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弘揚科學家精神:“飛鴻踏雪泥”,他在大洋深處留下中國人的腳印

王文娟、實習生武菲菲
2021年11月29日09:18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海底漂亮極了,到處都是海百合,安靜得沒有一點聲音,你一定要看看!”1978年,在出訪的一次晚宴上,有法國專家向汪品先描述了乘坐載人深潛器潛入地中海海底的經歷,當時在汪品先的心裡埋下了對深海的向往。

2018年5月,汪品先院士從“深海勇士”號載人艙走出。新華社記者 張建鬆攝

40年后,2018年5月,汪品先以82歲的高齡乘坐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至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8個多小時,在深海首次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

為什麼82歲的汪品先院士要三下南海深潛?今年11月9日,85歲的汪品先院士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為什麼最珍惜時間的他,又在短視頻平台科普深海知識?

從古生物研究到深海研究,為了祖國的需要

1953年,汪品先畢業於上海格致中學。因從小目睹過侵華日軍的凶殘蠻橫,他從心裡渴望國家強盛、和平安定。“現在的學生們大概很難想象上世紀50年代初期那種熱血沸騰的心情,那時我剛進高中,在當時的時代巨浪中,同學們把進課堂學習和上前線參軍同樣看成投身宏偉事業的實際行動。”

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學習兩年俄文后,汪品先前往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學習。出國時,全身上下連襪子都是國家給的。汪品先暗下決心:“真的要爭氣!”

留學歸來,他到華東師范大學籌建海洋地質系,但是到1970年“文革“期間才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1972年,當時的國家計委地質局下發通知,將華東師大海洋地質專業轉到同濟大學,汪品先也就隨著“海洋地質連隊”到了同濟大學。1975年,同濟正式挂牌成立海洋地質系。

1978年,汪品先參加了石油部的代表團,赴美國、法國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考察。當時,世界強國之間的海洋科技較量已然開始,國外大石油公司、名牌大學都在研究海洋、勘探海洋,但國內對海洋經濟的認識還很傳統,停留在“舟楫之便,漁鹽之利”的思路上。“這次出訪,確實讓我開了眼界,也讓我有了做世界頂尖海洋科研的願望。”

2018年5月,汪品先院士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新華社記者 張建鬆攝

三年后,汪品先獲得洪堡獎學金,前往德國基爾大學深造。基爾大學是德國海洋科研的中心,在那裡,他慢慢明白有“比做古生物研究更重要的事”。通過一年多在歐洲的合作交流,迫切地想回到祖國學有所用。

1985年,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專業拿到了博士點,這是中國海洋地質專業的第一個博士點,汪品先以副教授身份成為博士生導師,學校也很意外。汪品先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校長稱贊“這個全校最小的系特別有出息”。

“我要做哪些事是排好表的,現在我最缺的是時間”

早在1991年,汪品先就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但他開玩笑地說:“別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因為他自認“有點分量”的工作,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做的,“到了晚年,才挖到了深海研究的學術富礦”。

1997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ODP),由汪品先執筆的“東亞季風歷史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影響”建議書在全球競爭中名列第一,並作為ODP第184航次於1999年春實施,委任汪品先為首席科學家。1999年,鑽探船從澳洲啟航駛入南海整整走了十天,在南沙海域,當第一口井開鑽時,美國船長下令升起中國國旗的情景,汪品先至今記憶猶新:“那個意義,超出了科學的范疇。”

兩個月的大洋鑽探,在南海南北6個深水站位鑽孔17口,取得了5000多米質量空前的深海岩芯。這是我國海域第一次系統深海研究,不僅建立起西太平洋3200萬年以來最佳的古環境和地層剖面,也發現了季風區域氣候長期變化的特色,加上后來新的積累,提出了“低緯驅動”新觀點。2014-18年,汪品先推動我國的海洋地質界又在南海深海盆實現了三個半大洋鑽探航次,探索南海的形成機理,提出了邊緣海“板緣張裂”的新機制,挑戰了源自歐洲的國際傳統認識。

在汪品先看來,科學的發展是有地方性的,特別是地球科學和宏觀生物學。“誰都沒有本事研究整個地球,隻能研究地球上的某一塊。”地球科學在歐洲產生,具有很強烈的歐洲中心印記。“什麼東西歐洲都是標准,我就不服這個氣。大西洋的東西搬到西太平洋就不一定都對,這就是我們在南海的發現。”

2018年5月21日,汪品先院士走進“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新華社記者 張建鬆攝

2011年起,汪品先領導我國南海大洋鑽探和規模空前的南海深部重大研究計劃,推動海底科學觀測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立項建設,引領我國地球科學進入深海研究的國際最前沿。經過全國30個實驗室八年的奮斗,為我國贏得了南海深海研究的國際主導權。 “國際大洋鑽探50年,中國大洋鑽探20年,我們進展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現在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是中國引導著南海的深部研究。”

一面是壯心不已,一面是對時間的珍惜。2021年4月7日晚,將近九點鐘時,汪品先在綿綿春雨中騎自行車的背景刷屏全網。他不是下課回家,而是去辦公室繼續工作。自從去年生了一場大病后,汪品先就調整了自己的作息表,但晚上仍然是他重要的工作時間。

“我現在真的能甩開膀子干的,那就是這些年了。我是排好表的,在85歲以前我做哪些?后面如果我還活著,我要做哪些?所以我現在最缺的是時間。”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活化石”在B站當起了UP主

2017年春季學期,汪品先面向同濟大學全校學子開設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激勵同學們將科學與文化結合,勇於投身科學研究事業。今年,汪品先還開了直播,3月24日晚上7時,《科學與文化》課程第二講“科學與視野”,不到2個小時內,觀眾累計達到12萬人次。

汪品先院士的科普視頻頁面截圖

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海洋科普,青年朋友們還幫助汪品先把科普課堂先后搬到了抖音、嗶哩嗶哩等網站,當起了UP主,目前光B站就擁有近130萬粉絲。《世界上真的有海怪嗎?》《如果地球表面70%都是大陸?》……截至目前,B站上汪品先已先后播出了27個視頻,其中《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是真是假?水底氣體涌出導致災難?》的播放量已超368萬。視頻打開,“爺爺好!”“院士好!”“老師好!”……

在汪品先看來,彈幕給他的感覺就是“鋪天蓋地”,“原來我的世界可能僅局限於教室、科研所,但在這裡,海洋科普在更多人群中傳播,真是件好事。”他最喜歡粉絲們在彈幕上叫他“爺爺好”,他戲稱自己的年齡已經是“活化石”了,還能跟年輕人找到共同的興趣,感到很驕傲。今年9月15日,汪品先與夫人孫湘君捐贈多年積蓄200萬元,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

2021年11月14日是汪品先85歲生日,這天,他說起了自己的三個願望: 第一,希望超過我現在,工作到90歲,計劃能夠更長,工作能夠更久,不光是活得更長。第二,希望孫湘君(老伴)也跟我一樣健康,陪著我,她自己答應的,她要陪我。第三,希望我能看見我們的國家,真的變成世界上的海洋科學的引領者。

在汪品先看來,人生一世,就像蘇東坡講的“飛鴻踏雪泥”:“如果你這個人真的能踏出一個腳印,而且是社會進步的腳印,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