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83萬多個小時背后的故事……

2021年12月06日11:15 |
小字號

根據“公益上海”平台數據顯示,長寧區社區公益基地累計志願服務時長達到172萬小時,名列全市第一。其中,程家橋街道超83萬小時,8個居民區全部進入“全市百強社區志願公益服務時長排行榜”前12強!

來源:上海民政

12月5日正值“國際志願者日”,記者走進程家橋街道,了解這份傲人的成績是如何做到的↓

460名公益志願者,星火燎原

程橋二村66歲的雲維斌阿姨,自退休后就積極參與社區各項志願服務工作,2020年12月注冊“公益上海”志願者以來,服務時間已超3000小時。

“2008年開始回歸社區之后,就和一幫老伙計負責巡邏小區、打掃衛生什麼的。一方面是閑不下來﹔一方面自己也能有所作為,幫助到別人的時候老開心的。”雲阿姨說道。

2016年開始,程家橋街道社區學校成立了一支同仁醫院導醫志願者隊伍,雲阿姨也成為了其中一員。“主要是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在自助機上進行操作。一開始,這種‘先進’的智能機器,我們老年人也搞不明白的,就一點點學,多試著操作,如果我們沒搞明白,又怎麼教別人呢。”雲阿姨告訴記者,她固定每周二下午在同仁醫院“執勤”,光這項志願服務工作就已經累計近500小時了。“經常有患者或家屬跟我們說‘謝謝’‘多虧你們了’,我就覺得自己的志願服務值了。”

記者了解到,雲阿姨退休前從事玩具質檢工作,志願服務中的垃圾分類、防控防疫、為老服務等工作內容,此前她沒有一絲經驗。“也是在做志願者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積累,‘老有所學’才能不被社會丟下,幫助他人我樂在其中,也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雲阿姨直言,“這麼長時間,也有過想‘偷懶’的時候,但往往是志願服務的對象讓我堅持了下來。”雲阿姨是小區“老伙伴 ”計劃的志願者之一,對小區裡5位超過80歲的老人進行結對關懷。“一開始打電話慰問、上門走訪,偶爾有事情耽誤了,會推遲上門的時間。結果老人就會說‘你怎麼沒來啊’‘我在家等你吶’……老人的家屬也會私下告知,老人念叨我,所以我不敢懈怠,一點一滴、不知不覺地就越做越多了。”

據悉,目前,程家橋街道注冊“公益上海”的志願者共460名。正是他們點點滴滴的服務,匯聚成83萬余小時的志願服務之海。

搭好公益資源平台,共建家園

社區公益基地服務,除了志願者的付出,還離不開豐富的公益項目平台。作為讓公眾廣泛參與志願服務的社區代表,虹橋機場新村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虹橋機場新村是長寧區西部最大的售后公房小區,毗鄰虹橋國際機場,小區內有菜場、小學、幼兒園、廣場、商鋪等資源。圍繞“民航元素”和“社區參與”,虹橋機場新村的公益基地建設打造了社區參與式博物館、美天迎賓菜市場、荷花池、商店街、智慧小屋等一批陣地。

“社區營造從小區的共性問題、百姓生活的迫切需求入手,通過樹立共同願景,吸引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的公益基地各項活動中來。”虹橋機場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欣禮告訴記者。

“居民的小區,讓居民自己改造!”正是抱著這種心態,虹橋機場新村的居民不再是簡單的圍觀群眾,他們發揮專長、熱心參與,紛紛成為社區公益陣地的踐行者。

開放的社區氛圍,引入了社區規劃師、專業社會組織、社區基金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將居民區打造成滿足社區全年齡、全領域群眾需求的公益基地,美好生活走上新台階。

“現在,我們居民區整體就是一個開放式博物館,居民參與的過程也成為了博物館展覽的一部分”,曹欣禮介紹道,有形的社區參與式博物館、無形的“無牆博物館”“家中博物館”讓社區成為了公共議事廳,把居民凝聚在了一起,大家的認同感、歸屬感都更強了。

資源的匯聚最終惠及的其實也是社區裡的居民,“如何更增強軟文化?”“能不能更數字化、智能化?”居民們持續為社區改造出謀劃策,將獲得感、幸福感變為肉眼可見的現實。

“想要一隻蝴蝶,不要只是去捉它。而應該種花、種草,等到春暖花開, 蝴蝶自然會飛回來。”程家橋街道社區自治辦負責人表示,社區公益基地的服務,社區大環境的打造和居民志願者的個人付出,缺一不可。在公益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志願者的招募、自治團隊的培育、服務項目的產生、共同志願服務的過程、項目效果的評議,都是在居民區黨建引領下全過程民主參與社區治理的生動實踐。街道將繼續注重黨建團建的共建聯建,讓更多社區單位的志願者了解社區、走入社區、認同社區,讓隨手公益的新風尚照亮彼此。(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