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八旬老人绘制3米长“老街风情图”留存记忆
顾村进行老集镇“城中村”改造,八旬老人绘制3米长“老街风情图”留存记忆
入画的历史建筑将成街区新亮点
本报记者 吴越
顾村老集镇“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距离其不远的动迁配套安置房罗青湾新苑,许多老居民陆续搬入装修一新的家,畅想着老街未来的新面貌。
88岁的刘振禄搬家后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画的画整理、摆放好。出生于山东潍坊的他于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到上海,后在顾村工作、安家,成了大家口中的“山东女婿”。“山东女婿”爱画画、画得好,周围邻居都知道。而他最出名的画,是一幅能勾起老顾村人情怀的《顾村老街荻泾河风情图》。
每天4小时作画6个月
在刘振禄家,记者看到了这幅水墨长卷。长卷绘制于2016年,长3米多,宽近1米,摊开后能把小半个客厅铺满。很难想象,这是当时已经83岁的刘振禄每天花4个小时、前后共花了6个月时间一笔笔画出来的。
观摩这幅长卷,好似走入一条时光隧道,看见了当时热闹非凡的顾村老街。画的中心位置是荻泾河上的东姚河桥,桥上有挑着扁担吆喝的小贩,还有抱着孩子看风景的人。过了桥,北面就是顾村老街最热闹的十字路口。朝西看,是顾村饭店,人们在此闲话家常、推杯换盏;饭店对面两家紧邻的铺子,一家是专卖当时家家户户都会用的竹制的竹器店,一家是点杯茶就能听上一段小曲儿的书场。朝东看,最大的铺面是当时的宝山顾村供销社,从烟酒糖到日用百货,都能在那里买到;再往旁边有两家小铺,一家是鞋店,一家是照相馆。
刘振禄的大女儿告诉记者,虽然动迁之前他们一家人不住在老街上,但父亲曾在1961年至1962年间在顾村供销社工作过,因此对老街十分熟悉,也充满了感情。“他动了画这幅画的念头后,三天两头就往老街上跑,也没有照相机,就自己骑个自行车过去看,把什么店在什么位置都记好,回来再一点点画。”
几处历史建筑纷纷入画
值得一提的是,《顾村老街荻泾河风情图》不仅记录了当时顾村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还描绘了荻泾河两岸几处历史建筑的样貌。
位于老街44号的是顾村轧花厂,创建于1951年。1952年棉花归供销社统一组织加工,在罗店、月浦、杨行、刘行、顾村等地设5个棉花加工(轧花)厂,1958年并为月浦、顾村2个轧花厂。上世纪80年代起,宝山棉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两厂加工任务不足,多次转产,但仍留部分设施。因轧花厂对于研究宝山及顾村近现代工商业建筑有一定的价值,厂内保留的一栋两层办公楼于2017年被确立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
再往东步行2分钟,到达俭丰织染厂旧址。该厂创建于1938年,原位于市区诸安浜,1943年迁至顾村镇。上世纪60年代改称上海色织十二厂,上世纪80年代至1999年歇业期间为上海新建色织厂,2002年整体合并给上海达新染织总厂。因该厂旧址整体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对研究宝山及顾村近现代工业建筑有一定的价值,也于2017年被确立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
荻泾河南岸,还有一栋引人注目的2层砖木结构西式洋房。该住宅建于1928年,坐北朝南,外层墙壁刷以粉色石灰涂料,门、窗框、外部线条窗饰、楼梯、六角形藻井等均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对于研究本地近现代西式民居建筑也有一定的价值。
老建筑将焕发新活力
随着老街改造的进程,画中所展现的图景如今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不过,记者从顾村“老集镇”城中村改造项目公司了解到,出现在刘老画中的几处文保建筑,目前已形成初步设计方案,报文保部门待审批。未来,老建筑将焕发新活力,成为串联起整个街区公共空间的新亮点。
根据设计方案,荻泾河沿岸将打造一个平行于滨水绿地的带状视觉长廊,将原本散落在基地内的保护建筑串联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未来,基地内保护建筑与基地南侧、西侧老街遗存、保留建筑构成一个完整街区型整体,将区域内最具价值的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缓缓铺陈开,凸显片区的历史记忆与历史风情。
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文保建筑的改造方案,项目团队慎之又慎,初稿就改了七八遍,希望能把握好历史轨迹,继承老建筑的本来面貌并赋予其新的活力。针对顾村轧花厂的一栋2层建筑,团队从意大利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对保护建筑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中获得启发,提出要恢复其红砖原貌,在保留建筑形态完整的基础上,往墙体里面融入现代材料及元素。由于老建筑外墙砖存在局部破损,团队设想巧妙利用这些破损之处,将其替换为夜间可发光的透明砖。经重新排列后,这些可发光透明砖将与砖砌体相互交织,在晚间产生朦胧微妙的光影变化,增加夜间的氛围感。(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