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給南昌路“把脈” 守護歷史街區的豐富與溫度

2021年11月29日15:4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守護歷史街區的豐富與溫度

■本報記者 柳森

2017年,同濟大學社會學系朱偉玨教授帶著學生們回到自己的“娘家”——父母所居住的南昌路街區,開啟了一場面向100多位居民的口述史調研。隨著一篇篇帶著溫度的訪談問世,憑借著對南昌路街區發展的關切與獨到眼光,朱偉玨被瑞金二路街道的干部們相中,組建“環復興公園—南昌路跨界自治會”並擔任會長一職。此后數年,哪怕是訪學在外,南昌路都是朱教授心中最放不下的地方。

日前,由朱教授擔綱總策劃的第三屆“活力南昌路文化藝術季”拉開帷幕。她再度請來學界大咖為南昌路把脈,也將自己關於歷史街區更新與活力重塑的思考推向了縱深。

給南昌路“把脈”

解放周一:連續三年,每一屆“活力南昌路文化藝術季”開幕時,你都會請來各路專家為南昌路把脈,也是為當下上海歷史街區的更新與活力重塑把脈、出謀劃策。今年這場頭腦風暴,你為專家學者們准備了哪些有待討論的議題?

朱偉玨:今年,我們總的討論主題,是“在社會治理與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留住城市的溫度”,題眼在於“溫度”二字。

我准備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我自己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有些我心裡已有答案,有的還沒想好,希望借此機會聽聽大家的想法。對於城市議題討論來說,“共商”“共議”“共治”非常重要。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學科不同、經歷不同,關注點就會不同。各種角度疊加在一起,才是一個豐滿的結果。

今年,我們請來的專家主要來自城市規劃和遺產保護、城市文化研究和文化人類學領域。所以,我准備了這樣幾個問題:歷史街區面臨怎樣的治理與更新難題﹔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振興,與上海經濟社會轉型如何相關﹔商住兩用街區如何協調與平衡商業與居住的關系﹔在歷史街區高尚化過程中,如何留住煙火氣,保持街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解放周一:這幾乎就是一份你給南昌路開出的“問題清單”了。

朱偉玨:可以這麼說吧。南昌路是我父母居住的街區,我對這裡感情很深。如今,南昌路很多居民認識我,是源於2017年,我帶學生到南昌路做了一場比較大型的口述史調研。但事實上,早在2014年,我已經開始圍繞著南昌路進行了很多田野調查,一路走來,發現了這裡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不足。

簡單概括來說,南昌路擁有非常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背靠淮海路,離不少文化設施、公共空間比較近,使得這裡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生活比較悠閑,幸福感也挺高。不足之處在於,近百年的歷史使這裡的建筑漸漸老化,內部生活設施也逐漸老化,加上這裡又是一個商住兩用街區,一些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對居民來說,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設施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作為商戶,希望整個街區可以更有人氣和活力。由此,南昌路的活力始終是我們這幾年關注的核心課題。結合南昌路的特點和歷史基底,我們希望這個街區被更多地“看見”,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街區。

事實上,城市更新遇到的問題每一年也在發生變化,今年之所以聚焦“溫度”與我們關注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有關。

比如,在一些歷史街區,地標打造“網紅化”吸引了大量人流,卻因為缺乏歷史感、社區歸屬感等方面的考量,最終流於表面或走向衰敗。一些更新項目對社區歷史文化資源和居民需求疏於研究,把更新簡化為一系列現代化設施的配套,產生了很多新問題。

總結其中教訓,專家們的基本共識是:對於歷史街區更新與活力重塑來說,了解並尊重本地居民真實而具體的需求非常重要﹔無論是升級基礎設施,還是想通過活動策劃、藝術創作激活一個社區,背后始終離不開有效的社區治理和社區營造。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一些街區在高尚化的名義下,扼殺其作為一個歷史街區本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讓南昌路繼續成為一個“有溫度”的所在

解放周一:這一次的討論主題特別注重落在“溫度”二字,該如何准確理解“溫度”二字?

朱偉玨:一個好的街區,除了有美好的建筑、綠化、風貌,也應該有美好的老人、小孩、年輕人。無論任何人,來到這裡,都能感到溫暖而不是隔閡,想坐一坐,聽一段音樂,讀一首詩,感受宜人的街區生活。在我心目中,南昌路一直就是這樣一個“有溫度”的街區。

這裡的建筑在整個衡復風貌保護區不是最好的,但這裡的尺度非常宜人。在南昌路上行走,讓人很容易就能安靜下來,慢慢走、慢慢欣賞沿途的風景。建筑內部尺度不大卻能激發和容納使用者的無限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居民有品位、有格調、注重生活品質,這裡的很多小店早已融為社區的一部分,充滿了凝聚力。

南昌路上有一家果汁鋪我經常去。這家店鋪的老板很有親和力,店門口還設有對鄰裡街坊相當友好的外擺位。不趕時間的時候,我會買上一杯果汁在店門口坐一會兒,一坐就是一下午。這一下午的時間,我可以跟十來個南昌路的居民聊上天。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美”。而這種“美”,在別的街區可能是沒有辦法享受到的。這種美背后是人與人之間友好的相待,是社區生活有凝聚力的表現。

站在南昌路街頭的那種體驗,給了我很多溫暖。而這樣的溫暖,在我看來,是南昌路街區特別珍貴的部分,是特別應該保留的。

解放周一:之所以要“留住”溫度,是因為有些時候,“溫度”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流失、留不住嗎?

朱偉玨:對一些現象,我們還是應該有所警惕。比如,最近南昌路會引來不少前來打卡的市民。這個現象本身說明南昌路街區有魅力,但從社區治理的角度看,街景的打造、街道公共設施的建設,還是應該從街區自身的需求以及街區自身的特色出發。太過看重人氣,以打造網紅街區的思路來更新街區就會出現問題。事實上,目前街道方面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

又如,最近南昌路出現了一些走快餐路線的咖啡店,採取的基本上就是星巴克那種營銷模式。店家選擇怎樣的模式經營是店家的自由,基層政府其實也是介入不進去的。不過,或許還是可以採取一些引導的方式。比如,基層政府可以傾向性地扶持那些更注重文化氛圍營造的特色店家。在南昌路,就有那麼幾家咖啡館別具一格。它們的空間尺度也不大,但店裡有很多能夠讓人安靜地坐下來的地方,它吸引來的客人能讓這個店本身成為一家全上海有名的小咖啡館。這樣的店就應該是南昌路珍視的寶藏店鋪。

如今,南昌路沿線還有不少立足於為本地居民生活需求服務的小店,空間可能格外小,但價格實惠,且在居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也是南昌路特別珍貴的部分,我們要群策群力,好好地把它們保持下去。

豐富且有差別的美是城市活力之源

解放周一:這幾年,關於城市更新,大家經常會談到一個詞——“煙火氣”。但你最近一直在講“真實性”,非常看重把一個街區最本真的生活現場作為城市更新的本底。

朱偉玨:是的。近來,一些城市更新項目有一個傾向,非常看重讓街道風貌看上去更整潔、更好看。這不是說不好,但是很可能會忽略了街區本來的氣質特點。比如,在南昌路,它的整體風貌給人一種有點自由、有點開放的感覺。這時,我們就要在美化街道風貌和保持街區本有的生活氣息之間把握好平衡。

生活街區畢竟不是風景區,還是要把街區本地居民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無論是街景美化還是文化活動舉辦,首先要關心和保障的還是本地居民的利益,然后才是關心外來的游客的感受。

關於街道美不美,我覺得,我們要追求的,不應該是所有人都說好,不應該是滿目各種美的集納和堆砌,不要一下子把街景變得太現代、太漂亮,應該認識到,真實也是美很重要的一部分。武康路有武康路的高雅,南昌路有南昌路的豐富,豐富且有差別地“各美其美”才真正構成城市的活力之源。

街區的真實其實還反映在本地居民的生活狀況上。像南昌路有相當比重的老齡人口,在這種情況下,街區可能就要花大力氣關注老年人群體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在南昌路,有不少老人既不貧困也不富有,但文化水平很高,保持著一種簡朴卻不失格調的生活方式。在南昌路上行走,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老人簡簡單單一點配飾,就把自己的儀表打理得很好。在我看來,這也是南昌路真實性的一部分,是這裡精神底色的一部分。而這樣一種生活文化跟人的經濟能力似乎也沒有太大的關系。

所以,關於街區的真實性,我特別想說的是,時間會賦予一個空間以及生活在那裡的人不一樣的美,它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留下一些痕跡。一個街區,它內在的層次越多、不同階段的痕跡留下得越豐富,其實這個街區就是越美的。這是我觀察南昌路以后的一點心得。

解放周一:今年的“活力南昌路文化藝術季”有形態多樣的板塊,卻秉承“小而美”的宗旨,把每一場活動的規模都限定在二三十人的范圍內。這背后是怎樣的考慮?

朱偉玨:今年的活動除了開幕式上的學術對談,請專家學者為南昌路出謀劃策,我們還策劃了海派戲劇賞析會、波德萊爾詩歌對談、都市電影藝術對談、電影觀賞會、沉浸式戲劇表演等活動。除了沉浸式戲劇表演會走出劇場,走進擁有90多年歷史的淮海坊,在這條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弄堂裡,融合故事與歷史、虛構與真實、演繹與講述,參與的演職人員較多,其他活動都刻意控制了現場的人流。

有人問我,花了那麼大力氣策劃,活動做都做了,為什麼把現場參與者控制在那麼小的范圍?我想,這還是源於我自己心裡的一點堅持。

大家都知道,南昌路的尺度小小的,節奏慢慢的,所以在這裡做文化藝術活動,我覺得,也應該和這裡本有的尺度和節奏相契合。更何況,較小的規模更有利於活動的深入展開、有利於嘉賓和觀眾的深度互動。如果市民觀眾真的感興趣,可以看我們提供的網絡直播。我不希望因為辦活動,把街區搞得亂哄哄的,這是我個人極力反對的。我就堅守一點跟別人不一樣的、跟南昌路本身匹配的東西就好。

鏈接

“場景理論”視域下的歷史街區魅力

1973年,西方學者丹尼爾·貝爾指出,后工業時代已經來臨,城市社會發展日益呈現出新的特點,城市形態開始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原有的社會學經典理論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此背景下,美國以特裡·N.克拉克和丹尼爾·西爾佛為代表的新芝加哥城市學派,提出了“場景理論”,以闡釋城市發展的新現象。很多讀者以為,場景理論格外關注各種城市消費娛樂設施組合形成的特定場景,但其實,該理論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亦有關注。

場景理論可以為我國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帶來以下啟示:

一是注重整體性保護與實踐。場景理論認為,場景主要包括5個要素:鄰裡—社區﹔物質結構—城市基礎設施﹔多樣性人群,比如種族、階級、性別和教育情況等﹔前三個元素以及活動的組合﹔場景中所孕育的文化價值。

該理論認為,在對城市場景進行解釋時,需要以全局性的觀念進行思考,即場景是由以上5個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整體概念,忽視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難以構成對“場景”的完整理解。

場景理論啟發我們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時,首先應樹立一個整體性的社區理念,不僅要對歷史文化街區建筑進行保護修繕與更新,還要綜合考慮街區的基礎設施、人群、活動以及由此孕育傳達出的價值觀。

二是倡導歷史文化街區吸引創意人才入駐。這裡的“創意人群”專指設計師、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企業主等,他們能夠不斷地創造新理念、新知識、新服務和新產品,推動城市的更新與轉型,因此成為不同國家、地區或城市之間爭奪的重要資源。

從場景理論出發,重新審視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發展問題,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創意人群的聚集對歷史文化街區重新煥發活力的重要意義。

三是注重塑造文化價值觀。場景理論認為,價值觀存在於一定的“場景”之中,而“場景”又依附於一定的都市設施。長期居住於某一社區環境中的居民,會通過各種消費實踐,如品嘗美食、欣賞音樂、穿著打扮等,逐漸孕育、形成“場景”的文化氛圍,並向外界傳達其核心的價值觀念。因此,價值觀在場景理論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它能夠把具有不同個人符號的社會成員聚集在一起。

依據場景理論,歷史文化街區應注重對文化價值觀的塑造。價值觀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靈魂,具有相對穩定性,是歷史文化街區的居民與街區內的各種物理設施長期互動的產物,影響並制約著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

城市中的歷史建筑、街巷、咖啡館、餐廳、商店、劇院、服裝店等不僅僅是物質實體,更是一種外化的符號,具有價值觀的意義屬性,是市民文化和價值觀的折射與反映。

而且,不同的物理設施形塑的場景各不相同。由歷史建筑遺存形塑的場景具有歷史的厚重感,由歷史建筑周邊的餐廳、酒吧、商店等所形塑的場景較為平和親民,而由街頭涂鴉、創意雕塑等構筑的場景則顯得新銳有趣,消費者在自己喜歡的文化氛圍進行休閑娛樂、生活體驗時,消費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因此,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中,要注重個體對空間內文化與價值觀的訴求,將蘊藏在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筑、人群、風俗和群體活動的文化與價值觀,外化於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定位與空間布局中,增強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感召力與整體凝聚力。(來源:解放日報 柳森 綜合整理)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