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战疫|搭建“乐高式”志愿者体系精准防控疫情

2022年03月25日17:36 |
小字号

面对此轮疫情,上海的基层治理正接受着一场特殊的大考。

基层人员配备有限、需要实施封控、网格化核酸筛查的小区数量又随着疫情变化而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出无限可能?如何在基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好科学、精准?

根据眼下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街道社区人群特征,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搭建“乐高式”志愿者体系,在疫情防控队伍力量的“搭”“拼”“接”中,实现精准防控疫情的有效模式。

“搭”建人员配置:

精密衔接,灵活百搭

长期以来,共和新路街道依托网格化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了居民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和楼组微网格的架构,一旦有突发情况,可以第一时间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积木般层层搭建的网格化管理,使得街道整体疫情防控各个环节精密衔接,数据排查、人员转运、小区封控、网格筛查,经受住了各种紧急情况的冲击。第一时间落实抗疫指令,管控严格有序,需求及时上传,在疫情突袭的情况下依旧严密不松散。

“乐高式”人员配置的“搭”,不仅体现在网格的严密搭建上,其核心更是体现在体系内部每一位人员的灵活百搭上。

在体系搭建中,共和新路街道联动各方力量,进行人员矩阵式布局,组建以街道领导班子为核心,由卫生中心医护人员、派出所民警、机关干部、居民区干部、各类志愿者、物业及第三方人员等力量组成的“六边形”防疫工作小组,实现“1+6”的高效运转模式。

在党建引领下,每位人员都像一块“乐高积木”,迅速搭建“抗疫堡垒”。在这样的架构中,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多场培训,每一位人员不仅可以做好本岗位工作,还能胜任疫苗接种、核酸检测、辅助扫码、外卖配送等各个一线岗位,随时可以补缺,实现“1+6”大于7的效果,确保不因紧急情况而陷入体系瘫痪,实现有序运作。

“拼”出人员合力:

一呼百应,迅速集结

疫情突发,社区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可是街道、居委的在岗人员有限,该如何募集更多的志愿力量呢?

面对这一迫切需求,共和新路街道将目光瞄准了“共同行动”区域化党建平台。3月12日8时30分,区域化党建平台发布志愿者紧急“招募令”,短短2小时内,40余家党建成员单位的150名志愿者迅速集结完毕,加入到“共和新防疫突击队”中。

“乐高式”的人员拼接让志愿队伍在紧急防疫中突显出极大的速度优势——快速响应、快速成队、快速培训、快速上岗。来自各个单位的志愿力量如“积木”般汇集于此,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平日里,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疫情时,他们在“乐高”式拼接中一呼百应,迅速集结,组合成源源不断的疫情防控力量,搭建坚实的“抗疫城墙”。

这种“拼”,不仅在于多方迅速汇集组队,更在于志愿者多岗位拼于一体。孩子患病,求助志愿者购买药物;阿姨爷叔不会用手机,求助志愿者如何买菜订饭……志愿者们既是传递物资的“热心人”,又是调解矛盾的“老娘舅”,还是心理疏导的“贴人心”。在多重身份的拼搭中,志愿者们在社区疫情防控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顶起了一片蓝天。

“接”力人员运转:

优化调配,长期高效

深夜11点,嘟…嘟……“现在有紧急防疫任务,需要你在1个小时内赶到。”“收到,马上准备出发。”电话的一头是党建办同志正根据任务类型和区域,迅速通知增援人员。电话的另一头是经过培训、24小时待命的机关干部、各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居民区干部。

“乐高式”的志愿体系,为人员接续蓄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共和新路街道依托社区党建网格,建立了完善的科学调配和志愿招募制度,139名机关干部、74名机关社工赴一线支援居民区,建立26个“抗疫突击小队”,根据居民区户数、工作量等调配人员力量;同时建立疫情防控储备志愿者微信群,补足150名后备力量。面对封控任务重的大型社区,紧急调配其他居民区同志“跨小区”支援,实现长效运转,也能让一线人员有喘息的机会。

在这样一种“乐高式”的志愿体系中,“搭”“拼”“接”的工作理念让共和新路街道回答好了统筹推进社区疫情防控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这道抗疫“必答题”,一块块“积木”在搭建中通力合作、守望相助、环环相扣。奋战在共和新路街道抗疫一线的基层干部、医务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等各条战线的党员同志,正把火红的党旗牢牢插在抗疫第一线,用源源不断的红色能量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来源:五星微语)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