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这些青年演员用两部大戏给沪剧"必修课"交答卷

2022年09月23日17:14 | 来源:东方网
小字号

原标题:沪剧“必修课”学得怎么样? 这些青年演员用两部大戏交答卷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9月22日报道:年轻演员唱沪剧骨子老戏,行不行?上海沪剧院2013级青年演员团用5天六场《庵堂相会》《陆雅臣卖娘子》、场场观众满座,其中两场属于加演的成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沪剧《庵堂相会》《陆雅臣卖娘子》是两部堪称沪剧“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剧目,剧中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的生活气息和文脉记忆,还有“搀桥”“拷红”“娘舅赋”“叹五更”“求岳母”等脍炙人口的唱腔,经过几代沪剧名家不断打磨,已经成为沪剧演员的“必修课”。此次上海沪剧院策划“文化溯源 传承创新”——传承经典沪剧项目,复排两部经典剧目,并于9月中下旬在宛平剧院小剧场上演,作为上海沪剧院2013级青年演员团成立四周年的汇报展演。

作为老戏,演出时长都不短。《庵堂相会》有3个小时,《陆雅臣卖娘子》时长2小时45分钟,但演出过程中,没有一个观众中途离场,而且掌声和叫好不断。这让两部戏的复排导演舒悦心中松了一口气。“我们当时就怕观众坐不住,没想到他们都是从头看到尾,而且不少人表示‘久违了’。”

“这两部都是颇见功底的大戏,荟萃了十五个经典沪剧流派,涵盖了几代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当年邵滨孙、王盘声老师等都希望能把这个戏传下去。”舒悦表示,因为自己对这两部戏都比较熟,就做了复排的导演。实际上,对这两部戏的加工提炼从两年前就开始了,“看看如何‘守正创新’,把老先生们的经典作品以现代的审美来进行演绎。”

于是,两个剧目在今年7月正式进入复排,今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热,但韩玉敏、沈仁伟、汪华忠、张杏声、徐伯涛、王明道、王明达、王珊妹等老艺术家,不避酷暑,经常在排练厅内手把手向年轻演员传授技艺,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咬字,都抠得仔仔细细。

沪剧表演艺术家韩玉敏和沈仁伟分别已经是90岁和85岁的高龄,但为了把经典传承好,耄耋之年的他们成了排练厅的常客。“老戏比新戏难学,年轻人能学下来还是很不容易的。”韩玉敏他们言语中尽是对年轻演员的欣赏和疼爱,“有了老戏打底子,新戏一定能唱得好。”在沈仁伟眼里,这些年轻人都很聪明,学东西快,演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他们的努力、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

年轻演员李秉儒在《庵堂相会》中饰演陈宰庭,此次排练他得到了沈仁伟的不少指点,“‘文派’唱腔本身有一些老腔老调,沈老师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唱腔,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学习多种唱腔的机会”。

“这两个戏之所以受观众欢迎,也是因为其流派纷呈。”舒悦表示,对于一个剧种来说,流派纷呈,显示了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展示了剧种的开放和包容。但对于演员的学习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有些流派的唱腔,已经无法接受老艺术家的亲身指导,他们只能听录音、看录像,然后在排练厅内汗流浃背地排练。

此次上海沪剧院复排的两个剧目都延续了八十年代的经典版本,在整理、挖掘、传承的基础上,保留了经典唱段、唱腔、念白,并结合当下审美品味,对部分唱段进行了重新编排。其中“娘舅赋”从原来的赋子板改为了三角板;“叹五更”则集合了“文派”“解派”“邵派”“王派”“春派”的唱腔,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而且,舒悦还结合了宛平剧院的剧场环境和条件,对演出做了更加符合剧院以及时代审美的改动,增加了沉浸式表演,比如抢景的时候,演员可以走下舞台进行表演,这不仅让观众感到新鲜,演员自己也感觉很有意思。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演员沈佳妮就认为,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不仅能考验演员的表现力,还能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沪剧艺术的魅力。

按照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小剧场上座率要控制在50%,《庵堂相会》《陆雅臣卖娘子》两部戏每一场票子都是早早出完,许多观众买不到票,呼吁加演,为此,上海沪剧院又将两出戏各增加了一场。

“这是一个好开端。”舒悦表示,沪剧是上海的本土文化,作为沪剧人,要把沪剧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其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上海的文化自信。

亲眼见证了年轻演员的刻苦专业,以及老艺术家们的认真负责,也让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团长吴争光很受触动,他表示,观众对演出的热烈反应,是对青年团表现的认可和鼓励。“但这还远远不够,等这轮演出后,还要进行艺术研讨,让专家和老艺术家们继续为年轻演员提建议、作指导,让他们在沪剧表演艺术上继续精进。”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