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老撾詹天佑”,為啥能出圈?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1年12月06日09:48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習近平主席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們現在很幸福。”在一則從老撾傳來的視頻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留學生佟郎用字正腔圓的漢語傳遞他對中國、對上海的思念,瞬間溫暖了座談會上的每個人。

12月4日下午,由上海市外辦、市友協、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共同舉辦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一帶一路”工作重要指示暨在中老鐵路通車儀式上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上,佟郎在上海的師長、同胞,再次回顧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在12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儀式上,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說到,“幾天前,我收到幾位曾在中國上海學習鐵路專業的老撾留學生寫來的聯名信。他們一致表示,要把在中國學到的本領貢獻給中老鐵路的運營和發展,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9位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老撾詹天佑”,一下子出圈了。

他們是誰?為什麼不遠千裡來到上海?他們又和這座國際大都市結下了什麼樣的情緣?讓我們從他們的故事中,領略上海為“一帶一路”畫下的一筆筆“小而美”的工筆畫。

眾人澆灌的“小而美”結出豐收果

世間最美好的事,莫過於看到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精心澆灌的花朵光榮綻放。看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首屆9名老撾留學畢業生到崗服務中老鐵路,參與中老國際教育合作項目的中方代表無比欣慰和自豪。

“從昨天到現在,我激動的心情,還沒有平復。”上海市外辦主任、市友協常務副會長張小鬆說,4年來精心培育的“這朵花”,是眾人澆灌出來的。

此話怎講?

2018年,在上海市外辦的支持推動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與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啟動“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教育合作,為中老鐵路運行培養急需的鐵路技術人才。

啟動后,項目得到了國家瀾湄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市科委等部門的鼎力支持,上海市友協也在持續推動項目發展,促進民心相通。“我們沒有把這個項目看成只是培養幾個外國學生的事,而是國家外交的大事,精心予以澆灌、施肥、培土。”張小鬆說。

老撾留學生參觀實驗室。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佟朗記得,2018年9月,他和其他8名老撾留學生從萬象到昆明轉機,深夜12點終於到了上海,見到了舉著接機牌的老師們。看過一路美麗的都市夜色,他們抵達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徐匯校區。

“老師給我們買水、鋪床單,陪我們聊天,我用很不熟練的中文當翻譯,還問車子怎麼好像在空中行駛呢。老師告訴我這是上海的中環路和高架橋,我不是太明白,對上海更好奇了。”在老師和中國志願者朋友的幫助下,佟郎很快就適應了下來,漸漸地把上海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新學期開學后不久,留學生們坐著“復興號”去了北京。“我們去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和詹天佑紀念館,陳思同學說‘想要當老撾的詹天佑’,引起了我們的共鳴。一路上,我們和中國學生進行了很多研學活動,讓我更加深刻理解到了‘一帶一路’‘瀾湄合作’的意義。” 佟朗說。

老撾的首都是萬象,而上海地鐵博物館正好位於名叫“萬象城”的商業中心。這份美妙的巧合,讓老撾留學生蘇宋倍感親切,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海地鐵博物館研學過程中,領略到“豆腐裡的鋼鐵長城”是怎麼煉成的。

外國專家曾說上海地質鬆軟,不宜建隧道工程,但是,“上海地鐵之父”劉建航院士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造就了世界上最忙碌的地下交通管線之一。

“時刻把安全放在心裡、扛在肩上、握在手中、落在地上。”中國技術專家發自肺腑的箴言,刻到了蘇宋他們的心裡,除了學到鐵路建設、運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攻堅克難、鍛造精品的工匠精神。陳思說,上海市友協的工作人員和學校的老師們,把我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評價,這個人才培養項目是“一帶一路”的“小而美”工程,正是無數這樣“小而美”的工程,將“一帶一路”的大寫意,一筆筆地繪制成工筆畫。

既是“老撾詹天佑”,也是民間外交友誼種子

這9名老撾留學畢業生,是老撾首批本科學歷的鐵路工程技術人員,是名副其實的“老撾詹天佑”。去年的11月,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軌道交通學院系主任李培剛的帶領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20級研究生高航與即將畢業回國的老撾留學生一起踏上了雲南的研學之旅,到沿途的各個站點交流學習。在雲南普洱站,站內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模擬施工現場作業,進行安全宣傳科普,留學生們爭相體驗。這樣求知若渴的精神打動了高航:“他們抓住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希望在回國后能夠快速投入家鄉鐵路的建設和運營。”

從去年12月開始,佟朗就在老撾跟著師傅一起去鋪軌,從琅勃拉邦鋪到磨丁站。“雖然還在培訓,但是我們參與了老撾鐵路建設,很激動!”回到老撾的留學生們,一邊在建設中的中老鐵路實習,一邊完成畢業論文,但受限於網絡資源,許多文獻、資料查閱不便。

獲悉這一情況后,李培剛和學生們迅速組成“一幫二”學習小組,幫助佟朗他們查資料,指導他們的畢業論文。

“這是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對於我們來說,幫助他們也讓我們積累了很多知識,為自己撰寫論文積累經驗。最終,他們都順利地通過了畢業答辯,獲得學位。”高航說。

因為疫情未能回老撾的留學生們,深切感受到了來自中國各方的友情和關愛。於是,老撾留學生與中國小伙伴們一起組織了“大道之行”社團,創立了中老雙語微信公眾號“中老鐵路通”,及時反映中老鐵路建設動態,溝通已回國和在校留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情況,還開展鐵路知識的科普,讓大家在了解中老鐵路進展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

老撾留學生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課。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正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的老撾留學生李東說,希望疫情趕快過去,他就可以邀請中國的親人們,坐著“瀾滄號”列車去看看他美麗的家鄉和熱情的老撾人民。

“這些學子不僅傳播技術,更播撒中老友誼之花的種子。”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慶鬆表示,該校與老撾開展高等教育合作項目,不僅為中老鐵路培養了老撾本土技術管理人才和工程師,更是培養了中老兩國的民間青年友好使者。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中老鐵路通車儀式上所強調的,“中老友誼的未來在青年,互聯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中方願為中老友誼之路培育更多棟梁之才”,上海也將對老撾人才的培養項目延續下去,將這一筆“工筆畫”繼續高質量地畫下去。

把“工筆畫”畫得更精細更精彩

在座談會現場,上海市友協會長陳靖回憶起自己曾在2002年、2003年兩次赴老撾交流訪問。當時,團中央牽頭發起中國青年志願者海外服務計劃援老撾項目,上海主動提出承擔這一項目,並自2002年至今派出了11批青年志願者,赴老撾開展中英文教學、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醫療衛生、農業科技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

老撾和上海青年之間的這份情緣一直延續至今,很多志願者不僅服務老撾在上海的項目,還相約重回老撾再當志願者。陳靖認為,未來,上海將集結更多的青年力量,把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和民間外交結合起來,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上海的力量。“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上海有這麼多大學、這麼多基地,這麼多平台、這麼多開放的窗口,一定能夠在民間外交上有更大的作為。”

12月4日,“一帶一路”中老鐵路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揭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供圖

在座談會的尾聲,“一帶一路”中老鐵路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這是中老國際教育合作的又一個碩果。去年9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與老撾國立大學、蘇發努馮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一帶一路”中老鐵路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正式獲得上海市科委立項批准,並納入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中。不到一年,這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就正式揭牌了。

“科技創新合作是‘一帶一路’創新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驅動力。在新形勢下,共建‘一帶一路’天地廣闊、大有可為,我們將牢牢抓住科技創新合作這一重要驅動力,把工筆畫越畫越精細、越畫越精彩。”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柯勤飛說。

“上海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一帶一路’橋頭堡作用。”黃仁偉認為,上海的“五個中心”建設和“一帶一路”結合起來,對“一帶一路”具有獨特的帶動作用和能級。金融中心為“一帶一路”融資,貿易中心為“一帶一路”提供供應鏈,航運中心賦能“一帶一路”的物流,經濟中心則為“一帶一路”提供裝備、產業,科創中心要在“一帶一路”上開展高科技的合作。

“五個中心”之外,還有上海的城市軟實力。“上海文化中心的貢獻,是教育和文化的交流,推動真正做到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黃仁偉說。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