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破而后立,上海普陀創新之火點燃未來引擎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2021年12月31日17:49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像個大工地。”

這是2021年底,很多上海市民的“普陀區印象”——區政府旁、大渡河路,地鐵14號線剛剛建成通車﹔不遠處,亞洲最大、高達百米的兩座干式氣櫃正在拆除﹔鏡頭再拉遠,全區數百幢居民樓,電梯加裝工程啟動……

在“上海普陀”微信公號上,“開工”“開業”“開建”消息不斷。上海“西大堂”顯露出與其他中心城區不同的“熱鬧”。

區委書記姜冬冬,將之比喻成一口開了的“火鍋”,“熱氣騰騰,充滿可能,各種資源,爭相涌入。”

如何避免“泥沙俱下”,保証“火鍋”“菜品”質量?他回答:強化創新驅動。

“壯士斷腕”,產業的退與進

“在上海中心城區,普陀一度以晚、散、破、亂著稱。”2019年,全面反映區域發展歷史的《上海普陀城區史》面世,序言裡,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著名歷史學者熊月之這樣寫道。

是年,普陀地區財政收入排在上海16區最末,甚至低於幾個遠郊區,一度引發熱議。

亞洲最大干式氣櫃開拆。巨雲鵬攝

“排名能反映一些情況,但不是全部”,普陀區發改委主任趙永尊說,區域發展要看橫向,也要看縱向。

他繪制了一幅普陀區20多年來財政收入增速折線圖,彎彎折折中,最醒目的是1998到2002年,普陀地區財政收入增速從12.16%迅速躍升至34.31%。

那是一個“黃金時代”——1996年,銅川路水產市場開業,地處市中心,緊靠滬寧高速公路,距離虹橋樞紐亦不遠,不過幾年,這裡成為上海最大水產品交易市場﹔1998年,潭子灣、潘家灣和王家宅,20世紀90年代上海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危棚簡屋最集中的棚戶區 “兩灣一宅”迎來動遷﹔2000年后,位於桃浦鎮的上海西北綜合物流園逐漸成型,全國各地集裝箱卡車由此把貨物運往全國各地……

隨著國際、國內環境變化,上海城市能級快速提升,10年,產業結構瞬息萬變。2009年,《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出台,要求努力推進上海率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率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此時,物流、房地產、商貿,曾為普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產業,明顯不適應中心城區定位,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轉型,迫在眉睫。

“2013年我調入普陀,第一印象,這裡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此后幾年,趙永尊眼中的“變化”漸漸具體:桃浦地區31家停車場、1001家低端物流企業和404家倉儲企業依次關閉,122家重點企業調整,曹安路蔬菜批發市場、曹楊路果品批發市場、三官堂禽蛋批發市場、銅川路水產市場……普陀多個“最大”商品集貿市場相繼關停。

2016年10月底,銅川路水產市場關閉

集卡沒了,市場也沒了,“壯士斷腕”普陀,直面地區財政收入增速連續5年下降,直至2019年最低點——負3.5%。

另一種變化同時發生:馬路平了、環境好了、污水沒了,普陀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9年,現代服務業在區級稅收比重連續兩年超過房地產業。

這一年,中以(上海)創新園作為中國和以色列開展的國際創新合作項目,在普陀落地﹔上海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共同設立的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落戶普陀。

一退一進,普陀走到城區發展的關鍵當口。

“人靠譜、事辦妥”名片響亮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業壓力山大。

這年2月底,普陀區一家服裝企業要舉辦訂貨會。然而品牌全國關店,企業幾無收入,能否辦成訂貨會,直接關系下半年營收,更關系面料採購、生產加工、代理零售全產業鏈的經濟效益。

普陀區干部調研時了解到,訂貨會辦不起來,關鍵是沒有合適場地。幾經比較,轄區內因疫情嚴重虧損的一家酒店承接了此次訂貨會。會議前后,普陀區市場監管、衛生防疫等多個部門派員到現場,每天巡檢企業會場和住宿房間,指導消毒滅菌、體溫檢測。

最終,訂貨會圓滿,酒店、企業雙贏。

主動介入、紓解困難、滿足需求、提供幫助,姜冬冬把這種政府服務作風總結成六個字,“人靠譜,事辦妥”。

“譜”“妥”,這個諧音梗戳中不少干部、群眾、企業家的心,迅速成為普陀最知名的一張服務“名片”。

“開始只是想在普陀成立一個電商分公司”,德龍電器是意大利知名咖啡機品牌,德龍電器(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宗延平說,溝通中,他感受到出色的政務服務水平,動了把公司總部搬到普陀的念頭。

位於普陀區的長風公園掠影

“洋氣”的意大利咖啡機和“又破又大”的普陀,似乎不合拍,但在宗延平看來,判斷一個地區的營商環境,不是看外表,最重要的是“人靠譜、事辦妥”。

半年,十幾個部門共商方案,通過外資企業跨區吸收合並方式,德龍成功完成總部遷移,宗延平也成為普陀的“自來水”,“有採訪,我就要點贊這裡的營商環境!”

持類似看法的,還有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主任助理周慶豐。作為清華系新型研發機構的資深工作者,他的腳步遍布全國,“見多識廣”,他對普陀最初的印象是,“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科創資源也很豐富”。

中心運營之后,一幢地處中心商務區的辦公樓供免費使用,墊資 8000多萬元推動重大科研平台啟動,前5年總投入預計近1.5億元,他說,從一個區的角度,普陀在支持新型研發機構上,“能做的都做到位了”。

“科技創新,要‘耐得住寂寞’”,普陀區科委主任李文波說,科技部門不能急功近利,要善於挖掘企業好苗子,扶持潛力企業,“對不同研發主體,要有各自針對性政策。企業有需求,我們就要竭盡所能滿足。”

近年,普陀制定“3+5+X”產業政策體系,“3”指“服務企業發展、支持科技創新、‘人靠普,才無憂’”3項普惠政策﹔“5”指涉及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生命健康、文化服務業5項重點產業的專項政策﹔“X”指涉及商業、貿易、法律服務業、質量提升和知識產權運用、節能減排等領域的動態特色專項政策。

“耐得住寂寞”帶來想不到的變化。2021年1到11月,普陀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產業實現區級稅收24.53億元,同比增長41.64%,佔產業區稅比重接近30%,比去年同期提高7個百分點﹔全年預計實現區級財政收入125.56億元,同比增長13.5%。

歷史機遇,由市場主體來判斷

12月初,作為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創新機構,上海海納工程院在普陀區揭牌成立,與杭州雲棲工程院、無錫雪浪工程院“三兄弟”,共推長三角城市間的協同創新,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

這是近3年繼中以(上海)創新園和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后,落戶普陀的第三家高層級新型創新機構。

2021上海數字創新大會在普陀舉行

普陀傳統科創資源豐富,17家部屬、市屬科研院所,2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一條“武寧創新發展軸”底蘊深厚,新型創新機構為何也會接踵而至?

“普陀優勢正在顯現”,普陀區干部如數家珍。

一是區位,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下,普陀向西輻射作用變大,與蘇浙聯通密切﹔二是空間,隨著區域轉型,幾大中心城區,普陀的土地資源最豐富﹔三是交通,穿過普陀的地鐵線接連運行,近30個站點在區內,北橫通道通車,武寧路改造順利。

“科創資源匯聚,我們要推動流動和融合,釋放更大能量”,姜冬冬說。

12月底,“攜手零距離 共畫同心圓——普陀區‘靠譜’區域化黨建年度峰會”上,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與上海印鈔有效公司簽訂芯片研發合作協議。此前一次黨建活動,雙方發現彼此在芯片上的需求和研發專長,促成合作。區域化黨建為企事業單位間的資源精准對接、高效轉化服務,助力清除壁壘、打破圍牆,已在普陀形成生態。

普陀是否迎來歷史機遇,市場主體嗅覺更敏銳。360華東大安全總部、阿裡數字產業供應鏈中心、京東上海中心相繼落地,海納小鎮、金沙島(中新合作)科技城、左岸中和城建設拉開序幕,桃浦智創城載體形象初顯,真如城市副中心項目建設全面提速……

面對未來5年,普陀區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的四大路徑: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深化國際創新合作,推動集成電路等領域科技研發與轉化,打造地區創新策源主引擎,提升科技創新集中度和顯示度。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以高端產業為引領、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動力、以數字經濟為特色的產業格局。

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發揮地處G2、G42大動脈入城口和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主動對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積極探索長三角沿線城市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路徑。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系統集成,實施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改革舉措,更好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充分激發城區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創新勢能涌動,服務迎需而上,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省心、發展更順心、生活更舒心、扎根更安心。

上海西北的普陀,熱氣騰騰……

(除署名外,圖片均由普陀區提供)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