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上海青"描繪高質量"大產業"新圖景

滬青攜手增強“造血功能” 推進鄉村振興
“上海青”描繪高質量“大產業”新圖景
“上海智慧”綻放果洛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源”腹地,素有“雪域淨土”的美稱。然而,這裡也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環境最艱苦的自治州,州內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60%,年均氣溫零下4℃,全年冷季長達10個月之久,經濟社會發展一度面臨嚴峻考驗。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后,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上海對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這是中央交給上海的政治任務和光榮使命。11年來,上海先后派出四批次援青干部人才,累計實施對口支援項目784個,對促進果洛州乃至青海省各項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9年7月,我們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抵達果洛,接過了對口支援幫扶的‘接力棒’。在前三批援青干部打下的基礎上,我們正通過整體謀篇布局,形成‘大產業’概念,增強當地‘造血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果洛州委常委、副州長、上海市援青干部聯絡組組長馮志勇說。
7月22日,第22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青洽會”)在西寧市青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上海作為青洽會歷史上首個主賓省市參展。眼部智能醫學影像儀、VR眼鏡、全時無人電動集卡、節能降碳綜合監控平台等“黑科技”令眾人大飽眼福,集中展現了上海在清潔能源、新興產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發展成果。同時,滬青兩地在綠色能源、電商、文旅等多個方面簽署合作項目,攜手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
為何青洽會選擇上海作為首個主賓省市?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青海是中華水塔、三江之源,上海是江海交匯、開放前沿,雄偉長江把兩地緊密聯系在一起。長期以來,滬青兩地圍繞鄉村振興、產業升級、生態保護、健康醫療、基礎教育等領域深化交流合作。一批批干部人才接力援青,讓“上海智慧”成為推動果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使滬青兩地親上加親。
選擇上海作為首個主賓省市,不僅是滬青兩地深厚友誼的有力見証,更承載著兩地攜手前行、共創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
青洽會首日,滬青兩地在現場簽約了6個合作項目,其中4個項目聚焦果洛州,力求推動果洛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攜程集團作為綜合型旅游服務公司,業務涵蓋住宿、出行、旅游產品等。果洛是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攜程則是致力於為游客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務與保障,二者一拍即合,共同開發亮點線路,提升旅游產品,強化旅游智慧平台和信息化建設,形成合力做好果洛旅游發展的“實驗田”,樹立果洛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由於自然條件較為艱苦,果洛文旅目前還存在著較大的市場空白,這也意味著較大的發展潛力。”攜程集團國內政府合作部CEO張旭介紹,下半年,攜程將在上海援青干部的指導下,基於實地調研,通過大數據分析,精准把握果洛文旅客群畫像及偏好,為果洛未來景區開發提供指導性建議。同時,攜程集團也將在未來向果洛導入文旅全產業鏈資源,聚焦果洛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智慧旅游、鄉村振興等方面,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發現果洛文旅差異化競爭優勢,探索定制化旅游與特種旅游發展之道。
果洛日照時間長、大風日數多,擁有發展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的良好條件。在上海援青干部的牽線搭橋下,果洛新能源發展也迎來新機遇。申能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申能新能源(青海)有限公司走進果洛,與當地政府一起尋找發展突破口。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國家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在果洛做進一步調研,分析新能源項目開展的可行性,並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我們相信新能源產業將會成為帶動果洛地方經濟發展的又一利器。”申能新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趙維說。
“果洛好貨”走出“秘境”
發展產業,最關鍵的就是要把產業變成產品,產品變成商品。不過,要想實現“兩級跳”,尤其是實現從產品到商品的飛躍,並沒有那麼容易。上海援青干部曾打過一個比方,按果洛現有的屠宰能力,可能會有三五根牛毛留在牛肉上。當地消費者估計沖洗一下就能解決問題。但如果這個產品變成商品到了上海,那麼就一根牛毛也不能有。再往產業鏈的前端看,牦牛的品質、口感都需要根據市場要求進行相應調整。
產品質量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瑪多縣位於三江源核心地帶,生態環境優美,瑪多藏羊更因肉質細膩、皮毛純白而受到市場青睞,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然而,過去由於牧場設施條件落后,無法抵御大雪與冰雹的侵襲,瑪多藏羊常常凍死凍傷,很多小羊挨不過冬。
轉機發生在2017年。在上海援建資金的助力下,瑪多牧場基礎設施得到改造,合作社裡新建的牲畜大棚裝有暖氣,幫助瑪多藏羊躲過了2018年冬天的一場特大雪災。此后,上海援青干部更是瞄准產業鏈的不同階段,有的放矢地助力藏羊產業迭代升級。如今,瑪多藏羊品質越來越好,已成功入選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百縣百品”名錄,消費者還可以在電商平台上進行購買。
“今年,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我們廠房受影響較大。不過,好在有上海市場對產品質量的認可,我們對今年銷量仍然信心滿滿。”瑪多縣旭利高原生態農牧產業科技示范園總經理趙利說。
好產品能否成為好商品,要經過市場的檢驗。滬青兩地在青洽會首日簽約的6個項目中,有2個項目將重點放在了產銷對接工作上。其中,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拼多多)將依托其電商平台優勢,幫助“果洛好貨”走出“秘境”﹔上海東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將利用東福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把果洛特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
“事實上,我們要做的不單單是產銷對接,更重要的是把全國各地市場的實際需求,把符合市場要求的品控標准、物流標准等進行反饋,從而帶動果洛整體產業提質增效,形成可持續發展,助力果洛鄉村振興。”上海東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參展代表說。
在企業和市場之間架起橋梁的,是果洛州消費協作產業發展公益聯盟(以下簡稱“果洛產業聯盟”)。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確保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力棒”的歷史性交接指明工作重點和實踐路徑。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做好產業幫扶、消費幫扶工作,改變果洛企業零散的“小作坊式”發展模式,培育具有市場認可度的現代化企業,在上海援青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果洛產業聯盟應運而生。
“要想真正把產品做成商品,就必須在保証產量、質量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對產品進行調整,讓產品為市場所接受。聯盟一方面服務市場端,另一方面服務供應鏈端。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企業的創新想法能夠充分落地,也要讓市場需求能夠被企業所感所知所理解,幫助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轉型升級。”果洛產業聯盟理事長錢凱介紹,現階段,聯盟正幫助當地龍頭企業,提升它們的市場競爭力。后續,也將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果洛經濟社會整體發展。
若想加入這個聯盟,“門檻”可不低。企業不僅要能夠做到團結一心、利益共享、資源共享,還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凡事講標准,做事講規則。更重要的是,企業還要能主動擁抱數字化發展,提高服務性和產品設計性,立足市場,尊重市場。
“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上海援青從沒有“撒豆成兵”的奇幻故事,必須實實在在謀發展,實打實干出來。在青洽會現場,聯盟部分成果也得到展現。作為聯盟理事會單位,膳廚坊生態農業科技發展(達日)有限責任公司瞄准市場空白,經多次試驗,成功解決牦牛肉味重、肉硬等問題,創新制作牦牛肉餃子、牦牛肉月餅,並精心設計產品包裝,受到市場歡迎。青海源羚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則基於市場反饋,一改往日粗放式生產模式,對標國際標准,將蕨麻研制成蕨麻粉,便於消費者直接服用。目前,該商品已進入上海本來生活等商超,還成功銷往國外。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果洛也有羊肚菌?”在青洽會果洛館現場,不少參展代表發出疑問。
“果洛有羊肚菌,還是上海農科院種出的羊肚菌。我們的羊肚菌是國內首次由人工栽培、在海拔3530米高原成功生長的羊肚菌,也是‘滬果情’的又一結晶。”工作人員介紹。
為什麼要在青海高原種羊肚菌?原來,果洛氣候寒涼,空氣稀薄,可種植的經濟作物非常少。為當地引入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念頭,漸漸在上海援青干部心中生根發芽。經過調研,發現當地每年五六月份還能持續採摘到野生羊肚菌,這一下給了上海援青干部靈感:目前市面上,新鮮羊肚菌的上市時間在每年二三月間,果洛羊肚菌是徹底反季節生長的。如果能夠做大這個產業,大有裨益。
2019年10月,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專家應邀來到果洛,但現實難題再次擺在眼前——羊肚菌雖然可以在高原生長,但規模化商業化種植並不容易。“一是高原含氧量太低,在夏天含氧量最高的時候,也隻有平原的80%左右。二是紫外線太強,平原種菇的遮陽方式用不了。三是得應對高原極端氣候。”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陳輝說。
改良土壤、在栽培棚中增加牧草、為羊肚菌生長增氧、用各種方式遮陽並抵御多變氣候……經過上海農科人員反反復復的試驗,並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終於,第一批羊肚菌於去年6月中旬順利出菇。
一年過去了,果洛羊肚菌交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2020年,果洛人工種植羊肚菌7.5畝,畝產鮮羊肚菌400斤,銷售額共計36萬元。今年,果洛羊肚菌預計種植面積達12.5畝,上海援建的江日堂羊肚菌產業基地建設項目也正在開工建設,建成后種植面積將擴大至38畝,真正成為增加當地百姓收入的一個重要產業。
另一邊,果洛特色產業——牦牛產業,也因科技賦能點燃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走進甘德縣青珍鄉牦牛集中養殖基地,整齊干淨的畜棚與不遠處成片的飼草場相互映襯。這裡共有8個畜棚,每個畜棚可容納100余頭牦牛﹔飼草場共5000畝,每年可生產鮮草500萬公斤,按利用率90%計算,可滿足2700多頭羊單位全年補飼的飼草用量。
青珍鄉牦牛集中養殖基地是果洛試點開展“牦牛產值倍增計劃”的載體。由於果洛冬天飼草稀少,牦牛養殖常常會遇到缺草的困境。“牦牛產值倍增計劃”開展后,甘德縣將通過36個合作社把牧民散養牦牛收歸到合作社統一養殖,既可以保護草山,也能夠滿足牦牛過冬需求。計劃實施后,預計牦牛普遍可以增重200斤。牧民的收入、牦牛的產量和產值都將有望達到倍增,使果洛牦牛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老手藝”煥發新動力
青洽會果洛館裡,一把“黑乎乎”的茶壺上,雕刻著八瓣蓮花和祥雲。“以前可沒這種款式哩!”一旁,謝格太笑著拿起了茶壺。
“八瓣蓮花是班瑪縣的象征,在藏語裡,班瑪就是‘蓮花’的意思。這把茶壺的材質既不是鐵也不是石頭,而是班瑪黑陶。”謝格太解釋道,“過去,黑陶多用來制作酒壇,壇子到人的膝蓋那麼高。后來,我們通過上海援青項目,去江蘇宜興學習培訓。2個月下來,不僅生產工序得到優化,器型也更與時俱進,更符合現代審美。”
謝格太出身於黑陶世家,祖輩是果洛有名的黑陶技師。耳濡目染下,謝格太從小就開始學習黑陶技藝,並成為班瑪黑陶的傳人。
與紫砂壺“打制”工藝不同,制作班瑪黑陶必須使用班瑪縣出產的特殊泥土,經過12道手工加工工序,用手指“捏制”而成,無法使用機器生產。由於黑陶制作較為辛苦,加之鐵器、鋁器和塑料制品所帶來的沖擊,班瑪黑陶曾幾近失傳。
“有一次,我帶了3個徒弟。一個老鄉見狀,對我們說,‘玩泥巴能賺什麼錢?還不如出去打工。’那一刻,我很傷心,也很無奈,但我始終有個信仰,就是要傳承好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謝格太說。
2014年,在當地政府和上海援青干部的支持下,謝格太成立班瑪縣黑陶旅游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並入駐班瑪縣產業園。此后,班瑪黑陶乘著“格薩爾走進上海大世界”——果洛州非遺文化和旅游展示周的東風來到了上海,並成功走紅。漸漸地,班瑪黑陶名氣越來越大,許多當地老鄉看見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紛紛慕名前來學習技藝。
“以前,別說是上海了,很多青海人都不知道班瑪黑陶﹔現在,我帶了20多個徒弟,訂單遍布全國。感謝上海援青項目幫助我們傳承文化,給了我們一個廣闊的發展舞台。”謝格太說。
因上海援青項目而激活的“老手藝”不止班瑪黑陶。唐卡、藏族刺繡、藏式木雕石雕……各式各樣具有濃厚文化底蘊與特色的手工制品,如今正煥發出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據了解,近年來,除支持果洛當地文創產業發展外,上海援青也積極對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院校,邀請相關專家對果洛文創進行全方位指導,進一步延伸文創產業內涵,力求與果洛文旅、果洛特色產業形成聯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