題申請書填報、答辯等環節,一個項目會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課題組同場競爭,成功概率並不高,所以隻能多項、多次申報。”辛秀芳說,“如果隻看發表文章的數量來評價,對於需要長時間潛心鑽研的基礎研究肯定不利,PI迫於發文章的壓力,就在別人的科研成果上做簡單疊加,不願意探索‘從0到1’的基礎研究難題。”有了特區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她可以潛心於已經做了10多年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不強,科技創新便如同無根之木,高水平的科技自強自立更是無從談起。辛秀芳在上海工作這五年,恰是上海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形成的關鍵時期。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只是上海“強基”的諸多舉措之一。

2021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在張江科學城落成啟用。李政道研究所供圖

上海著力營造有利於科研人員潛心研究、自由探索的環境和氛圍,實施科改“25條”等科研體制改革舉措。在全國率先試點經費“包干制”,大幅減少信息填寫和証明材料,各單位首次申報項目可減少填寫表格20%。尤其是對於人才計劃項目的申報,減輕填報工作量50%以上。

延伸閱讀:

近年來,上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瞄准“從0到1”原始創新,全力做強基礎研究這一創新引擎。從2017年起,上海基礎研究經費支出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從2018年起每年達100億元以上。建成並試運行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轉化醫學設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圍繞粒子與核物理、量子科技等基礎前沿領域,推進李政道研究所、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重要科學平台與研究機構建設。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比例要達到12%左右。未來,上海科創中心將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作為主線,努力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