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东方七日谈︱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善治的“不二法门”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2021年12月29日08:22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这一周,寒潮来袭,天寒地冻。

但也有不少让人心里热乎的事儿。比如上海普陀区曹杨一村,很多老居民笑逐颜开接收验看改造过的老房子,启动内部装修。这座汇集众多劳动模范、曾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到访的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转过年将迎来70周年“村庆”。那些使用面积仅20余平米、“厨卫合用”的蜗居,将彻底与居民作别。

作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曹杨一村,是上海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需要留住的城市记忆。同样重要的是,“把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落实到每一张图纸上”,旧房改造贴心考虑了各种需求,“一房一策”,居民自选;原本特有的公共晾晒场、乘凉聚会地被保留,且更加敞亮舒适。

在这个位于市中心的“村”周边,河水清澈、草木葱茏,环绕分布着公园、医院和购物中心。无论游园、就医或是购物,居民步行时间都在15分钟以内。

有意思的是,距此不远的大渡河路,曾有座“地标式建筑”——巨型“煤气包”。上周,它被开工拆除,“煤气罐”时代过去。当年亚州规模最大的干式气柜退出,腾笼换鸟,势在必然,将转换成一座大型体育公园。

这也是市中心人均体育场地不足的上海,今年又一深得民心之举。加快建设家门口的体育场地,舍得把市中心的好地段、城郊接合部的老厂房、高架下和河边的空地腾出来,用于体育建设,满足市民就近健身的需求。

再往上海东边看。世纪大道是浦东陆家嘴景观大道,人行道上最近增加了许多座椅……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新建和提升改造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达9508处,让人“坐得下来”的小目标,让大上海更有人情味。

12月25日,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年终盘点,足见上海城市面貌近些年发生巨大变化。有新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更多是微更新、微调整,年复一年“钉钉子”,边做边改,日益精准,聚沙成塔,积久为功。社区、道路、河流,不起眼的角落,整洁、好看、舒适、温暖,不少地方成了“网红”打卡地。点点滴滴,聚合成一座超大城市的高颜值、暖表情,呈现了让人安心的城市治理效能。

岁末的上海,除了谋划明年开局,还连续举行两场与城市治理相关的会议——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和街镇基层干部代表座谈会。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上海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抓住智能化这个“牛鼻子”,打牢基层基础这个根基,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在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工作实践中精心勾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绣出更高的城市品质和品位。要打造更多城市新空间,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15分钟生活圈,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家门口好学校,社区卫生、文化、健身等设施全覆盖……积跬步成千里,凝成连绵的城市惊艳。

天下难事必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持之以恒的中长跑中,不懈不怠,就在于科学稳妥、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上下一心不走样。更好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更好深化治理数字化探索,更好提供制度供给保障,更好扩大市民参与,才能让上海这座城市持续彰显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更好展现善治效能、创造美好生活。

建设“人民城市”,其实更多靠的是“微更新”“微调整”,调匀呼吸与步调,绵长用力,做深做实一个个细节细部,以敬畏之心,维护人民利益,保护好与城市一道成长起来的老建筑、工业遗存以及老树大树等,将百姓身边事当成头等大事,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赢得民心。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