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凌晨發文辭職 居民萬言挽留,直擊“小巷總理”苦辣酸甜
疫情期間,上海一位社區書記連續多天滿負荷工作,且遭遇誤解甚至謾罵,4月7日 ,他在社區公眾號凌晨發文辭職,並一一述說他遭遇的種種“不知道”和“難辦到”。沒想到,這封信迅速流布開來,他一夜之間成了“網紅”。
居民看到信后,在公眾號留下萬字留言懇切挽留,讓他“挺住”。
居委會書記被稱為“小巷總理”,直接面對老百姓,最了解基層,疫情中更是一肚皮苦辣酸甜,值得傾聽。
馬勝燁,人高馬大,說話爽利,邏輯清晰,網名“奔六的小伙”,上海市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海悅居民區黨總支書記。4月9日,記者在海悅花園居委會辦公室見到他,坐在睡了近一個月的行軍床上,他和我們聊了3個多小時……
苦——“我們有個綽號,叫‘夜總會’”
“我家住徐匯。3月初,感覺疫情慢慢有點嚴重了,怕小區封控后影響工作,12號開始,我就自費住到了海悅居民區附近酒店”,馬勝燁說。當時黃浦疫情並不厲害,但他滿腦子害怕影響工作,“封在家裡出不來,社區的活兒怎麼辦?”
沒過幾天,3月15號,街道發布召集令,所有社區工作人員到居委待命,馬勝燁退了酒店,在辦公室安了張行軍床,開始“戰地生活”。
平靜的日子沒過幾天,3月18日,小區裡一棟樓突然封控。“當時的政策是重點樓‘7+7’,非重點樓‘2+12’,我這整個小區全部要封起來”,當晚,重點樓微信群裡“炸了鍋”。
“封樓了為什麼事先不告訴我們?”
“你們居委怎麼可能不知道?”
“我們現在怎麼活?”
一條條信息涌進來,紛紛@奔六的小伙和物業經理,他一夜沒有回復,怕把“火”燒得更旺。第二天早上大家平靜下來,他和居民開始溝通,“有什麼訴求可以跟我講,有什麼不知道的,我來回答。”
馬勝燁說,一棟樓封不封、什麼時候封,他知道的不會比居民早多少,“但隻要大家問的,@我了,我一定回復。”
疫情瞬息萬變,社區裡,突發成了常態:突然一棟樓被封了,突然通知要做核酸,突然通知要做抗原,突然要……
馬勝燁在辦公室接受採訪。巨雲鵬攝
早上5、6點鐘集合,凌晨兩點睡覺,連續20多天睡辦公室。“我們有位社工,身體虛弱,穿上‘大白’防護服,幾乎一天都不能喝水,受不了的”,馬勝燁說。
協調轉運病人、組織核酸檢測、接收分發物資……天天連軸轉,大家調侃辦公室成了“夜總會”——夜裡總是開會,也隻有夜裡才能開會。一位干部說,“突然覺得,能回家換身衣服、洗個澡,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其實,最苦的,不是生活苦,而是在突發的“遭遇戰”面前許多事情盡了力,但不一定能辦到。就在老馬對著我們掉淚的時候,那邊廂的上海疫情新聞發布會,副市長宗明也在哽咽,“當看到廣大市民朋友和一線防疫人員不分晝夜的堅守,我們非常感動。”
上上下下的干部,人同此心。
辣——“你這種人怎麼有水平在這裡做書記?”
做核酸,成了小區裡產生沖突的一大場景。
剛開始,排隊經驗不足,幾幢樓的人“轟隆隆”全下來,地方小,擠得近,居民不滿了,“你是怎麼安排的?你這種人怎麼還有水平在這裡做書記?”
說完,還發到小區業主微信群:書記又怎樣,我照樣批評!
“我50多歲,被居民這樣講,肯定很難受。但回過頭來想,確實是有做得不夠的”,馬勝燁說,他回憶當天的安排,較多志願者去“喊樓”讓居民下來做核酸,較少志願者在維持秩序,確實不夠妥當。第二次改變戰術,讓少數幾個人去喊樓,10米左右就安排一個志願者維持秩序,立刻大為改觀。
多人做核酸,是個系統工程,效率和安全的把握不僅在排隊上。對“喊樓”的內容,大家也作了精細安排,一幢樓,高區、中區、低區,同時喊三句話:“高區坐左邊的電梯,中區坐右邊的電梯,低區的麻煩你走樓梯”,盡量做到一戶一梯,來回過程也很少停頓,最大限度減少相互接觸。
“有居民下樓時要化妝的,我就開玩笑:反正戴口罩,看不到臉,而且來的是上海醫生啦,不要梳妝打扮了,咱們叫到就下來好不好”,他也笑。3月18日以來,小區做了15次核酸檢測,漸漸有了規范模式,間隔2-3米,效率也高了。
有天,曾經“批評”過馬勝燁的居民找到他,說了句“不好意思”,他擺了擺手,沒事啦。
酸——爸爸把高二兒子獨自扔在家,“老媽是大病獨居,不知家裡有沒有菜了”
採訪馬勝燁的過程中,他眼眶紅了幾次,陪同來採訪的街道干部也跟著擦淚,最難以自已的,是說起母親和兒子。
“我母親是大病獨居老人,家裡還有沒有菜,不知道﹔兒子高二了,倒不太擔心,總能自己弄點吃的”,馬勝燁說。畢竟是要高考了,說不挂心,老馬也是在騙自己。
每天,記者幾乎都要採訪幾位社區干部,此刻奮戰在上海一線的無數街道、社區干部,都和這個“奔六的小伙”一樣,遠離家庭,和衣而睡,談及父母子女,都在掉眼淚。
另一邊,工作中跨不過去的坎,更讓人心酸。
馬勝燁工作的小區,前段時間有9例陽性,11個密接,“斜土路上有時停著幾十輛大巴,不停轉運,我就想,給我20個座位,我們小區暫時不就沒問題了嗎?不就清零了嗎?”但進展沒那麼順利,這幾天還是沒能轉運完結。
“我也能理解,現在上海醫療資源壓力非常大,眼看著方艙醫院也在不斷建設,希望能夠早些實現‘應收盡收,應隔盡隔’。”
除了轉運,還有居民配藥,許多非常規藥物不是所有醫院都能配,需要指定醫院指定的醫生配。一開始,街道有一個工作人員專門對接各個居委配藥,“光我們一個小區每天就有10多個需要配藥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來得及做”,馬勝燁也理解街道的難處,現在,配藥的人員已經安排了四五個,是街道的特殊保障部,全力為居民們保障用藥。
甜——“不要為我加油,我們一起為海悅加油,為上海加油”
壓垮“奔六”老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個群發泄不滿,把他“踢”了出來,這會影響工作。於是,體力和情緒都瀕臨崩潰的他,一字一字敲下了辭職信。
4月7日凌晨,“致海悅居民”一文發出后,迅速成為“10萬+”,網上轉瘋了。馬勝燁完全沒想到,一度覺得自己“完了”,“我心想,我給街道惹了個大麻煩。”
當天一早,五裡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曹炯趕到海悅居民區,見到馬勝燁,一句話沒說,先把他緊緊抱住了。半晌,曹炯說,“老馬,你一定要頂住。”
已經冷靜下來的老馬,回答道,“你放心,不管怎麼樣,我一定會堅持下來!我清楚地知道,至少在疫情防控這段時間,在社區裡,我還是有作用的,居民還是需要我的。”
沒想到,居民們幾乎一邊倒地支持馬勝燁。一個業主的自媒體“愛我海悅”微信公眾號專門做了一個小程序,居民可以在小程序裡寫下給馬勝燁的留言。僅僅2個多小時,215多條留言,合計1萬5000多字,滿滿的都是對他的挽留和支持。
有居民留言說:書記您辛苦了,自從第二次做核酸那次,您忘記了我的樓號,拎著菜在雨中挨個樓棟找到我,我就非常感動!這次的疫情來勢凶猛,您帶領著社工和志願者們忙碌在第一線,上要面對領導,下要面對居民,中間還要面對核酸採樣點不同的醫護,各種辛苦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有居民留言說:馬書記挺住!你為海悅所做的一起,我們會記住!加油!
這讓馬勝燁心裡寬慰了許多。
“我是2012年入黨的,今年還收到組織部發給我的短消息,祝賀我入黨十周年。這個短消息珍貴啊,我一直留著。我羨慕人家拿在黨50年那個勛章,我是拿不到了,要活到90多歲才行!”
他打了個比喻,居委會就像泔水桶,會盛放很多居民們的不良情緒。“然后你要把臟東西倒清爽,就好了嘛!居民們來找你麻煩,10件事情多半是帶著情緒來的,有好事人家不會來找你。我們每天接收這個,然后你要消化掉,不消化掉就要中毒了,所以我有時候開玩笑,像我們這種人活不長的。”他自嘲。
前幾天,海悅花園居民區的居民自發舉辦陽台音樂會,唱著唱著,有人喊了一句“上海加油!”其他居民也附和起來,忽然,有人還喊了句“馬書記加油!”大家也一迭連聲喊起來。
“我說,不要喊‘馬書記加油’,讓我們一起為海悅加油,為上海加油”,馬勝燁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