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万多个小时背后的故事……
根据“公益上海”平台数据显示,长宁区社区公益基地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72万小时,名列全市第一。其中,程家桥街道超83万小时,8个居民区全部进入“全市百强社区志愿公益服务时长排行榜”前12强!
来源:上海民政
12月5日正值“国际志愿者日”,记者走进程家桥街道,了解这份傲人的成绩是如何做到的↓
460名公益志愿者,星火燎原
程桥二村66岁的云维斌阿姨,自退休后就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服务工作,2020年12月注册“公益上海”志愿者以来,服务时间已超3000小时。
“2008年开始回归社区之后,就和一帮老伙计负责巡逻小区、打扫卫生什么的。一方面是闲不下来;一方面自己也能有所作为,帮助到别人的时候老开心的。”云阿姨说道。
2016年开始,程家桥街道社区学校成立了一支同仁医院导医志愿者队伍,云阿姨也成为了其中一员。“主要是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自助机上进行操作。一开始,这种‘先进’的智能机器,我们老年人也搞不明白的,就一点点学,多试着操作,如果我们没搞明白,又怎么教别人呢。”云阿姨告诉记者,她固定每周二下午在同仁医院“执勤”,光这项志愿服务工作就已经累计近500小时了。“经常有患者或家属跟我们说‘谢谢’‘多亏你们了’,我就觉得自己的志愿服务值了。”
记者了解到,云阿姨退休前从事玩具质检工作,志愿服务中的垃圾分类、防控防疫、为老服务等工作内容,此前她没有一丝经验。“也是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积累,‘老有所学’才能不被社会丢下,帮助他人我乐在其中,也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云阿姨直言,“这么长时间,也有过想‘偷懒’的时候,但往往是志愿服务的对象让我坚持了下来。”云阿姨是小区“老伙伴 ”计划的志愿者之一,对小区里5位超过80岁的老人进行结对关怀。“一开始打电话慰问、上门走访,偶尔有事情耽误了,会推迟上门的时间。结果老人就会说‘你怎么没来啊’‘我在家等你呐’……老人的家属也会私下告知,老人念叨我,所以我不敢懈怠,一点一滴、不知不觉地就越做越多了。”
据悉,目前,程家桥街道注册“公益上海”的志愿者共460名。正是他们点点滴滴的服务,汇聚成83万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之海。
搭好公益资源平台,共建家园
社区公益基地服务,除了志愿者的付出,还离不开丰富的公益项目平台。作为让公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的社区代表,虹桥机场新村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虹桥机场新村是长宁区西部最大的售后公房小区,毗邻虹桥国际机场,小区内有菜场、小学、幼儿园、广场、商铺等资源。围绕“民航元素”和“社区参与”,虹桥机场新村的公益基地建设打造了社区参与式博物馆、美天迎宾菜市场、荷花池、商店街、智慧小屋等一批阵地。
“社区营造从小区的共性问题、百姓生活的迫切需求入手,通过树立共同愿景,吸引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的公益基地各项活动中来。”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欣礼告诉记者。
“居民的小区,让居民自己改造!”正是抱着这种心态,虹桥机场新村的居民不再是简单的围观群众,他们发挥专长、热心参与,纷纷成为社区公益阵地的践行者。
开放的社区氛围,引入了社区规划师、专业社会组织、社区基金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将居民区打造成满足社区全年龄、全领域群众需求的公益基地,美好生活走上新台阶。
“现在,我们居民区整体就是一个开放式博物馆,居民参与的过程也成为了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曹欣礼介绍道,有形的社区参与式博物馆、无形的“无墙博物馆”“家中博物馆”让社区成为了公共议事厅,把居民凝聚在了一起,大家的认同感、归属感都更强了。
资源的汇聚最终惠及的其实也是社区里的居民,“如何更增强软文化?”“能不能更数字化、智能化?”居民们持续为社区改造出谋划策,将获得感、幸福感变为肉眼可见的现实。
“想要一只蝴蝶,不要只是去捉它。而应该种花、种草,等到春暖花开, 蝴蝶自然会飞回来。”程家桥街道社区自治办负责人表示,社区公益基地的服务,社区大环境的打造和居民志愿者的个人付出,缺一不可。在公益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志愿者的招募、自治团队的培育、服务项目的产生、共同志愿服务的过程、项目效果的评议,都是在居民区党建引领下全过程民主参与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街道将继续注重党建团建的共建联建,让更多社区单位的志愿者了解社区、走入社区、认同社区,让随手公益的新风尚照亮彼此。(来源:上海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