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頻頻“出圈” 成一張張城市“生活名片”

便利店,一張張城市“生活名片”
■本報記者 彭薇
近日,全國各城市的便利店頻頻“出圈”,登上網絡熱搜榜。如今,便利店不僅是購物場所,更是生活體驗場所,它成為許多年輕人繼外賣、網購以外親密的“生活伙伴”,生發出一些文化現象。如同城市的一張生活名片,每個城市的便利店都攜帶著各自的地域“基因”。
快節奏生活催生便利文化
“請來一杯咖啡,不加糖”“三明治加熱一下吧”“一個酸菜肉包,加一個茶葉蛋”……上班日的清晨,上海馬戲城站地鐵旁的便利店裡擠滿了趕去上班的年輕白領,他們一天的生活補給就從便利店開始。
這樣的場景遍布在上海街頭的便利店裡。不知從何時起,漫步在城市街頭,便利店成了人們抬眼便能望見的存在。“不知道今天吃什麼,就去便利店吧。”這也成了許多年輕人的日常選擇。
《2021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便利店門店規模達到19.3萬家,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銷售額為2961億元。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便利店,確切地說,快節奏的生活催生了便利店的發展。
現代意義的便利店實際上是從國外引進的概念。1927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創便利店原型,1946年又創設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7—Eleven”。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引進便利店模式,此后,傳統型便利店作為一種獨特的商業零售業態在日本飛速發展。
在中國,城市化發展浪潮推動了便利店的“生根落地”。1992年,中國內地第一家7—Eleven在深圳開業。一年后,一家名為“百式便利”的港資便利店進駐上海。與傳統雜貨鋪的模式不同,當時人們對便利店的最初印象是:時髦、具有現代氣息。
便利店從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后,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大中城市發展較快。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數據,連鎖百強的便利店,主戰場基本在省會及省會以上的城市,隻有30%的企業在地縣級市場。可見,越是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便利店的發展就越快。
打下城市地域的“烙印”
從首家便利店在中國出現,到如今近30年過去了,便利店早已由新鮮事物變為尋常所見,成了許多城市隨處可見的商業形態。更有趣的是,經過數十年發展,便利店模式與國內各大城市的地域特點相結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各城市呈現不同的樣態。
今年,這樣的“化學反應”使得全國各城市便利店頻頻登上網絡熱搜榜。便利店早已不只是日常用品的便利購物場所,成了一種精神享受和地域文化的體驗。
“我們這裡的便利店比公交站點還多。”今年,山西太原因為兩家“扛把子”的便利店——唐久和金虎,迅速“出圈”。正因為便利店布點太多,有網友夸張總結“走在太原街頭,三步一唐久、五步一金虎”。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太原便利店的服務達到“保姆級”。除了24小時購物需求的滿足,在這裡,人們還能定制生日蛋糕、買彩票、繳納燃氣費和有線電視費,甚至還能享用打印傳真、熱飯、借傘、收發快遞、清洗家電等服務,有的便利店還推出了“和面”服務。“太原模式”已經顛覆了我們對傳統便利店的印象。
你家鄉的便利店是什麼模樣的?全國各地網友紛紛充當起家鄉便利店品牌的宣傳大使。山東網友自豪地說:“我們這裡的便利店賣菜,還賣各種饅頭、大餅、蔥姜蒜、米、面、調味料等。”可見,在山東的便利店裡,有了“農貿市場”的身影,但是布局不會讓人產生混亂的感覺,店面對蔬菜的擺放頗為講究,分類明確,和便利店的現代氣息結合緊密。
受當地早茶文化的影響,廣東的便利店堪比早茶店。蛋撻、腸粉、蝦餃……廣東人傳統的這些早茶點心在便利店都能買到。網友玻利介紹:“廣東便利店,稱得上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車仔面、鹵煮也是永遠的神。”
上海的便利店品牌多、店面多。與北京相比,上海有許多小巷弄和小道路,且街邊小店也多,是一個需要步行的城市,人們常會在步行的過程中進店買東西,便利店提供了這種方便。而廈門的便利店,則是伴手禮的樂園。就連本地人都調侃:“游客買特產去廈門特產店,本地人買特產去廈門便利店。”
可見,便利店每開在一個城市,經過融合與發展,都漸漸帶上了地域的特色。扎下根來的便利店被鮮明地打上了這座城市的烙印,成了城市的一張“生活名片”。
食物推陳出新治愈都市人
如果只是購物方便,便利店在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地位,還不至於這般不可或缺。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深受年輕人喜歡的便利店文化新品不斷,而且已成為網紅美食的制造機。
“90后”白領肖燕告訴記者,她身邊的年輕人都不喜歡一成不變,在便利店消費可以不斷嘗新,滿足味蕾的需求,“太治愈了”。記者在便利店走訪時發現,許多便利店每半個月甚至周周有新品。全家便利店店員告訴記者,全家便利店在中國銷售的商品更新率一年可達70%,往往根據季節推新品,比如夏季有椰子凍、蜜瓜冰激凌等網紅食品,常年有咸蛋黃肉鬆飯團、三明治天團、豆乳提拉米蘇盒子蛋糕、鹽味的溏心蛋等供應。
不少便利店還會將食物的口味本土化。比如,上海的包子比其他地區的稍甜,北京的老壇酸菜包深受歡迎,廣東的便利店有許多撈面新品。關東煮、飯團、魚丸、自制冰激凌、咖啡……便利店最吸引人的地方仍然與“吃”有關,特色自制食品從來都是便利店獨特的競爭力所在。全家便利店的可麗餅三角蛋糕、7—Eleven的開心果巧克力冰激凌、美宜佳的星期零蛋白棒……新品美食一經推出,就成為當季的時髦打卡食物。
圍繞著飲食文化,便利店場景中增添了小型的餐桌餐椅,成了小型的“餐廳”。和大賣場、超市主要吸引家庭消費者不同,便利店更為關注“一個人的消費”,比較精致,很多商品都是小包裝。
未來還有更多可能性
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城市便利店越來越社區化、場景化,未來還有哪些待開發的功能?專家認為,便利店成為城市街道的基本構成元素,可以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街道的場所,滿足文化、社交和服務等各類需求。
事實上,便利店的功能也在不斷擴大。在國內,不少城市的便利店已經承擔了“菜籃子”功能,方便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記者在一些開在醫院的便利店發現,這裡除了能買到普通便利店的日常用品,還能買到提供給住院患者的生活用品,以及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特制食品等。
太原的便利店推出打印復印的服務,可能也受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為了方便人們在家辦公,日本不少社區便利店推出免費打印服務舉措的影響。在日本的7—Eleven,除了可以購物,還能享受到各類服務,比如買電影票、游樂園門票,還可以購買飛機票、JR票等。日本的7—Eleven還和銀行合作,開設專門的取款機,可在這裡隨時取款等。
除此之外,日本的一些便利店還開設了提供健身功能的“跨界店”,健身房就放在門店二樓,分為重量訓練區、自由訓練區、多功能訓練區、有氧訓練區等。日本全家便利店還與愛彼迎合作,預訂了民宿的客人可到附近的全家便利店領取鑰匙。許多住民宿的旅客,便可在店內順便採購日常用品和食物。
善於借鑒完善各類服務的國內便利店行業,正在走向更新、更美、更時尚。未來的便利店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得更深入,讓城市和人們對便利店更多一分依存。(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