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上海是这句宣言的见证之地,也是践行之地。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上海一路走来,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开放”。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也是在外部变局中,始终坚定的方向和价值。
■解读上海的开放,可以有多个视角。而大虹桥在这些年发生的事,无疑是特别的缩影。
■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世界各国的“大合唱”。同样,虹桥是上海的虹桥,更是长三角的虹桥、中国的虹桥、世界的虹桥。大虹桥,承载着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期待。这两个“扇面”,也正是理解上海更高水平开放最重要的维度所在。
从进博会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上海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在大虹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大虹桥华丽“蝶变”的亲历者、实践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奉献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开放故事。
昔日一个个“小土坡”变身西上海“新地标”
虹桥天地:红利溢出接续而来,高端企业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吴卫群
走出铁路上海虹桥站,按照指引在地下通道中穿梭,你会看到一个崭新明亮的商圈——大虹桥商圈。从一个个“小土坡”,到如今西上海商业地标,它用5年时间走完了上海同等规模商圈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发展的历程。
这里众多大型商业综合体中,由瑞安房地产投资开发的虹桥天地是一只“早鸟”。如今,它已有7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引入230余家品牌;对比2015年开业之初,客流量翻了近15倍,销售额翻了近10倍。
重新定义“一小时商圈”
“瑞安房地产进入大虹桥是比较早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看到了上海的未来。”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说。2005年,他写了建议书给市领导,“虹桥是未来上海发展的重点,应定位为中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商务区。”
200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虹桥商务区。2010年,虹桥商务区启动土地招标,瑞安房地产成为第一个报名的外资企业。10月16日,它以31.88亿元竞得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首次推出的两幅地块之一06地块,破天荒将重金“押宝”在了距离上海人民广场直线距离15公里的外环以外区域。
那天,参加现场招标的企业不下30家,而虹桥天地项目非常具有前瞻性: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包含四栋写字楼、一个一站式购物中心、一个开放式新天地街区、一个演艺中心、一个五星级酒店“康得思”。自始至终参与该项目的中国新天地商业总监、虹桥天地项目总经理陈纯介绍:“我们是抱着重新定义‘一小时商圈’的理念来做这个项目规划的。项目不仅要覆盖5至10公里范围内的高频消费者,更要辐射高铁‘一小时经济圈’,覆盖7500万人口。”
优质营商环境助“圆梦”
陈纯喜欢用“站在‘小土坡’上‘筑梦’”来描述初创时期的不易。
“2010年底拿地时,周边刚拆迁完,土地还没有整平。”她说,“我们便在高铁站与机场的连廊之间,搭建了虹桥天地的展厅。带着租户眺望这片小土坡,大伙一起展望未来虹桥商务区的建设蓝图……”
幸运的是,虹桥天地在“筑梦”的时候,有上海的优质营商环境来帮其一道“圆梦”。2013年项目启动招租后不久,虹桥天地便得到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组织专题论坛,由世界知名组织ULI城市土地学会主办,汇聚学术、政府、商业、交通多个层面的专家,围绕“交通枢纽的商业发展”议题为企业出谋划策。
虹桥商务区的硬件也在一天天发生变化:高架路上的指引指示标志增设了,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内的短驳车线路增加了,人才公寓有了……管委会还引入一站式办证中心,商户可以就近申领办理各项证照。
有了梧桐树,凤凰接连来。2014年9月,虹桥天地尚未整体开业营运之际,又一只“早鸟”——罗氏诊断中国总部,决定从淮海路迁入外环以外的虹桥天地办公,并且整整拿下一栋楼,成了首家入驻虹桥天地乃至虹桥商务区的世界500强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大虹桥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看,罗氏诊断把“宝”押对了。
做“永不落幕的博览会”
但真正为虹桥天地插上腾飞“翅膀”的,还是连续三届进博会的召开。陈纯抑制不住兴奋:“三届进博会期间,商务宴请类型的大餐饮业绩增长了50%以上,酒店也预订火热,一房难求。”
当然,三届进博会召开,对虹桥天地的溢出效应不光体现在商业、餐饮和酒店,更体现在以进博会为龙头的会展经济在虹桥商务区得到快速发展,使之成为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具有贸易功能的总部型经济企业的入驻之选。
这是因为虹桥天地在规划时,就前瞻性地引入了“Showroom Office展示办公”的理念,这恰恰能承接大虹桥“大会展”功能的溢出效应——展会只有几天,但虹桥天地可以做“永不落幕的博览会”,尤其是对于具有贸易功能的总部型企业来说。
陈纯列举了几个成功案例。高端设计师鞋履品牌Blocco 5品牌在虹桥天地设立了“办公室+品牌展厅”相结合的展示办公空间。“今年上海车展过后,又有几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向虹桥天地抛来了‘橄榄枝’,不仅要在商场开设快闪店,还打算租下办公室。”
2021年2月4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颁布,陈纯认为这更是一大利好。她透露,就在两个月前,虹桥天地又引进了世界三大知名冶金设备制造商之一的意大利达涅利集团,它的工厂在常熟经济开发区。“集团负责人告诉我,他们非常看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通长三角、链接全国、面向世界的优势,为此已计划在虹桥天地设立中国区总部。”
让重量级展品快速通行不虚此行
特殊海关:服务监管不断改进创新,已为第四届进博会忙碌起来
■本报首席记者 李晔
每年11月5日至10日的“进博会时刻”,是大虹桥的高光时刻。姜开源,是专为服务进博会而增设的特殊海关——上海海关隶属会展中心海关的“当家人”,已连续三年服务保障进博会。他能说出一大堆进博会展品的进境故事,但下面这三个故事最具代表性。
最重展品“金牛座”安家中国
2018年10月9日,被分装在12个集装箱内的德国“金牛座”龙门铣终于运抵上海洋山深水港,并正式向上海海关报关。它来自德国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公司,是首届进博会上最大最重展品。
当时上海海关内,由行邮监管处牵头进博会相关服务保障筹备工作,姜开源是该处处长:“我们确认了龙门铣单证信息清晰准确后,马上进行了快速放行,用时仅数秒。”
龙门铣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华,绝不仅仅是为了走秀,找到中国买家并且成交,才能真正让它不枉此行。2018年11月10日,即盛会最后一天18时,“金牛座”向上海海关提交了展中销售申请。它被江苏无锡一家民营企业相中,进而向海关提出留购申请,旨在享受进博会专属的税收优惠。当天,上海海关为展品高效办结签约售出手续,完成了龙门铣安家中国的心愿。
最繁杂展品通关走起“极简风”
2019年初,上海海关统筹上海地区国际展会监管资源,专门成立了会展中心海关,姜开源被任命为会展中心海关关长。
2019年10月12日,两个40尺集装箱随船靠泊洋山港,这票进博会货物包含了来自土耳其23家参展商的150多个品类的展品,创下第二届进博会单票展品品类和参展商最多的纪录。参展商说:“我们几乎就是把一个‘大巴扎’(集市)运到了进博会!”
如何帮助“大巴扎”精准报关?海关早有准备。2018年,上海海关就为首届进博会打造了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进博会专窗。而在服务第二届进博会过程中,上海海关正式取消了纸质盖章的进境物资证明函,通过进博会专窗为企业开具电子化证明函,并请国家会展中心进行网上审批,已审批的电子证明函直接发送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动比对生成报关展品清单,以实现展品通关的安全性与便利性的统一。由此,数据“狂奔”,企业省心。
姜开源记得,当时土耳其这票进境展品在通关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单票证明函报关数量之多前所未有,远远超过默认数量,导致系统无法顺利比对,报关进程无法前进。幸好,会展中心海关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早有预案,主动联系技术人员,快速定位症结所在,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协助完成重新审批和申报,并快速验放单证。这票最繁杂展品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能走上“极简风”,此后的布展也很顺利。
“海归”文物首次“又展又销”
转眼到了第三届进博会。面对疫情大考,距离进博会最近的会展中心海关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也更坚定了担当。
第三届进博会上的特殊展品,是一批流落日本的中国文物,包括西巡图、庭院仕女、山水长卷等5幅清代设色绢本、纸本,系进博会举办以来首次参展的进境文物展品。这批文物在2020年11月3日,也就是第三届进博会最后一个布展日才抵达“四叶草”。
之所以姗姗来迟,是为赶新政。此前半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三部委刚刚联合发布《关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期内销售的进口展品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允许在进博会展期内,参展商销售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类展品,可享受5件以内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内多名藏家表达了强烈的购买意愿,最终,古画由山东一位私人买家购得。上海会展中心海关随即为这票展品快速完成留购审批及通关申报手续,并根据规定帮助展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增值税近30万元。
姜开源表示,过去按照规定,海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只能进行文物展示,不得销售。而此次,受益于进博会“溢出”的政策红利,流落海外的文物真正走通了在中国境内又展又销的第一次。
回望三届进博会,上海海关共监管保障展品2409批次,总货值接近2.8亿美元。姜开源说:“三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世界之大。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这一切,激励我们不断发现问题、改善服务、创新监管。”
转眼,第四届进博会将至,会展中心海关又开始忙碌起来……
进博会新朋友曾为“四叶草”挪窝
拜尔斯道夫:见证中国对外开放步伐,重回“原点”翻开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王力
2021年11月5日至10日,第四届进博会将如期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这也是今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后的新一届进博会。参加第四届进博会的“新朋友”中,有一家特殊的企业,与中国与上海有着上百年的渊源,十多年前,它还是首家为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建设“挪窝”的企业。它就是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妮维雅面霜的生产商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一众洋百货里,“能维雅”蓝色小罐颇受欢迎,然而随着二战爆发,小蓝罐淡出了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嘉定黄渡一位名叫顾植民的小伙抓住机遇,创办富贝康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护肤香脂被命名为“百雀羚冷霜”。1956年,富贝康化妆品有限公司更名为公私合营富贝康日用化学工业公司。1972年,又改名为上海日用化学二厂……
1978年,中国市场的大门向世界开放。迫切希望回归的拜尔斯道夫决定,先以“三来一补”的方式生产产品。寻觅许久,与妮维雅面霜生产工艺相近的百雀羚冷霜和它的生产企业上海日化二厂,进入拜尔斯道夫的视线。1985年,顾植民之孙顾真扬回到上海日化二厂工作,看到静安区海防路300平方米的车间一半生产百雀羚,一半生产妮维雅,他说:“上海的夏天是香的。”
几年后,香味飘到了未来的大虹桥区域。1994年,拜尔斯道夫与上海日化二厂在青浦区挂牌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命名为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1999年,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改成外商独资企业。“从‘三来一补’到中外合资,再到外商独资,我们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与中国一起成长。”拜尔斯道夫中国区企业事务总经理雷开霆说。
2000年前后,拜尔斯道夫在西虹桥区域的蟠中路附近,买下一块面积约60亩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新厂房储备用地。不过在2011年,这块土地被纳入国家会展中心整体规划,青浦区政府提出,希望回购土地的使用权。拜尔斯道夫德国总部获悉后,明确表示此事全权由中国区进行决策,只要不亏损就行。公司中国区负责人全力配合虹桥商务区建设,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土地转让。
雷开霆说:“当时中外管理层都认为,企业既然扎根中国,顾全大局配合‘挪窝’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大虹桥的开发开放,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之后,妮维雅在青浦区政府的帮助下,在青浦工业园区建起新厂房。随着大虹桥的开发开放,整个青浦都成了招商引资的热土,各种资源要素齐聚,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曾是拜尔斯道夫打算在中国发展的新起点。不过,搬离之后企业却与这块土地鲜有交集,甚至错过了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进博会。对此,拜尔斯道夫东北亚总裁薛薇给出解释:“首届进博会,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意义,当时企业忙于整合新收购的两家中国化妆品企业;第二届进博会,我们与集团总部又忙于梳理新收购品牌的全球业务;而到了第三届进博会,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对于拜尔斯道夫来说,内外部局势都已经稳定,这是参加进博会的最佳时机。”
据悉,今年拜尔斯道夫将携集团旗下各类子品牌一同亮相第四届进博会,这在企业100多年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拜尔斯道夫重回“原点”,这次翻开的,是整个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今日的大虹桥,不仅年年举办进博会,还要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同时,拜尔斯道夫地区总部所植根的青浦新城,已被纳入上海“五个新城”规划版图。薛薇说,重重利好之下,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