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厚植軟實力 海聚英才 上海讓人人在奮進中出彩

2021年11月26日09:3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厚植發展軟實力 海聚英才新時代

上海讓人人在奮進中出彩

■本報記者 張駿

有什麼樣的人才,城市就有什麼樣的競爭力,有什麼樣的未來。人才問題之於上海的特殊重要性,在各種場合被一再強調: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人才工作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為根本遵循,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圍繞合力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實施“三大任務、一大平台”、強化“四大功能”、建設“五個中心”,深入推進以“授權鬆綁”為核心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如今,上海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人才總量達到675萬。累計核發外國人才工作許可証超過31萬張,佔全國的1/4。在歷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中,上海一直是人才流入的主要首選地,大量人才從四面八方匯聚上海。

讓人人都在奮進中出彩!在前不久召開的城市推介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和市長龔正親自推介上海。“歡迎來上海,讓世界看到你”,一句推介詞,展現的是上海渴求人才、成就人才的誠意。未來,上海還將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讓人才的平台更大,天地更寬,環境更好。

“一把手”帶頭抓“第一資源”

2021年11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上海同時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的一等獎。再往前2個月,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21》報告中,上海在全球科技集群中排名第8位,是前15位的城市中唯一保持排名連續提升的城市。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正是在人才開發利用上下足了功夫,最大限度把人才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才成就了許多上海發展的高光時刻。

堅持黨管人才的政治導向,“一把手”帶頭抓“第一資源”,上海各地區各部門抓人才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空前,人才群體創造出的創新成果空前。

2012年,我國當時口徑最大、波段最全、全方位可轉動的高性能大型射電望遠鏡系統“天馬望遠鏡”在上海落成﹔2016年,凝聚著上海航天人大量心血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2017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目前亞洲最大的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下水……

以“為國攬才、為國蓄才”為重要擔當,上海人才工作圍繞黨和國家戰略部署,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涌現出了許多優秀楷模和動人故事。

上海市援藏、援疆、援滇干部克服艱苦條件,發揮“組團式”醫療和教育援邊優勢,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新冠肺炎來襲,上海率先派出援鄂醫療隊,先后有9批1649名醫務人員奔赴武漢,會同各省市開展技術協同攻關,為抗擊疫情貢獻上海力量。

“世界會客廳”拓展“朋友圈”

2020年12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德國籍專家安格洛夫斯基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証。在他看來,永久居留身份証的獲得不僅讓自己“在中國未來生活和工作安下心來”,而且將讓跨國交流和協同研究更加便利。

持續發揮好開放這一上海的最大優勢,堅持人才發展的國際導向,深化人才開放與國際合作,是上海人才工作的寶貴經驗。如今,上海的人才引進戰略和政策已形成完整體系,特別是開放的環境、便利的服務,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尤為顯著。上海正成為高水平科學家、高科技企業家常來常往的“世界會客廳”。來滬拓展“朋友圈”,成為科學大師們喜歡上海的另一個理由。

滴水湖畔,連續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此舉辦,每年上百位諾貝爾獎等世界級獎項獲得者匯聚於此。位於臨港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已經啟幕,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已經啟用,全球“最強大腦”為上海投下了“信任票”。

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看來,上海讓他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對原始創新的尊重、對前沿科學的追逐。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生物化學家阿龍·切哈諾沃表示,要讓自己的實驗室與上海的機構開展合作,共同研發抗癌新藥。

“授權鬆綁”迸發“蓬勃向上的力量”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

完整的人才梯隊,既要有重量級“大咖”,也要有眾多不可限量的“新銳”。上海各類人才計劃和科研項目都列有青年人才專項,對青年人才給予支持,上海的落戶政策更寬鬆了,人才關心的保障性租賃房供給力度更大了,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空間、眾創空間更多了……

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以這裡為新起點,不斷奮斗、成長、追夢。才露尖尖角的“小荷”獲得蓬勃向上的力量,聽到拔節生長的聲音。

各類人才生機活力競相迸發的背后,是上海始終堅持人才制度改革導向,向人才使用單位和各類人才“授權鬆綁”。

近年來,上海先后出台人才20條、人才30條、各類人才重點工程行動方案、新時代上海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在嘉定、青浦、鬆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上海率先打造區域人才集聚平台,制定實施支持發展的差異化人才政策,大規模集聚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進一步釋放人才政策的激勵導向作用。

在臨港新片區,上海構建開放型人才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其自主發展、自主改革、自主創新獨特優勢,打造海外人才踴躍匯聚目的地、人才綜合服務棲息地和人才資源配置樞紐港。

在浦東新區“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建設中,上海率先打造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創業支撐體系、科研平台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率先構建海內外人才生活保障特殊支持政策體系,為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提供強大人才保障。

“剛柔相濟”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態”

“誰能挑起最重的擔子、啃下最硬的骨頭,誰的工作有聲有色、有口皆碑,誰就能擁抱更多機會。”一位在上海工作的人才這樣評價上海的人才生態:這是一座剛柔相濟的城市,它既重市場評價,又不乏貼心服務。

“人才就是用人單位舍得花大價錢聘用的人”,上海始終將此作為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理念,堅持以實績論英雄,將人才價值交給市場評價,讓機構、人才、市場、資金充分活躍起來。

圍繞抗擊疫情疫苗藥品研發、集成電路等卡脖子領域核心技術攻關需求,上海堅持政府搭台,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出題者”作用,凝練榜單內容,以成果交付使用為考核手段,撬動了跨地域跨行業的各類市場力量,揭榜的往往是企業和院所,高效解決集成攻關。

上海開發打造了人才數字畫像系統,優化人才代表作機制和科研成果評價模型,利用大數據測評開展人才精准評價。授予人工智能領域非公有制企業人才引進和評價自主權。2019年起,上海實行人工智能領域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認定,企業可以依據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和貢獻破格申報。

“高品質人才生態”,能讓人才於細微處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近年來,上海著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務意識,設身處地為人才著想,甘當人才服務的“店小二”,持續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綜合發展環境。

“超百億樓”恆隆廣場,把6樓300多平方米的“最佳景觀位”留給黨群服務站,人才在這裡不僅得到一門式服務,解決自身的問題,還在城市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參與社區建設,體驗別樣的個人價值。

坐落在寶山的羅店工業園區,集聚著大量的生物醫藥人才,他們希望就近解決住房問題。羅店鎮將農民閑置的鄉村別墅打造成人才公寓,不但能拎包入住,而且租金比周邊同類房屋低兩三成,人才入住率達到70%。如今,這樣的鄉村人才公寓越來越多。而在正在規劃建設的五大新城,更是拿出最好的地塊,建設人才公寓,提供給人才安居安業。

“讓人才在上海引以為豪、來上海一見傾心、沒來上海充滿向往。”上海正為實現這樣的遠景目標而努力。(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