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公约让老外不“见外”

近日,一份中英双语居民公约在北外滩街道沪工大楼的业主群正式发布。
这份《惠民路238号沪工大楼居民公约》由志愿者们联合起草,详细列明了关于大楼志愿者管理、大楼的基本管理及防护措施、核酸检测秩序、大楼内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治安及秩序管理等规则,倡议居民们继续“摒牢”。
考虑到楼内还有不少来自美国、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外籍居民,志愿者还特地将公约翻译成了英语,让国际友人们也能切实参与争创“无疫小区”,共同打赢大上海防疫“保卫战”,共创美好家园。
惠民居委管辖6个小区,涉及近900户、2000余人。其中,宏惠花苑被列入虹口区第一批“无疫小区”。北外滩街道惠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戴鹏勇告诉记者:“看着隔壁小区邻居‘上榜’,沪工大楼志愿者团队连夜制定了居民公约,希望大家团结自律、共同努力,尽早实现共创‘无疫小区’的目标。”
“1户”→“2户”→“25户”
沪工大楼是一幢17层的老式公寓楼,有120户、300余人。将居民公约翻译成英文的是居民马海蒂和她的儿子沈博文。他们居住在新加坡多年,今年回国探望老人,不料遇到了疫情。热心肠的马海蒂是第一批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的,自发在群里统计居民上传的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便于大家及时了解楼内情况。
随后,越来越多老党员、年轻居民主动请缨,从1户到2户,直至25户……目前,沪工大楼每层楼都安排了2户家庭作志愿者。
在志愿者团队中,每个人都担当着自己擅长的工作:有的负责在群中发布各种公告、有的负责做平价团购的团长、有的为居民普及消杀和防护方面的知识等等。此外,志愿者还会于每天早中晚对所在楼层的地面、墙面、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区域及接触点进行消毒。
“0人”→“148人”
90后热心小伙陈欢是沪工大楼志愿者骨干之一。他在封控前夕就主动来到居委会,报名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4月初,楼内陆续出现阳性感染者,居委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陈欢便想着为居委分担沪工大楼的一些工作。
陈欢和队友们提出组建业主微信群、确保信息互通。他们用了短短两天时间,就组建了一个148人的“238沪工大楼”微信群。哪家出了阳、哪家缺物资、哪家老人需要帮助……
各种信息开始在群里流动,原本不相熟的邻居们也通过交流和互相帮助熟络了起来。当楼里的老党员了解到陈欢有入党的想法,便鼓励他向居委提交入党申请书,还纷纷提出要当他的入党介绍人。近日,陈欢向惠民居民区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以党员的标准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
如今,沪工大楼的居民们从最熟悉的陌生人变成了心手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在大家的努力下,沪工大楼已经调整为防范区了。
(来源:上海虹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