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去多伦路,看看“百年上海滩”听听城市的声音

2021年11月04日15:46 | 来源:新民网
小字号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3F玻璃展厅正在进行城市空间艺术季“多伦路·共生志”展览,展览多以图片和影像形式呈现,其实,更多的展示与记录早已超越了展厅有限的空间,散布在周围步行可达的十五分钟生活圈里。

图说:展览现场 官方图

恒丰里小区、李白烈士故居、“东照晓亭”、“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惠临客堂”等,这些城市更新的项目以“共生”的方式在这次展览中进行集中展示,这些与历史与故人相呼应的空间镶嵌在城市的肌肤里,再从角角落落中渗透出来,众生万象,新旧并行;吐故纳新,也从过往中生出未来。它们与人、与自然、与城市共生,焕发出璀璨的生命力。

“凝固的音符”样式各异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策展人苏杭指着墙上的地图告诉记者,多伦路周围空间的魅力恰恰在于餐饮商业、居民生活、名人故居、学校教育、公园景观等等间杂存在,彼此相依。

图说:居民在项目地图中“找寻”自己的记忆地点 官方图(下同)

山阴路85弄的恒丰里小区混合着石库门里弄、花园洋房等建筑形式,掩映在这些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群里的是原中共上海区委、中共江苏省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军事指挥部联络点等革命旧址所在地,革命先烈陈延年就是在恒丰里69弄90号被国民党军警逮捕的。修缮恒丰里时,沿街立面把铝合金窗更换为了木窗,统一了立面门窗颜色及式样,晒台外墙做清水墙样式,整体改造之后更加协调。

图说:恒丰里

木刻讲习所旧址位于长春路319号,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先生邀请了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来此授课,鲁迅亲自担任翻译,拿出了珍藏的木刻原拓作为教材,举办了暑期木刻讲习班,虽然参加讲习会共有学员13人,且仅有6天的时间,却培养了第一批中国新兴木刻家,种下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种。修缮后的木刻讲习所入口处的马赛克瓷砖仍被精心地保留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旧址二楼,四川北路街道余庆坊居委会搬入其中社区会客厅办公,社区居民在家门口的红色文化场馆就能解决自身需求。

图说:木刻讲习所

“东照晓亭”对一块位于居民不规则活动场地进行了梳理与设计,周边的居民自发带来了绿植、木架、健身设施、休憩用的椅子,增强了社区展示功能和归属感。

“碎片的音符”记录日常

毗邻着“城市更新记录”展板的,是“声音碎片”展区,记录的是多伦路15分钟生活圈之声。参观者戴上耳机,各种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市声如潮水般涌来,嘈杂的是幼儿园下课的那一段,哗哗的水声分明是一场滂沱大雨的降临,有鸟鸣的是鲁迅公园里儿童转椅上的一瞬……创作“声音碎片”的艺术家孙奇芳来上海多年,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在多伦路附近转悠,聆听细腻与喧哗同在的市声。但是,这次的创作他仍留下了遗憾。一是多伦路上的一个拉小提琴的老者,每每站在公啡咖啡馆前演奏,如痴如醉,良久不去,此番孙奇芳因为创作原因想再寻他,却听闻老人开着房车出远门旅行,短期之内行踪不定。另一个遗憾也在多伦路上,一间小小的门面里,端坐着一位钟表匠老师傅每日低头忙碌,孙奇芳想录他工作时器具细微的碰撞声,几次三番,总是在准备好器材去录音时,撞见他门洞大开的店面,人却不知所终,久候不见。第三个遗憾,遗落在不远处的鲁迅公园,四五十位听力障碍人士在草坪上的聚会,彼此用手势与眼神进行着热烈却无声的交流。可惜待到孙奇芳拿上录音器材赶过去,人们已然散去,空留风过树叶的沙沙声。

图说:展览现场 官方图

孙奇芳说,“我认为,在城市声音音乐化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的功能更接近于一个观察者,一个记录者,一个将城市声音‘翻译’成音乐的转达者。因为在此处的真正的‘作曲家’,是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中生活、学习、工作着的所有人。”(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记者手记丨永不落幕的艺术季

人们常说,“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修建于1911年的多伦路,虽然全长只有短短550米,却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等人,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多伦路也被称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这次城市空间艺术季“多伦路·共生志”的城市更新项目,其实早已开始在多伦路周边进行,无论是历史建筑的修缮,还是小区空间的自发性改造,普通人都积极参与到公共空间的美化中来,展览现场来的周边居民尤其多,他们在展示的照片、影像、声音中找到了自己的出场自己的位置。

不同时代的城市发展的痕迹如同年轮层层沉淀,新旧空间、业态、人口交织生长。熙熙攘攘的居民日常生活,历史文化名人足迹,来来往往的游客,多重视角与多元身份、多维时间与多样空间在城市空间得以融合共生,这是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季。(徐翌晟)

(责编:沐一帆、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