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4次往返南极,36年生活在曲阳,现在和过去都很精彩!| 百姓故事汇

2022年10月13日15:42 |
小字号

《沸腾的生活·百姓故事汇》

聚焦虹口百业百态,邀你围观虹口人的日常,了解他们“沸腾的生活”。

今天,我们为你讲述77岁的南极科考队“老队员”,汤妙昌的故事……

“南极是我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情结”

今年77岁的汤妙昌居住于虹口区曲阳路街道,他称自己是南极科考队的“老队员”,曾经4次参与南极考察,其中3次是越冬考察,担任过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兼越冬队长、第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站长兼越冬队长和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兼越冬队长。

从事极地科学工作之前,汤妙昌在海军部队工作了18年,并参与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的建设。1984年,汤妙昌受命进入了极地工作领域,与同事们一起在上海筹建了中国极地研究所。

汤妙昌说:“这是我国唯一的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单位,也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基地。从此,南极成了我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情结。”

对于南极考察队员来说,“越冬考察”是最考验人的。夏季考察结束后,大部分考察队员离开南极回国,留下的一部分队员将承担越冬考察任务。越冬考察队员需要从前一年11月一直坚守到第二年,前后时间约一年半左右。

汤妙昌说:“南极的极夜要持续50多天,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生活在黑暗中,见不到阳光。因此人的正常生活规律没有了,越冬队员要面对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考验,而这些难题必须要克服,这是能安全顺利地完成越冬考察任务的前提。”

提起白茫茫的南极,老人滔滔不绝,他说:“南极是地球上唯一还保持着原始风貌的大陆,所以这是科学家们对地球古大陆、古气候、宇宙星体等考察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那里的冰是从8000多万年前积压下来的。为什么我们能对一万年前、十万年前的古气候都有所了解?很多情况下,就是通过分析南极的冰芯而得出科研成果的,所以我们考察队员每年要到南极去把这些冰雪钻探、切片后带回来,再进行科学分析。”

老人虽已是满头白发,但是依旧声音洪亮、神采奕奕,还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高校、企事业单位,向大家介绍南极考察队员“团结、拼搏、科学、奉献”的精神、科普南极知识,还特别强调保护南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

“我和虹口的缘分”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出生在闸北区,与虹口区仅有一条马路之隔。我对虹口区很熟悉,情谊非常深厚。”一转眼,汤妙昌在虹口已经居住了36年。回望在虹口的点点滴滴,汤老说:“36年前的虹口曲阳地区一派田园风光,晚上蛙鸣声不断,乡野景色我很喜欢。现在这里道路宽了,高楼多了,交通更方便,生活设施也更齐全了。”

早已退休多年的汤老更看重的是公共活动空间和就医的便利性。离家步行仅需5分钟的“曲苑”是老人的“心头好”。“我每天都去曲苑,它就是现在经常听到的‘口袋公园’,环境优美,树木众多,还有供我们锻炼的小广场,在那里做做操、跑跑步,感觉特别好!”汤妙昌说,“另外,我最喜欢的就是曲阳市民驿站里面的医疗服务站点,现在我和老伴拿常用药都去那里,就在我们小区附近,太方便了。虹口区就是我的故乡,我亲眼目睹虹口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体会到曲阳地区越来越向着‘亲民、爱民、为民’方向发展,心中有讲不完的虹口故事,我坚信虹口老百姓的生活以后会更舒坦。”

(来源:上海虹口)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