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麻醉”刘继:医者不要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在大多数百姓的认知里,麻醉医生是神秘的,穿着绿色衣服,带着花帽子,打一针就让病人失去知觉的幕后工作者。真的是这样吗?人民网上海频道采访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刘继,听他讲述麻醉医生的具体工作范畴及如何理解、诠释“工匠精神”。
工作二十余年,“老麻醉”累计麻醉超6万例
麻醉专业中风险高、难度大的是哪一学科专业?
刘继直言,普胸外科麻醉必须榜上有名。胸外科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术中常有明显的生理紊乱、围手术期风险高。
作为“老麻醉”,刘继从事普胸外科麻醉工作二十余年,主持完成的手术麻醉6万余例,平均下来,每天完成量超过8例。
大量的实操经历,让刘继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与实践经验。他擅长各种疑难复杂手术麻醉管理,尤其是在各种困难插管、疑难气道手术、肺移植等手术麻醉。
“如肺移植手术麻醉时刻面临大出血、血液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休克等致命风险,这就要求对困难插管技术、体外循环、体外膜肺ECMO等高难度技术熟练掌控。”自2003年以来,刘继完成肺移植手术麻醉超过200余例,其中双肺移植超过30%,在手术量、术后生存期与康复质量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帮助患者重新健康呼吸,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在肺移植的手术麻醉中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也应邀到各地兄弟单位开展肺移植手术麻醉理论教学与经验传授,让更多医疗机构同仁掌握肺移植手术麻醉要领,造福更多患者。”刘继说。
此外,气道手术是困难气道麻醉中难度最高的手术,患者时刻面临通气难以维持、低氧血症、呼吸循环衰竭等风险。刘继累计主持完成各种疑难手术超过两千例,指导基层医院完成疑难气道手术百余例。
其中,包括不插管气管切除重建术、保留自主呼吸气管隆突重建术、高频通气辅助袖式全隆突切除重建等,均为全国首创术式麻醉技术;在困难插管、疑难气道呼吸维持等方面有独特心得,刘继设计发明了特殊气道通气装置,并申请专利1项。
培养专科人才,引领行业方向
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神”。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他们的“战场”已经超越手术室的范畴。
作为麻醉科行政副主任,刘继多次主持参与全球性普胸外科手术麻醉直播,获得业内肯定;率先在全国开展无痛气管镜检查与治疗麻醉技术。目前已完成无痛气管镜麻醉超过2万例,全麻气管镜气道内复杂治疗术5000余例,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并将此技术推广至全国,连续举办全国性无痛气管镜麻醉技术学习班十余届,累计培养学员超过2000人。
为了发展专科特色,引领行业方向,刘继牵头创办了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进修基地和麻醉专科医师培养基地,为各兄弟单位培养进修医师和专科麻醉医师数百人,培养和协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多次负责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并多次协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此外,还多次组织科室团队积极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义务咨询、科普讲座等“送上门”服务,为病患和家属答疑解惑;开展“肺癌术后疼痛诊疗知识科普”活动,为广大群众普及麻醉科普知识,解除患者术前恐慌与术后疑问。
甚至还创办了“肺科麻醉”公众号,架起患者与医护沟通的桥梁,并定期推送最新前沿麻醉发展与新技术新知识,与同行共同学习。公益科普活动范围覆盖杨浦,并辐射到宝山、崇明等周边区县,社会效益良好。
“大医精诚是医者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医者就是要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刘继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
无畏艰险,刘继支援上海市公共医疗中心新冠肺炎危重症病区,与新冠肺炎患者朝夕相处,全天24小时战备状态,为重症患者插管、深静脉穿刺、为危重患者行体外膜肺ECMO等治疗,顺利帮助二十余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2020年2月,刘继获上海市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贡献表彰;2020年10月,荣获全国致公党抗击新冠肺炎个人先进表彰。
什么是“工匠精神”?刘继如是阐述:“工匠精神”是对待病患时,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对待疾病时,追求治疗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对待同事时,并肩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对待未知时,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二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刘继始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益求精的品质,对工作细节精雕细琢,全情投入于济人济世的医学事业中。
他时刻不忘践行“工匠精神”内涵。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将科研与临床工作结合,主持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动物实验课题一项,开展上海市肺科医院新技术1项,累计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申请其他专利4项。
“大医精诚是医者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刘继表示,将继续以诚待患者,精勤不倦,追求卓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坚持默默奉献,不计得失,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