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水景五分城,虹橋前灣未雨綢繆筑牢水安全基礎︱比學趕超

未來前灣地區將打造以水為脈的生態城市、因水成景的個性化城市、向水而居的健康城市。水與城的有機統一,離不開安全穩定、綠色生態的水環境,尤其眼下正值汛期,降雨增多,做好防洪排澇、確保安全度汛才是關鍵。
進入汛期暴雨說下就下,就以7月8日傍晚的大雨為例,每小時雨量達50毫米,可以算是目前為止今年華漕區域最大的一場雨了。突遭暴雨,華漕沿線8個排澇泵閘全部開足,對積水點增設臨時水泵,全力防汛排澇保障民生。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加速推進,對防汛安全及水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華漕鎮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在比學趕超中對標國際化標准,大力推進北翟路高架地面道路跨華漕港北幅橋大修,竣工后將全面盤活防洪排澇水系,同時以“河長制”推動“河長治”,為未來“水景五分城”的城市格局做好未雨綢繆的大文章。
最窄處人能跳過去
難怪虹橋機場要淹
說到華漕港北幅橋大修,就不得不說回2015年第15號超強台風“天鵝”。當年台風“天鵝”雖未直指上海,但受其外圍環流影響,上海秒變“海上”,上海虹橋機場也因積水嚴重化身“虹橋港”,停機坪部分積水處水深可沒及成年人大腿,稍淺處也足可沒過膝蓋,影響了機場的正常運行。
上海虹橋機場被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周邊的許浦港、華漕港被堵住了。許浦港、華漕港直通蘇州河,是虹橋樞紐地區的重要除澇排水河道,“但當時這兩條河道很窄,平均寬度連10米都不到,最窄的地方成年人用力一跳就能跳過去,想要泄洪水怎能快速流過去?”鎮水務站相關負責人補充道。
為讓虹橋交通樞紐免受汛期影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力推華漕港和許浦港等河道的疏浚拓寬、水系溝通治理,及華漕港泵、許浦港泵的建設。作為屬地政府,華漕鎮當仁不讓,在2016年許浦港、華漕港的治理過程中,把原最窄處10米左右寬的河道分別拓寬至40和60米,為此完成動遷許浦港有証建筑94戶、拆違65處,華漕港87戶和錢更浪宅河2戶和17處拆違工作,啃下北翟路建材市場、喆啡酒店和虹許廣場等硬骨頭,並對許浦村5個組650戶、華漕村潘更浪、錢更浪2個組185戶進行了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收集。
在治理河道過程中,華漕港泵、許浦港泵的建設工作也沒有落下,目前這兩座泵站已建設完畢,流量達每秒20立方米,對於平均60米寬的華漕港而言,一旦開啟排水僅需半小時水位就能下降1.5米左右,防洪標准達到50年一遇。
“臨門一腳”另辟蹊徑
全面盤活區域水系
河道拓寬了、泵站修好了,卻還差“臨門一腳”,這“一腳”就缺在華漕港北幅橋下。據悉,華漕港橋下,華漕港本是一個3米左右寬的小溝,改造后拓寬到40米,河道拓寬相應的路橋高度也需要提升,如此一來影響的居民就更多了,因此華漕港北幅橋遲遲無法開工,成了華漕港河道唯一未解決的短板。兩頭都通,中間卻堵,如同腸梗阻一般,水系難以真正盤活。
為盡量減少對居民的影響,華漕鎮另辟蹊徑,“華漕港南幅橋是5.2米的標高,北幅橋就保持5米的標高。”鎮水務站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經多番論証,兩幅橋標高不一樣是可以實現,也不影響橋下船隻通行的。”如此一來豁然開朗,經華漕鎮努力協調區交通委和區水務局等相關部門,今年5月24日北幅橋梁已正式動工,預計於9月底竣工后,不僅能全面盤活華漕鎮域水系,提升區域防汛安全,還能直接保障虹橋交通樞紐的水安全,服務好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建設。
考慮到北翟路高架地面交通量較大,此次改造還採用分幅施工方案,降低對交通的影響,同時優化施工工藝,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道路設施配套與交通管理措施並舉,保証施工路段一定的道路空間和通行能力。為獻禮建黨100周年,華漕鎮水務站黨支部發揮黨建引導,與城建中心黨支部、區交通委進行了黨建聯建簽約,爭取為今年防汛防台安全和第四屆進博會保障交出滿意答卷。
虹橋前翼鏈樞紐,碧水一灣引蘇河。過去,蘇州河穿過華漕全域,未來,華漕還要引入蘇州河水,建設主城區最大的濱河公園—前灣公園。水,已經是華漕城市發展建設中的一篇大文章,在提升區域防汛安全后,華漕還在積極謀劃生態清潔小流域,將進一步提升水質,建設人水和諧的虹橋主城前灣地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