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 上海358个学科上榜稳居全国前三甲

2021年11月01日12:07 | 来源:新民网
小字号

近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共有486所高校的4992个学科点上榜,其中上海有358个,位列全国第三;上海拥有31个前2%或前2名学科数,占全国顶尖学科总数的13%,学科实力仅次于北京。

从上榜学科数量来看,全国有8所上榜学科数超50个的高校。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

图说:上海高校各层次学科数量统计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上海学科实力有目共睹,上榜学科均处于前50%,其中除顶尖学科外,前5%的有66个,和前10%的有117个,均排名全国第二。

“双一流”高校表现亮眼。上海交通大学共上榜54个学科,位居全国第7;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双双上榜42个学科紧跟其后,数量位列全国前20强;此外,华东师范大学(37个)、上海大学(33个)、华东理工大学(22个)均上榜超过20个学科,成绩亮眼。

如果以全国前2名或者前2%作为“中国顶尖学科”的标准,根据统计,共有88所大学的238个学科点入选顶尖学科。其中,北京大学有27个,位列各校之首;清华大学以25个位列全国第二;中国人民大学以10个位列全国第三;复旦大学拥有哲学、政治学、中国史等7个顶尖学科,位列全国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有临床医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等6个顶尖学科,排名全国第7;同济大学则有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5个学科上榜,顶尖学科数量位列全国前10。此外,几所特色类高校的学科稳居头魁,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均排名全国第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均有两个顶尖学科数,华东理工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各上榜一个。

图说:各地区各层次学科数量统计(前十)

此次排名,上海有不少“双非”高校也斩获了不俗的成绩。上海师范大学共上榜19个学科,作为市内唯一“双非”入围全国上榜总数百强,实力不逊色“双一流”。上海理工大学(15个)、上海海事大学(8个)等高校均榜上有名。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上榜顶尖学科,是上海“双非”高校中的一大亮点;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排名前5%,上海师范大学的世界史、教育学等4个学科均排名前10%。

今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计划到2021-2025年将推动更多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到2025年,若干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25个左右的学科领域(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国内一流前列,更多地方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更多学科进入国内学科前10%。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还发布了多个行业十四五规划文件,包括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内容中在学科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并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品牌大学和国际一流学科;支持高校提高航运相关学科专业水平等。

2021年8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以推动更多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国内一流前列为目标,重点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校和学科。并强调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助力高峰学科攀峰能力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高原学科建设深度与广度。其中在“上海高等教育将为国家和上海发展提供一流创新人才支撑”方面也提到: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在基础学科、冷门“绝学”学科、关键急需领域学科、城市公共安全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培育紧缺人才。

【延伸阅读】

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包括96个一级学科,各个学科排名的对象是在该一级学科设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所有高校,发布的是在该学科排名前50%的高校。

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学术人才五个指标类别,下设17个指标维度,共计50余项反映学科竞争力的客观量化指标,涉及百余项观测变量。排名数据全部来自第三方数据源,如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和国内文献数据库等。

为响应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评价的要求,软科对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特别是着重解决了人才评价的“唯帽子”问题。在2021年排名中,“学术人才”类别下资深学术权威、中年领军专家、青年拔尖英才、文科学术骨干等各个维度的人才统计不再局限于人才称号获得者,而是把重大项目的承担者、重大成果的完成人等专家学者同样纳入人才统计,以实际贡献作为人才标准。

(责编:沐一帆、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