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变美了!居民自治让“大龄”老房焕然一新
如今,老小区有许多住宅步入“老龄化”。外墙破损、堆物脏乱、电线裸露……杨浦区的万顺公寓里,曾经就有这样的现象。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居民自治意识的提高,这里“画风”转换,楼道等公共空间“华丽蜕变”。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睦邻楼组营造,成为蜕变“契机”
杨浦区的万顺公寓位于黄兴路995弄,共3栋楼。房子建于上世纪末,面积也不大,一进大门几乎能一眼望到头。此前,楼道墙皮有脱落,还面临脏乱差问题。例如3号楼曾经墙面灰暗,电线在天花板下缠绕交错,很不美观。还有居民把家里的自行车等杂物挪到楼道里,日子久了,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楼道环境越来越糟。
最初提出楼道改造的,是3号楼居民姬志东。姬志东在2009年退休后,参与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也做过世博会志愿者,还先后担任过3号楼楼组长、业委会主任、黄兴居民区第五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19年,听说控江路街道启动睦邻楼组营造项目,以社区公益基金会1:5资金资助为杠杆,动员居民自主筹款,改善居住环境,姬志东马上联想到了自家小区,并开始与黄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诚一起着手筹备。
居民自筹资金,家园焕然一新
楼道墙壁旧了,要重新粉刷;线路错乱,要重新排布;公共空间缺失,需要添些温馨感……这些设想很美好,然而工程既然要居民自筹,那么每户人家出多少钱才合适呢?
“从2007年业委会成立至今,小区的维修基金已用了大半,考虑到后续二次筹集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不敢随意动用这笔钱。这样的话居民自筹,成了唯一出路。可要是让居民出得太多,大家总归难接受;出得太少,费用又不够。”姬志东说。最终,通过与居民和工程单位的协商,确定了每家100元的出资数目。如此,3号楼13户人家能筹集1300元。很快,楼道改造得到了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的资助,工程人员进入3号楼,开始改造楼道环境。
一个月后,墙壁“白”了,电线“隐”了,居民们还自发二次筹资,每户再出100元,添置了藤椅、圆桌、相框等物件放在楼道里,让整个环境有了家的味道。“这张是我们楼道刚改造完,居民代表们一起拍的大合影。”姬志东指着一楼墙上挂的照片说,自从楼道“大变样”,大家的关系也变得更有爱了。“现在如果谁家生病了,邻居们有车的开车送一送,帮忙捎个菜,都不是问题。”
同小区“姊妹楼”,跟上改造步伐
3号楼改造完毕后的模样,让隔壁2号楼的居民们也心动了。2号楼楼组长、小区业委会副主任汪惠琴主动取经,很快决定每户出资200元,申报睦邻楼组营造项目,申请街道资助。不久后,2号楼也完成华丽转身。
走进2号楼,右手边是小桌椅,墙上贴着粉红的花朵贴纸,还挂着几副照片,记录着居民们生活点滴;而左手边则是一张张孩子们的画作,有七彩的龙,可爱的花,圆滚滚的小乌龟……姬志东说,“五楼有户人家是学美工的,主动在楼道里贴了不少自己的作品,三楼有户人家也很积极,茶几桌椅就是他们淘来的。居民们如果提着重物进楼累了,可以把东西放在桌椅上歇一歇,其他人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在这儿坐坐,喝喝茶。”
这两栋诞生于上世纪末的老楼,从“老破小”变成“小而美”,帮助居民们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还将楼里上下拧成一股绳……万顺公寓的睦邻楼组营造项目,成为推动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一个载体,让大家在党建引领下挖掘更多的资源,推动社区自治与共治。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