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杨浦各医疗机构全力保障医疗救治,守护居民健康

2022年12月30日15:29 |
小字号

目前,杨浦全区9家发热门诊、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均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确保24小时正常运转。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发热诊室,共开设发热诊间24间,下设服务站发热诊间57间。

无论急诊还是发热门诊,医生都实行首诊负责制;从“哨点”到“诊间”,家门口即可配药,转诊有“绿色通道”;“感染后在办公室躺了一天就返岗”,一线医护人员面对挑战,始终践行救死扶伤初心……

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杨浦区域内各医疗机构  全力保障医疗救治,守护居民健康。

无论急诊还是发热门诊,医生都实行首诊负责制——“不知道哪天高峰会到来,但我们时刻准备着”

“我们不知道哪一天感染高峰会到来,但我们时刻准备着,根据来院的发热病人数量,来动态调整发热门诊的服务量,同时也根据冬季病人就诊的特点,重点保证急诊、创伤中心的救治力量。”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急诊部副主任邹姮说,12月中旬前后,前来该院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达到100-200人次/天,随后节节攀升。12月20日,成人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已经超过700人次,儿科发热门诊超过400人次,“目前,发热门诊、急诊都在高位运转。”

12月19日下午,新华医院又启用了成人发热门诊第二门诊,连夜配备出诊的医生,新增设6个诊位。

邹姮坦言,当前对于医疗机构来说,随着感染人数的增长,一要保证发热门诊的运转,二要保障重症病人的救治,“无论病人走急诊还是走发热门诊,医生都会实行首诊负责制,询问病人的病情,观察其生命体征,判断病人是否需要留观治疗,部分也会直接被收治在急诊病房。目前,我们还增加了新冠感染者的成人内科重症床位、成人外科重症床位和儿科重症床位,如果危重症患者有需要,就可以被送入相应的监护室治疗。”

线下发热门诊“火爆”之外,新华医院互联网医院最近也迎来就诊高峰。“12月20日互联网医院的就诊数量已经达到了此前的3倍,一天就有在线病人300-400人次,集中在用药咨询和慢性病患者的配药需求等。”邹姮进一步表示,当前,鉴于药品配送需求高涨、物流压力不断增长,医院也正在与物流公司沟通,在极力协调药品配送之外,积极与患者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在现在的情况下,线上解热镇痛药物的开具仍需医生视患者情况而定,在有限供应的基础上,尽力保证一些症状相对重的患者用药。”

近期,新华医院也出现了部分医护人员感染后“减员”的情况,院方根据预案,从其他各科室抽调了两个梯队的备班力量,支援发热门诊、创伤中心、急诊等重点科室。“目前,我们也希望医护人员出现新冠症状后尽快休息,待身体康复后能尽早返岗,确保整个医疗力量。”邹姮说。

从“哨点”到“诊间”——家门口即可配药,转诊有“绿色通道”

发热哨点诊室曾是城市发热排查体系的“神经末梢”,如今,随着防控形势的转变,新启用的发热诊间有了全新任务。

在位于杨浦区水丰路的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近日该中心的发热哨点刚经过了一番改造,从原来的1个诊室增至了2个,诊室空间有所扩大,收费和开药等一系列流程,都可以在诊室内一步到位来完成,同时该中心还调派了高年资医生和护士坐诊。

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丽华说,该中心发热哨点早在2020年就已经成立,而此次“新十条”发布后,最初前来该中心发热哨点的人很少,呈现个位数,但最近这段时间来的病人多了,12月20日一天就接诊了82人,其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基本都是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或者是抗原阳性的病人,大多为轻症来配药的,且以解热镇痛药物为主。

“当前杨浦区卫健委在药品储备方面,给予了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持,为了保证我们发热哨点的运营,一般情况可以保证常用药物2周的量,如果出现不够的情况,杨浦区卫健委会根据中心的患者用量情况及时给予调配。”王丽华进一步透露,“当前,我们给来院配药的发热病人,一般给予3天的量,根据大多数病人的情况,基本可以满足他们的用药需求,也能减少药物的浪费,把有限的资源让出来给一些真正需要的病人。”

一上午,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沈雁红都奋战在发热门诊。“来就诊的主要有两类患者,一是出现发热不适症状的,需要开止咳化痰或退热药物。”沈雁红介绍,还有一类是自己有退热药物,但降压药、降糖药等没有了,这些患者大多抗原“两条杠”,只能安排在阳性诊疗区域内就诊。“药品储备虽然‘紧巴巴’,但还是够用的。退热药物,我们根据患者病情拆包装开药,一般给患者三天的量。”

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地理位置上离市东医院较近,二者也是医联体。沈雁红透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市东医院建立起绿色通道,一旦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立即转运,同时在微信群内将社区做过的心电图等及时共享,确保转诊医院第一时间做好接诊准备。

上海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向社会公布24小时健康服务咨询热线,市卫健委也发出倡议,广大居民如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可第一时间选择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如需了解发热诊疗信息,可拨打热线电话咨询。

12月19日,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4小时医疗咨询热线,就接到了286通热线电话,主要是针对发热了如何处理、家里的药物如何正确服用等。

“我们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和每一个居委会建立了医疗保障群,24小时有医生值班,轮流解答社区居民的提问,指导他们正确用药。”王丽华说,“同时,对于正处于居家管理的阳性感染者,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等,我们会联合街道、居委会,给予特别的关心,如果遇到需要转诊的,或者需要咨询上一级医院的,我们会通过微信群,随时联系杨浦区中心医院的专家,及时给予回答和处理。”

得益于近年来上海家庭医生工作的大力推进,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个家庭医生都会接到不少咨询电话。对于中高风险人群,家庭医生也已启动健康监测管理,确保将患者第一时间转诊至定点医院进一步诊治。一位60岁的感染者表示,他平时就一直在社区看病、配药,感染后也是最先想到去社区。距离近、人少、有药,对于普通感染者来说,没必要去大医院的发热门诊看病了,把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面临挑战的一线医护人员——“感染后在办公室躺了一天就返岗”

就诊人数节节攀升,一线医护人员面对挑战,坚持在岗返岗,践行救死扶伤初心。

“这一波疫情以来我没离开过医院,没离开过急诊。12月16日我感染病毒,当天症状很重,我在办公室躺了一天,17日返岗。因为最近急诊很忙,压力大,实在没空多休息。这两天我的症状已经好多了,鼻塞、咽痛,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了。”长海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美堂说。

急诊科的压力之大,“用数据说话”——12月21日,急诊就诊人次达到1517,而这一波之前,平时急诊一天的就诊量大约八九百人次,现在差不多翻倍,而且还在攀升。急诊大楼里,大部分病人看完医生后会离开,重病患者经过抢救会分流到住院病房,滞留在急诊的临时留观病人平时约有20多人,现在达到50多人。

说到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王美堂表示,“一是因为医护人员本身也是社会成员,和普通人一样具有在社区感染的风险。二是随着就诊人员激增,医院的环境要比社会面的风险更高,而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风险。从过往一周来的情况看,我们急诊一百多名医护人员,感染过的已有将近80%。不过,目前,大部分医护症状缓解后,都回到岗位了,大家都知道,急诊一刻也不能停。医院也一直在派员支持急诊和发热门诊。”

作为急诊科负责人,责任不言而喻,王美堂丝毫不敢懈怠。除了管理上的事情,王美堂现在每天坚持查房,一直奋战在一线,和同事们全力以赴保障急诊平稳运转。

这几天,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剑敏发现,跟大家开会的时候,很多人的嗓子都是“拉”着的。

12月19日,中心发热哨点诊室正式开启,当天就接诊了54人次,后一天开始基本就人数翻番,这几天每天这个门诊的接诊量都达到一百多人。

“现在我们的人手很宝贵,实话说,我真的很想让大家回去休息,但是我们医务人员回去休息了,居民怎么办?我很感动的是,大家心很齐,‘轻伤不下火线’,只要能撑,就想着上岗。我们还有两位医生袁金和张磊,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加入了紧急组建的临时医疗救助队,真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张剑敏说。

早上主要看看门诊的情况、岗位上的人手够不够;下午会看一下药品的情况、还够几天的量;参加上级部门的调度会,并且和职工们进行沟通……除了睡觉,张剑敏的日程是“塞满”的。“包括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疫苗接种等工作要做,在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这部分的工作可能也要面临减员,我们要想办法部署,把有限的人员安排到最需要的岗位上,保证我们中心的运作。经过和街道的协商,我们只能把疫苗上门服务停了,但疫苗接种点的工作还在进行中。”

此外,为了应对后期可能到来的重症病人的应急救治,社区也要承担一些对高危人群、易感人群的调研调查、健康监测工作,包括高龄老人、婴幼儿、孕产妇、需要血透的人群、肿瘤病人等,张剑敏表示,“当然日常我们也在进行这部分工作。这项工作我们是要家庭医生和居委会配合进行的,如今这两方面都面临着减员难题,所以还在岗的同事工作量也会加大。”

(来源:上海杨浦)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