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上海出品”電視劇《超越》致敬英雄致敬時代

2022年01月07日11:11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出品”冬奧題材電視劇

《超越》:致敬英雄致敬時代

1月9日登陸央視一套,講述三代短道速滑人的奮斗

《超越》群像。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張熠 余晨揚

北京冬奧會舉辦在即,一部上海立項、上海出品的冬奧題材電視劇將率先與觀眾見面。由國家廣電總局指導,上海廣播電視台、黑龍江廣播電視台、上海檸萌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勵志體育競技劇《超越》昨日宣布定檔,將作為開年大劇於1月9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全網同步播出。

本劇聚焦冬奧重點賽事“短道速滑”項目,通過三代運動員的奮斗、成長,講述“超越競技、顯影時代”的冰雪運動故事。

寫大寫的“人”、寫群像、寫歷史

平均每集修改4.2稿,最多一集改了7稿﹔三個月深入採訪近百人次,形成60多萬字的採訪素材﹔導演白天拍攝,晚上完善劇本,后期剪輯和特效也同步進行……在本劇總制片人、檸萌影業董事長蘇曉看來,《超越》創作本身也是一項超高難度的挑戰。下轉◆5版

(上接第1版)電視劇《超越》由張曉波執導,李嘉任總編劇,李庚希、胡軍、沙溢、涂鬆岩等主演,主要講述短道速滑小將陳冕(李庚希飾)憑借熱愛和意志,從初創青島隊的隊員成長為國家隊運動員,並最終站上北京冬奧會賽場的勵志故事。

蘇曉說,體育題材是電視劇領域的稀缺題材,因為要表現高速運動和頂級運動員的真實性很難。“要寫大寫的‘人’,把運動員寫活﹔要寫群像,運動員之外還要表現教練、澆冰師、陪練員、默默奉獻的工作人員等﹔要寫歷史,要有年代跨度,全景展現20世紀80年代末短道速滑興起至今30多年的編年史,這部劇也是近十年國家‘北冰南展’計劃的發展史。”

導演張曉波從創作之初就帶領團隊追求創新表達——採用雙時空敘事、真實與虛構相互映照的創新拍攝手法。不同年代的兩支短道速滑隊伍形成對比,交叉敘事。無論是第一代中國短道速滑人,還是以陳冕為代表的新一代年輕運動員,都在用汗水與意志超越自我,為祖國爭得榮譽。

蘇曉介紹,《超越》先后展現了12場大小賽事,包括平昌冬奧會、世界精英賽等國際大賽。為了還原真實的賽事場景,劇組在青島搭建了兩個帶看台的全新冰場,一個場景僅鋼材用量就達85噸。此外,還在青島、煙台、哈爾濱租用改建5個冰場,並先后動用了100多名省級以上的運動員協助拍攝,群演達到2萬人次,服裝制作達到8000套。“一切為了寫實再寫實。”

談起往事沒有不哽咽的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指導項目,《超越》入選了由廣電總局組織開展的“我們的新時代”主題電視劇重點項目。

“冠軍總是少數,一個冠軍的身后有無數無名的幕后英雄在支撐。”在創作過程中,總編劇李嘉發現,最打動自己的往往不是如何奪冠的故事,而是無數普通運動員在奮斗之路上的那些遺憾、無奈、兩難抉擇和最終甘願作出犧牲、成全他人的故事。在他看來,“犧牲”這個主題貫穿始終。“運動員個人成就的實現和他們所背負的使命責任之間常常有著矛盾。對這個矛盾的兩種解答方式,展現了上一代和新一代體育人不同的競技觀。”

但凡體育競技,就沒有不艱苦、不殘酷的。在中國短道速滑興起至今3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運動員、教練員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功勛教練孟慶余教學時,會把自己的手放進烈性膠水裡來固定冰刀,手拿出來時全部起泡﹔李佳軍參加冬奧會,半夜被傷腿疼醒,坐著揉腿的時候會直接睡著,第二天忍著尿血的疼痛堅持上場比賽﹔上世紀90年代沒有防切割服,在冰上發生沖撞摔倒,冰刀可能直接會切到頸動脈,有生命危險﹔長野冬奧會上,中國隊與冠軍失之交臂,拿了五塊銀牌,但五塊銀牌的成績和第一名的差距加起來還不到一秒鐘。

“接受採訪的運動員、教練員談起往事沒有不哽咽的。”蘇曉感慨,“這項運動的艱苦、殘酷和奉獻可見一斑。但是愛上了就決不放棄,運動員退役后,絕大多數都離不開冰場。”為此,在《超越》每集結尾處,劇方設計了1分多鐘真實運動員、教練員的採訪,以真實力量致敬英雄和時代。

冰上運動速度極快,可達每秒15米,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極高要求。在《超越》劇組,年輕演員全都提前兩個月開始冰上訓練,苦練基本功,幾乎每天都有人受傷。演員張國強飾演的江宏身患腿疾,從進組開始,場上場下、戲裡戲外,他都堅持用“瘸腿”的方式表現角色。“在戶外野冰場,演職人員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低溫下,連續4天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蘇曉說,“《超越》劇組沒有偶像明星,隻有合格演員。”(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