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基层抗疫⑩:急诊室医护感染过半,“‘阳康’们在返岗中!”
五院急诊急救通道。王文娟 摄
阳光明媚,寒风凛冽。
12月24日,在这个祈愿平安的日子,大江东工作室探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室。这时,急诊抢救通道已经停着4辆救护车。
医护人员为病人做预检分级。王文娟 摄
急诊预检台前,病人排着队:
“高烧、上吐下泻,吃了退烧药,但没用。”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推过来;
“我中毒了!”又一位老人痛苦地说;
“我,说不出话!”这个小姑娘,指着喉咙,声音嘶哑。
“发热38.3,浑身发抖,没力气,80岁。”救护车工作人员推着患者,向预检医护人员描述病患情形;
“摔着了,头有点晕” ,从另一辆救护车上,又推进一位老人,家属描述:“从二楼摔下来的,感觉肾脏、肝脏的部位都很痛”……
问情况、测血氧、量血压,预检台前,两位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着。预检是看急诊的第一步,医护人员会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级——紧急走绿色通道,进入红区,就是抢救室;如果是一般急诊,患者会在急诊区等待医生进一步诊疗。
“护理部有近600人,目前有300多护理人员感染,为了保证危重症一线的护理力量,我们从各个科室调配人手,目前病房护理人员支援急诊一线的有60多人。” 护理部人力资源干事盛英说道。
抢救室里的吴燕华。 顾海民 摄
36岁的吴燕华是奋战在急诊一线的护理人员。走进抢救室,吴燕华正在抢救病人。盛英说:“你看,她没完全康复,还有咳嗽症状,但已经返岗上班了。
急诊的抢救室。 王文娟 摄
“抢救室,都是突发情况,说来就来”。问起今天早上接诊了多少病人,吴燕华说:“从早上七点三刻交接班,就有病人陆续来,到现在(11点多),来了多少病人我也没数过,气管插管已经四五位了,都是老年人。我们一直在抢救新病人,有些旧病人的补液等治疗现在还没来得及。”
“抢救室原有班组感染了一大半,其他科室的兄弟姐妹也来帮忙了。”吴燕华说:“护理姐妹们也没完全恢复,我也是。没办法,都是这样。”
五院急诊室。 王文娟 摄
急诊室 王文娟 摄
“医护人员是第一批‘倒下’的,因为他们面对的病人比较集中。”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徐可说:“截至12月23日,院里医护人员感染率占46%,返岗率目前不到10%。目前大多数返岗医护人员还有些症状,会有些咽痛、咳嗽等。“没办法,我们人手不够啊!幸好,最严重的时期快过去了。”
输液室 王文娟 摄
徐可建议,如果老百姓只是单纯的发烧或肌肉酸痛,可以在家先观察,多休息、多喝水。发热的话,用点退烧药,大多数人不需要来医院。来了医院,“非必要不补液”,不必要的输液导致大量病人挤在一起,增加相互间的感染。
“确需就医的轻症病人,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希望把更多医疗资源留给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
“目前的医务人员调配,我们打破以往惯例,重新做了一个组合搭配——以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为核心,组建了一支准备应对重症的队伍。”徐可说:“把一些有呼吸跟重症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做了调配,尽可能保证重症治疗。现在主任医师都在一线,有些也是带病上岗的,比如,重症医学科主任、呼吸科主任,他们之前都感染过。很多科室的人手非常紧张。”
主任医师在急诊值班。 王文娟 摄
“市民不用过度担心,冬季,本来就是老年人心脑肺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 徐可表示,院方已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建立了重症医学储备,包括病房、设备、人员等。“根据测算,我们按照一定比例做了准备。医护人员返岗,目前还有些困难,但我预计,到下一周应该会好很多。”
徐可的话,透着一股无形的信心和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