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杨的居民是非常幸福的,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口述人:
陈小霞,原普陀区文化馆馆长。
口述实录:
“曹杨的居民是非常幸福的,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我叫陈小霞,89年从南京回到上海后就一直在普陀区文化馆工作,直至今天。最开始是舞蹈干部,后来成为了馆长、支部书记。我现在的身份是普陀区文化馆艺术总监。
回上海后我不仅工作在曹杨(普陀区文化馆坐落在曹杨新村),也是住在曹杨的。曹杨是第一个工人新村,是有文化积淀的。群文工作也是走在全区前列的。
1952年,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与曹杨新村同时兴建,1953年2月14日建成开放,初名曹杨新村文化馆,为曹杨新村群众服务,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文艺培训和辅导活动。1957年后,面向普陀区全区的工厂、学校。1958年,改为普陀区文化馆,担负全区街道文化站的业务辅导工作,并开办业余艺校,培训群众文艺骨干。但是居民们还是习惯称呼为曹杨文化馆。
当年的曹杨文化馆占地约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50平方米。正门坐东朝西,走进正门,南北两边各有一条较宽通道,向南通向简易小剧场,向北通向露天篮球场。进入光亮的水磨石地面大厅,朝东正对面是办公区和卫生间等。
向北有条长走廊,北边顶端出口通向露天篮球场。走廊的东边,是一片露天庭院式花园,有草坪、小径、假山和葡萄架等,挺漂亮的。紧挨着走廊的西边,是一排各类活动的房间,首先是一间较大会议室,有时我看到那里在举行接待外国来宾的外事活动。
五十年代,曹杨新村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住宅区,前来参观了解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生活的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骆绎不绝。直至今天,为了满足各国来宾、游客全面深入了解和体验上海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普陀区充分利用曹杨新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外宣资源,推出"做一天曹杨人"涉外旅游项目。
曹杨文化馆的北头是一个露天篮球场,平时常有人在那里练习打球,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篮球场上热火朝天。遇有组织篮球比赛,可容纳800人的两边看台上,观众的呐喊声和助威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丝毫不比参赛者省劲。
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了,原来的文化馆已经不能满足居民们的需求了。于是1994年普陀区政府批准立项,以置换土地2700平方米的方式,在原址重建新馆,1996年12月竣工。新馆有8层楼面和地下车库,总面积为18000平方米,设有影视厅、舞厅、网吧、溜冰场、游戏机房、书报阅览室、教室、排练房、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1-5楼设有百货、书店、餐饮等大型商场。
现在普陀区文化馆有针对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各种课程。比如针对年轻白领的瑜伽课、拳操课,针对小朋友的绘画班、舞蹈课,针对长者的合唱班、太极拳、戏剧班等等,并且全都是免费对居民开放的。可以说曹杨的居民是非常幸福的,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普陀区文化馆旧貌
普陀区文化馆新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