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互联互通不仅体现在打通断头路等基础设施上,还体现在一网通办、医保一体化等公共服务上

长三角居民享“同城待遇”有获得感

2022年08月14日09:00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多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跨域协同抓落实,方方面面的变化正在不断发生。基础设施的“硬件”更硬、公共服务的“软件”更软,无论是对当下的体验,还是对未来的期待,都令沪苏浙皖老百姓脸上写满获得感和幸福感。

        互联互通

        2020年9月,比预计时间提前了3个月,东航路—康力大道竣工了,工程收尾时,总有附近居民去元荡桥桥头观望,关心工程进展,一遍遍问:“什么时候能通车?”如今,由于这条省际断头路的打通,他们从上海青浦到江苏吴江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这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打通的首条省际断头路。长三角的“通”,老百姓感受度最高的地方在交通——2018年6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框架协议》,截至目前,长三角第一批17条省际断头路项目中,8条已通车,大路之外,还有不少“毛细血管”般的跨地区小路也通了,或者把拦路的水泥墩子和限高杆拆掉了。物理上打通断头路的背后,是跨省域审批流程、设计思路和建设模式的打通。

        除了公路,这些年,“轨道上的长三角”也在不断跑出加速度。

        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高铁运营里程超6500公里。杭黄高铁、商合杭高铁、沪苏通铁路一期等铁路已投入运营,全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速铁路杭台高铁建成通车,沪苏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宁淮铁路、合新高铁等均已开工建设。城际市域铁路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1.5小时快速通达。

        一些普通人“看不见”的长三角基础设施也通了。

        作为国家和浙江省级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浙沪联络线工程始于浙沪一期工程海盐分输站,途经海盐县、平湖市、嘉兴港区,最终接至上海市分界处,全长45.8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8亿立方米,跨上海分界处后将由上海天然气管网连接至上海金山站。重点LNG接收站建设加快推进,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电力方面,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过江通道、淮沪特高压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也纷纷建成并投入运营。不仅如此,核电、风电、光伏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也在陆续规划。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大增强长三角油气、电力资源的互联互通、互供互保能力。

        随着5G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新基建”也成为重要的一环。截至今年6月底,三省一市累计建成5G基站43万个,占全国比重约四分之一,累计推进5G创新应用项目超5000个,组织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1352个。上海超算中心、无锡超算中心、昆山超算中心、乌镇之光(桐乡)超算中心及合肥先进计算中心能级不断提升,全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方案设计及互联互通试运行工作完成,面向长三角的区域性能力支撑平台体系基本建立。

        同城待遇

        长三角的“通”,还通在服务上。

        无论身处长三角哪座城市,与其他长三角城市的“同城待遇”越来越明显了。

        长三角“一网通办”上线三年多来,打造了长三角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交换数据4.3亿次(条);  推出138项长三角跨省通办服务;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高效共享互认。除此以外,三省一市分别牵头,推出了一批全国首创跨省应用,如“政银合作”,长三角区域“扫码通行”,异地就医“同城化”,公积金服务“一体化”。

        去年11月,浙江省人社厅“厅长信箱”收到一封感谢信,写信人李先生常住安徽合肥,在前往浙江湖州办事过程中忘带身份证,后来在工作人员帮助下,通过社会保障卡完成了身份证明,解决了他的难题。如今,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可以实现政务服务“一卡通办”,交通领域“一卡通行”,文旅领域“一卡通游”,待遇补贴“一卡通领”和医疗健康“一卡通结”。2021年底,实现了21项居民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区域一卡通用,今年将进一步拓展至37项。

        看病就医一直是民众最为关切的领域,也是最容易有获得感的领域。做好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既是大事,也是难事。目前,长三角区域内41个城市实现了医保“一卡通”,截至2022年2月底,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总量超82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1.8亿元。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价采联动工作,长三角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统一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

(责编:唐小丽、严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