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苏州河华政段步道开放的背后故事……

2021年12月02日15:03 |
小字号

苏州河华政段步道试运行两个多月来,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晋升为新的“网红打卡地”。一边是苏州河滨水景观,一边是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开放后的管理面临多种考验。作为属地管理方,华阳路街道多措并举,为市民游览这条美丽的步道“保驾护航”。

为最美公共开放空间腾挪空间

苏州河华政段步道在2019年已经实现滨河道贯通,最开始,步道仅为一条1.8米左右宽的带状步道,两人结伴而行,步道便稍显拥挤。

今年5月,华阳路街道违法建筑治理工作小组开始和华东政法大学对接,为了给滨河步道腾挪空间,街道要配合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一起,在保障师生正常教学和生活的前提下,拆除一些沿河建筑。

“通过在数据库查询,我们查到了8处需要拆除的公益类违章建筑,并和校方负责人对点位进行了现场确认。”华阳路街道拆违办主任刘阳说道,“这些建筑包括学生公共浴室、配电室、木工房、仓库等。”

“对于公益类违章建筑,一般我们可以做暂缓拆除处理,这次为了让出空间给市民共享,学校方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刘阳说道。

8月份,建筑全部拆除完毕,这为后续工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原本分隔校园与河滨步道的围栏也全部被拆除,优化提升后的滨河公共空间最窄处约4.5米、最宽处约98米(桃李园),面积达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一带十景”等景点的打造更是让这条步道变身为市民们的“后花园”。

为市民尽兴游览保驾护航

苏州河华政段步道不长,只有930米,但是一侧是苏州河,一侧是百年校园,要让市民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管理方要做的工作可不少。

为此,在9月底,试运行之前,校方、属地方以及长宁区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苏州河滨河步道华政段联合指挥部。什么时候人流最多?需要配备多少人力?如遇突发事件,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这些成为大家最关心以及讨论最多的话题。

“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最担心的还是大客流。我们所有人最大的期盼就是让市民们在尽情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保障现场秩序和安全,让他们开开心心地来,高高兴兴地走。”华阳路街道城运中心主任戴一卿表示。

为此,在步道试运行之初,华阳路街道和区建管委一起以7人一班、每日两班的形式,安排了安保人员负责门岗的秩序维护和步道巡逻工作,从9月23日至今,共出动安保698人次,有效保障了步道安全有序。

试运行后一周就是国庆假期,网红步道面临大客流压力。基于此,苏州河滨河步道华政段联合指挥部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的时候,就提出在节假日进入步道游览需要预约的方案。华阳路街道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并很快开发出了预约小程序,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据介绍,国庆七天,通过预约进入步道的市民有35545人,最高日接待量5960人,整体接待工作平稳有序,步道应对大客流经受住了考验。

除了小程序,华阳路街道和区城运中心一起运用在苏州河华政段步道的科技力量并不少。记者在区城运中心以及华阳路街道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大屏幕上看到,这里为苏州河华政段步道特地打造了一个模块。通过AI智能视觉算法,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该路段的客流量;通过人群热力图,能够直观呈现步道人流情况,一旦超过预警值,就会启动分流疏导。

现在,步道已经进入常态化管理,华阳路街道期望通过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监管,为市民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空间环境,提高市民的体验度、感受度和满意度。

周边居民成为“护河志愿者”

苏州河华政段步道紧邻华阳路街道华五、华院、华二等居民区,一方面,家门口的美景极大地提升了居民们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居民们也期望能够参与到步道的保护治理当中。

实际上,早在2019年8月,华政步道首次开放时,华阳路街道就组织了居民志愿者,在步道通行的早、晚高峰进行环境和秩序维护。所以这一次,居民区党组织组建志愿者队伍时格外顺利。

“今年国庆节苏州河健身步道正式对外开放,苏河步道贯通我们华院小区。作为在苏州河畔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见证了苏州河从原先的‘脏乱臭’,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每天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参观、锻炼,我很骄傲,也想为苏河做点什么。”华阳路街道居民任培雅主动加入到步道志愿者的队伍中,为守护苏河贡献一份力量。有不少居民和任培雅有相同想法。华五、华院、华二周边居民区积极响应,发动居民志愿者协助保安查验健康码与行程码,帮助市民扫描二维码、填写信息,为大家提供引导和咨询服务。

每一天,志愿者们穿上平安志愿者的马甲,负责劝阻在步道上骑车、遛狗、坐防汛墙拍照和无人机航拍的行为,为守护好这片公共空间,日复一日地在奉献着。

“我很荣幸能成为一名步道志愿者,守护好我们的‘邻居’——苏河步道,在繁华的都市中向大众展现出曲径通幽处的自然景观。”任培雅说道。(来源:上海长宁)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