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海上壹周︱上海,這一年(2021)

馬作鵬
2021年12月31日08:37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申城盤點,最新要聞盡在把握﹔每周品讀,城市活力一目了然。人民網上海頻道觀察欄目“海上壹周”,歡迎關注。

今天是2021年最后一天。回首經年,既問耕耘,又說收獲。

翻出這一年寫過的稿子,上海迎接建黨100周年,從中共一大會址到浦江兩岸熠熠生輝﹔“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做好規劃陸續展開高質量發展布局﹔疫情陰霾之下,上海做好精准防控,發揮協同能力守護這座超大城市﹔“引領區”文件公布,上海浦東又被賦予國家創新發展的厚望﹔“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數字化轉型為上海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幸福提供更多可能﹔中央督導組進駐、回頭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為上海各級干部劃下紅線……

這一年,上海迎來諸多高光時刻,也遇到過各種挑戰。

這一年,人民網上海頻道觀察著這座城市的各種創新成果,見証著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更是切身感受著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息。

這一年,人民網上海頻道新欄目“海上壹周”也整裝出發,與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一同共行。我們誠意邀請更多同好,通過人民網的新視角,發現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2021年最后一天,今年最后一期“海上壹周”,我們聊聊上海的這一年。

緊迫感

縱觀這一年,上海展現出的是一種發展上的“緊迫感”。何以見得?這要從上海的四次季度工作會議說起。

1月5日,2021年的首次市委季度工作會上,市委書記李強強調了四個字:“比學趕超”。

李強指出,比學趕超,“比”是基礎,要鉚足“比”的勁頭,比擔當、比作為﹔“學”是前提,要增強“學”的主動,虛心學、深入學﹔“趕”是關鍵,要激發“趕”的動力,跑起來、趕上去﹔“超”是目標,要強化“超”的追求,打破常規、不斷超越。

4月6日,第二季度市委季度工作會上,李強強調“抓落實”。

李強指出,抓落實,要特別講求章法、特別強調專注、特別敢於擔當、特別注重穿透。四個“特別”,道出的正是抓落實所必須堅持的方法論。

7月2日,第三季度市委季度工作會召開。李強強調:“抓發展”。

李強指出,發展是硬道理,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用心用力謀發展、抓發展。要積極有為、主動作為,以更強緊迫感和更大力度,放大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不斷鞏固經濟持續向穩向好的基礎。

第四季度上海市委季度工作會議。陳正寶攝

10月9日,第四季度市委季度工作會召開。李強在這次會議上強調:“抓韌勁”。

李強指出,抓收官沖刺,最重要的是要有韌勁,始終保持那麼一股堅韌不拔的勁頭,不斷鞏固經濟持續向穩向好勢頭、鞏固疫情防控戰略成果,對照全年目標任務,付出更加艱苦努力,持之以恆抓推進抓落實抓見效。

從“比學趕超”,到“抓落實”“ 抓發展”“ 抓韌勁”,四次上海市委季度工作會議,可謂把上海發展的“緊迫感”貫穿始終。

責任感

在上海,為何要談起“責任感”三個字?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通江達海的上海迎來更多國際范圍挑戰。但挑戰背后蘊含的,更是機遇。

2020年末,上海市委在臨近新年之前召開的學習討論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與上海各級干部討論了這樣一個話題:“我們怎麼在大變局中掌握發展主動權?”

李強指出,機遇有“四大”:國家戰略牽引機遇、功能引領發展機遇、都市導流創新機遇、區域協調發展機遇等,均可被上海借以強化集聚、提升能級。

上海這一年來表現出的責任感,就來自國家戰略牽引。簡而言之,國家重大戰略在上海落地,如何承接好,如何“乘勢而上”?

100年前,上海成為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這是這座城市永恆的榮光。

100年后,上海把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揚好紅色傳統,作為光榮而神聖的使命和責任。今年5月21日,《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由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一部系統、全面的地方立法為這些紅色印記“保駕護航”。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海沙爾攝

輔德裡是中共二大會址,2公裡外,是中共一大會址﹔再向西約800米,是老漁陽裡,《新青年》編輯部﹔近在咫尺,是新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

“七一”來臨之前,紅色景點成為上海的“網紅打卡地”,參觀者以年輕人居多,靜心感悟先烈的奮斗歷程和精神財富。

此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年來,“協同創新長三角”快馬加鞭,“開放活力長三角”奮楫揚帆,“聯通便捷長三角”日新月異,“綠色美麗長三角”深入推進,“幸福和諧長三角”成效顯著……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由2018年的24.1%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4.5%,對全國經濟貢獻度進一步提高。

上海浦東“引領區”。趙昀攝

2021年,“十四五”開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公布,這是繼1990年之后浦東和上海,乃至國家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試驗田”,上海浦東發展目標篤定:站上更高水平。

11月10日,第四屆進博會落下帷幕。100多場配套現場活動,60多家參展企業集中發布100多件新產品、前沿技術及創新服務,達成合作意向273項,中國在上海短短幾天展會時間裡,向世界展現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活力。

2021年年初,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印發《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這也意味著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所在的“大虹橋”迎來發展新機遇。

12月28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召開,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通報了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龔正在通報時說,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決策部署,全力戰疫情、促發展,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做好明年工作,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形勢的判斷和對工作的部署上來,發揮好上海作為世界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風向標的作用,更好地為全國改革發展大局服務。

責任感,就是大局觀。

科技感

人們總說,未來已來。

但這種現象放在上海,用未來離人們越來越近,更加貼切。用“科技感”形容上海,其實是“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體現。

這種“科技感”的表現,在於上海這座城市對於“數字”的使用,也在於對科技創新策源以及頂尖科學人才的吸引上。

上海市景。馬作鵬攝

首先是數字化轉型。

作為上海“十四五”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城市數字化轉型正進入發力推進階段。

細數一年來上海市針對數字化轉型工作召開的專門會議,從意見到規劃,再到現場推進,效率極高。

1月4日,一項事關上海未來發展的重磅文件《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發布,提出在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

隨后,上海市在5月、8月分別召開生活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經濟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10月,上海市發布《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12月,上海進一步舉行治理數字化轉型現場推進會,聚焦高效能治理。

一份《規劃》引領,全市多次重大會議研究推進,上海的城市數字化轉型勁頭,背后代表著一種未來城市藍圖的超前構想。

其次是科創策源。

科創策源是比科技創新要求更高的一種能力,是一種原創能力,特別是基礎理論的原創能力,以及在最新基礎理論成果之上應用技術的研發能力。從長遠來看,則是形成新技術造就新產業的能力。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上海的“科技感”,可以從浦西看到浦東,尤其是從張江看到臨港。中國芯、藍天夢、創新藥、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高新技術產業星羅棋布於上海這張大地圖上。

截至2021年12月1日,上海的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6家,居全國各省份第二﹔首發融資額1455億元、市值1.54萬億元,均列全國第一。今年上半年,上海“科創軍團”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61%、238%。科技創新逐步成為上海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頂科協供圖

再次,是頂尖智慧的聚集。

11月1日,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召開,68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0多位世界頂尖科學獎項獲得者、數十位中國兩院院士、132位各國頂尖青年科學家等以線上、線下方式參會。

一場疫情,也讓不少科學家們開始反思,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與公眾溝通,幫助公眾理解科學,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從而反過來推動科學的進步。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主席羅杰·科恩伯格說,上海目前的條件也是頂級的,從人類疾病到氣候變化,為一系列特別緊迫的課題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平台,“相信‘頂科協’相關研究項目能夠產生世界性影響。”

上海以全市之力搭建了這樣一個平台,把來自全世界的“科技感”擁入懷中。

包容感

前不久,一位在復旦大學就讀的塞爾維亞留學生告訴筆者這樣一句話:“上海這座城市特殊的魅力在於包容,外國人來上海不太需要漢語,會英語就行。”

乍一聽這番話有些奇怪,外國人來上海怎能不會說漢語?

靜下來思考竟然發現這背后的道理,從表面上看或許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包容感”,但“包容感”背后,實則是上海整個城市的“軟實力”。

核酸檢測中的迪士尼,煙花綻放。人民日報微博截圖

10月31日,上海迪士尼樂園因為有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人員入園被緊急關閉,已在樂園的游客在離園時需要在出口處接受核酸檢測。

當天晚上,33863人核酸檢測結果全部陰性,迪士尼環境樣本也均為陰性。這背后,浦東新區、黃浦區、徐匯和靜安4個區近600名醫務人員,半小時集結完畢,1小時內到達現場。同時,120派了18輛救護車負責來回運送檢測樣本至實驗室。

這天晚上,按下暫停鍵的迪士尼卻驚艷了人們。在核酸檢測這樣緊張的氣氛中,煙花秀如期綻放。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這樣說:“疫情常態化,疫情處理標准化。所有的游客現在可以安然入睡了,但我的無數同事會繼續工作,完成防控所有的標准程序,只是為了讓這個城市和經過這個城市的人們生活更美好一點,感謝今天不滅的煙火,讓我們看到人類在災難前面的從容淡定與對未來的信心。”

10月23日,2021上海賽艇公開賽(以下簡稱上艇)在靠近黃浦江的蘇州河舉行。今年的上艇,觀眾要比運動員有更多感慨。

外白渡橋、乍浦路橋、四川路橋,比賽還沒開始已是觀眾如織,有上海市民這樣說:“這些年見証了蘇州河的變遷,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過去多年蘇州河治理得越來越好。得知‘上艇’的消息后今天也特地過來觀看。”

蘇州河岸線變身城市會客廳。馬作鵬攝

45公裡的黃浦江岸線、42公裡的蘇州河岸線先后變身城市公共會客廳,“一江一河”的貫通,無疑成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最生動注腳。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兩條上海人民最熟悉不過的母親河岸線,正在擁抱著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

《上海市黃浦江蘇州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將於明日(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條例是上海首部針對公共空間的立法。

包容的,不止煙花秀和公共空間,還有在線上的“一網通辦”。

在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張“網”織就超大城市高效感知、快速響應、精准服務的底座。依托這兩張“網”,以智能化為突破口,上海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體系重構,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超大城市治理方案。

目前“一網通辦”接入服務事項已達2000余項。在上海,人們就醫付費不用帶醫保卡,進入公共場所出示“隨申碼”,疫病防治數據信息快速准確通知各部門,社區街道精細化治理……

把管理做在前面,把服務做成繡花針一般的活兒。城市的“硬核”的治理問題,需要“柔性”的機制包圍。

緊迫感、責任感、科技感、包容感,構成了上海這一年。一年來,上海迎來諸多高光時刻,也遇到過各種挑戰。2021即將收官,期盼這座城市在新的一年迎來開門紅。

順頌時祺。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