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 “十年·海上风华”美术作品展获好评

贴近大众生活 紧扣时代脉搏 百幅佳作绘出上海十年的日新月异
“十年·海上风华”美术作品展获好评
■本报记者 李君娜
中华艺术宫展厅内,10岁的女孩刘思然正和她的父母一起观展。她在名为《海上风华》的长卷面前停了下来,问同行的父母:“为什么这个展览叫‘十年·海上风华’?”
她面前的《海上风华》全卷长达20.22米。画面上是浦江两岸全貌,呈现了上海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汇聚其中。这是这场展览的点睛之作。
国庆前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解放日报社共同组织策划的“十年·海上风华——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美术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开幕,同步在上海新天地站以图片形式推出分展。展览的创作内容和题材贴近大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截至目前已吸引观众33758人次。
描绘上海十年之变
为什么叫“十年·海上风华”?刘思然的这个问题,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馆长陈翔在国庆期间回答了很多遍。
为丰富观众的假期观展体验,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在国庆期间设计推出17场各具特色的公共教育活动。其中,五天五场专题导赏满足了大批艺术爱好者假日观展的需求,收获了一众好评。
国庆第一天,陈翔就忙碌在“十年·海上风华”展厅中。为现场观众进行作品导赏的陈翔,每一次也会向观众介绍这个展览的名字由来。“这个大展汇聚了十年来上海市组织的各项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精华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上海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广大美术家意气风发,描绘记录这座城市的十年之变。”
展览现场,百余件美术作品,呈现上海十年发展的辉煌成就。其中,油画《一江一河》描绘十年来呈现日新月异样貌的上海“一江一河”。“十年来,上海的‘一江一河’开发建设中最为成功的,不是视觉景观上的更新,而是真正反哺于市民。”画家丁设说。
油画《跨越天际》以陆家嘴天际线为切入点,聚焦城市建设,突出了“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画家李向阳说:“陆家嘴天际线代表着上海的高度,也是中国的高度。浦东开发开放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奇迹。既然是奇迹,一定有它奇幻的地方。”
油画《悦读殿堂——上海图书馆东馆》、国画《黑石公寓》等作品反映了这十年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过程中,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土生土长的浦东画家金祥龙没想到,在浦东家门口也有了上海图书馆。在上海长大的画家施晓颉也没想到,以前经常路过的历史老建筑黑石公寓会成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他们分别用画笔描绘出他们感受到的惊喜变化。
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
百余幅佳作,彰显十年成就。而展出的每一幅作品,也凝聚了主办方几年心血。近年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联合相关单位组织了四次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包括“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十年·海上风华——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等。
其中,“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围绕“中国梦”主题,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集中组织全国的美术工作者创作了100件民族特色鲜明、时代风貌突显,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美术精品。
“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首批“全面小康”“建党百年”主题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主办方组织百余位作者分两组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等地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实践,还协调作者深扎采风近20次。
最近的这次“十年·海上风华——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的改革发展成就为基础,全景式展现精品美术创作的成果。艺术家们以饱含热情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光彩体现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时代主题就是文艺创作的主题、人民城市就是文艺创作的题材。近年来,上海市文旅局坚持牵头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系列工程和项目,就是要组织凝聚广大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己任,从波澜壮阔的时代之变、发展之变、城市之变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提升艺术的叙事能力,全方位展现上海和中国改革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与时代同频共振。”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