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中国企业讲述中国故事︱在小仓库中诞生,快仓让移动机器人走向世界

马作鹏
2022年12月24日16:05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党的二十大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付于行、见于效。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创企业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成为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

为展示中国企业敢为先锋、创新突破的探索精神,从11月开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科创企业的发展故事,挖掘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共享经济等领域的中国企业案例,共话中国科创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让人类不再搬运。”

打开创业公司——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快仓科技”)的网页,这样一条几个大字映入人们眼帘。

放眼全球,随着世界各地人力成本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工厂、仓库开始使用机器人搬运、拣选、分拣。在此背景下,移动机器人需求高速增长,技术以及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移动机器人这条细分赛道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成立于2014年的快仓科技,是国内首批进入移动机器人赛道的创业企业。从第一代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车)到第三代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自主移动机器人),快仓一直行走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道路上,如今已成长为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

8年磨炼,这家企业有哪些值得分享和借鉴的创业经验?

跨界

身为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快仓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威是国内最早一批专业学习人工智能的人。

2013年,这位“80后”放弃了在某大型央企的工作,揣着50万元,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钻进”宝山杨行一个租来的仓库。

2014年,宝山杨行。

在四处漏风,条件简陋的仓库里,第一台样机诞生——这也是国内该细分领域的首台;同年3月,他们注册成立了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快仓智能获得投资后正式走向市场。2016年,他们率先占领了多个目标市场,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2017年至2018年,对于杨威来说,是创业路上飞跃的两年,也是通过长期创业实现“让人类不再搬运”之梦的转变期。2018年,他们为菜鸟网络打造了单仓部署机器人规模全球第二大的菜鸟无锡仓,规模达到千台级。

从第一份工作——衣食无忧的大型央企做研发,到四处漏风的仓库里搞创业,杨威的“跨界”之路在旁人看来有些激进了。但杨威看来,“赋予仓库灵魂”,以提高仓库物流效率来吸引客户,再到“让人类不再搬运”,他确实为中国的智能物流机器人行业做了一些事情。

2018年,在电商场景的应用中,快仓创造了移动机器人领域亚洲首个“单仓千台级”纪录。2021年末,快仓入选胡润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成为上榜的中国5家机器人独角兽企业中的一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

立足

铁力路388号,杨威和同事们在宝山杨行度过初创期的地方。

彼时,物流仓储机器人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前无参照物,后无追赶者。杨威和同事们就在这个仓库里创造原型机,饿了叫外卖,想上厕所得步行好久找个公共厕所。“一干二净”的产业链上找不到任何制造标准,电商平台上买材料成了这批拓荒者的零件供应渠道。

一年后,原型机终于出炉。投资人来到他们又破又烂的仓库,虽然不动声色,但已被眼中逼仄的环境所震惊。但杨威和同事们对于技术和产品的极致追求,让投资人看到了未来。

2015年,快仓获得了千万级A轮融资,快仓科技发展提速。同时,也收获了某国内电商品牌的青睐,开始运营一间仓库。消费者下单后,智能物流机器人、快仓系统以及“智慧大脑”会完成整个订单的仓库履行系统,让货品上架、拣选、补货、退货、盘点等各个流程都更加高效顺畅。

随着几个消费大促节点的到来,高于平日几十倍的订单量,对电商仓储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通过快仓科技持续进行的算法升级、环节优化,与快仓科技合作的电商平台通过数百台快仓机器人的配置,平稳度过了一个个满仓大促考验。

于是,快仓科技火了。

2018年,完成B轮融资的快仓科技拿下亚洲首个“单仓千台级”纪录。高峰时超过1000台潜伏式机器人穿梭在巨大的库房内,高效完成拣货工作,还能互相避让、自主充电。

成立8年,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快仓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企业从3个人的团队发展为现如今超900人规模、估值超10亿美元的移动机器人独角兽,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2000台。快仓所服务的700多家企业分布于全球20多个国家,服务领域从最早的电商行业,衍生至电子、光伏、医药、锂电、PCB、汽车、服装等多个行业。

出海

随着国内发展的不断成熟,快仓开始“出海”。

2021年,在欧洲设立分公司仅四个月,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拿到了一笔上亿元的订单,这创下他们单笔合同金额最高的纪录。

出海的源起,是2019年杨威做的一次环球旅行。那年,杨威考察了不同国家的搬运机器人市场,参加了不少行业展览。他发现,尽管欧美国家物流机器人起步较早、技术较先进,但受限于基础制造业供应链等配套设施,在技术迭代、产品演化速度上比较慢。

随后他将日本作为快仓出海的第一站。“我们和日本文化同源,合作效率会更高。”杨威说。

除此之外,日本市场还有一些适合移动机器人发展的特性。

首先,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杨威在日本千叶考察时发现,一个86岁的奶奶在货仓中分拣订单。“罗锅着腰,一小时只能拣选10单,时薪约1300日元。”

当晚客户陪同他们用餐,杨威发现对方最年轻成员的是“74年出生的翻译”其他都是满头白发的老人,而快仓这边84年出生的自己是年纪最大的一个,“这是两代人的对话。”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机会。

2017年,快仓跟随着阿里旗下的Lazada进入东南亚市场,同一时期,中国移动机器人征战全球的大幕徐徐拉开。

2021年8月,快仓在欧洲开设分公司,但快仓部署欧洲市场的举动可以追溯到一年前。2020年8月,快仓和德国凯傲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凯傲是欧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工业车辆制造商;同年12月凯傲参与了快仓C+轮融资成为快仓股东。2021年,在凯傲的协助下快仓多款机器人产品通过德国TUV莱茵CE认证,随后快仓加速进入欧洲市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张宇表示,毫无疑问,移动机器人正在智能工厂这个市场开始创造、并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一方面,移动机器人自身性能的快速提高正在为智能工厂用户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移动机器人对人工的高效替代,也能极大地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效率,节约智能工厂企业的用工成本和对人工的依赖。

​但长期来看,移动机器人是否能为智能工厂用户提供长期价值,还要看它能否为智能工厂用户持续地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功能(如负荷、智能性、灵活性等),以及进一步降低采购、使用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这将是移动机器人是否能为智能工厂用户提供长期价值的关键所在。

随着快仓对于国外的不断深入挖掘,更深潜力的市场还在路上。

(本文图片均由快仓科技提供)

(责编:马作鹏、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