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办事更“好办”
提升便利度,让企业办事更“好办”
上海各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办事环节、材料、时间、费用
■长宁区开展全市首批夜间施工审批事项全程“陪办”,动动鼠标告别“半年跑24次”;临港新片区近期推行了“窗口事务官”制度,让审批事项“即来即办”;松江充分利用“G60科创云”平台,针对企业新需求,及时提供政策宣讲、金融辅导等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传递信息
■本报首席记者 茅冠隽
“如果没有这次改革,我们半年里要完成24次申请,实在太麻烦了!”不久前,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黄华峰和同事们迎来了一次特殊临检,由长宁区府办、区生态环境局和天山路街道综合执法队组成的临检团,来到七建公司承建的一处项目工地,开展全市首批夜间施工审批事项的全程“陪办”服务。
服务的背后,是长宁区在全市率先推出的“好办”举措:在上海“一网通办”平台专设长宁区“好办”专题,实现申请条件预判、申请表格预填、申请材料预审。功能上线后,原来“半年跑24次”的事,动动鼠标就能完成。
这是上海“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上海各区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把学习党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为落脚点,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办事环节、材料、时间、费用,着力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
服务“接地气”
办一张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要多久?虹口区给出答案:20分钟。
昨天上午,上海办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监蔡锋,去虹口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遇上了正在开展帮办服务的虹口区副区长周嵘。“在虹口办事感觉如何?”“对我们的服务是否满意?”周嵘陪着蔡锋体验了整个办事过程,从取号、咨询,到全程网上申报和拿证,只用了20分钟。
“接地气”,是上海惠企服务的最大特点。无数“店小二”们跨前一步、多想一点,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优化整套政务服务流程,不断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10月14日下午,张先生来到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市场准入综合窗口,申请变更上海烨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14时08分,他在窗口提交材料,14时50分,他就领到了营业执照——原来需要2个工作日才能办完的事,现在只需42分钟。“立等可取,即来即办,不用操隔夜的心,太方便了!”之所以能在窗口当场办结,是因为临港新片区近期推行了“窗口事务官”制度:由各业务部门进驻窗口的审批人员以及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人员组成“窗口事务官”团队,在各业务部门充分授权的基础上,由“窗口事务官”实施前台受理,在窗口前台直接完成业务办理,让审批事项“即来即办”。
办证慢、办证难,以往让不少企业感到不便,“一业一证”改革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年4月28日,静安、徐汇、长宁、虹口等12个区颁出74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这是在全市推广浦东新区“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经验后,各区颁发的首批行业综合许可证,涉及便利店、超市、饭店、药店等13个行业。今后,市场主体凭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即可在全市各区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在上海市域西端,“接地气”的惠企服务向外辐射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拓宽了服务广度。今夏,沪苏浙三地市场监管局以及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发布相关文件,推动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走向深入。前不久,80后嘉善小伙李雪强带着身份证、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住所使用证明等材料,直奔嘉善县行政服务中心的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只花了10分钟就完成了位于上海青浦的公司注册手续。“‘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模式,让我不用开车到上海,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注册!”
沟通“心贴心”
惠企服务,不只是一份文件、一张告示,更是一种有温度的姿态、一种“心贴心”的交流。“店小二”与“顾客”打交道,需用真心实意精准对接企业诉求,拿出有力举措精细化解决企业难题,赋予现有政策和制度以“灵性”。
“我们以前到企业服务,总要想尽办法跟对方‘尬聊’;现在有了详细的服务清单,变成了‘热聊’!”左雪君是长宁区虹桥街道一名驻点楼宇的党群工作者,今年5月底,她与另外5名同行成为长宁区首批“楼管家”,带着这一新身份继续服务她所驻点的东银中心。
去年,虹桥街道对楼宇企业“开门七件事”做了进一步调研,制定了“楼门口”服务清单,推出7大类共计900余个项目。这份清单,让左雪君面对企业时,从“有啥要帮忙”的“尬聊”,变为“我能做这些”的“热聊”。“楼宇党群站点能将服务包、政策包像快递一样传递到企业身边。”
中海剧场是位于普陀区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未见形态时,便已吸引国内知名喜剧团队——开心麻花入驻。今年夏天,中海剧场项目经办人在普陀区行政服务中心完成了该项目规划和施工许可证的同步办理,从走进办事大厅到拿到“双证”,全程花了不超过半小时。普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审查专窗”看似与别的窗口别无二致,背后却集成了与工程建设审批相关的一切政府部门。“通过打通部门壁垒,实现与企业‘心贴心’,让企业只跑一次、只进一扇门就能拿到证,而且几乎是‘零等待’。”
对企业来说,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隔阂感往往来自“麻烦”;而有些“麻烦”,却是出于安全考虑的必须。要兼顾安全与效率,打破政企“隔阂”,实现“心贴心”互动,一方面要靠技术迭代进步,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店小二”们解决问题的智慧。
在嘉定区,原本长达几十页纸的公共信用证明评估报告,如今在手机上就可随时调用,嘉定区的16万企业法人只需亮出公共信用电子证照,就可根据评估等级更加高效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务。“小小一张电子证照,背后是庞大的数据评估体系。这是我们在市大数据中心统一技术框架下开发的,让企业法人再也不用经过冗长的申请审批流程。”嘉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底,嘉定全区已完成年内第一次企业法人全覆盖信用评估及公共信用电子证照更新,赋予企业法人公共信用等级。目前,该等级评定已在评优评先、政府性资金安排、日常监管等领域中得到应用。
数据“上云端”
除了“接地气”“心贴心”,上海的惠企服务还“上云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各种各样的数字政府应用场景让惠企服务更智慧化,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上海之根”松江的上空,有一朵云——“G60科创云”。此前,由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发起、会同九城市政府共同发布相关文件,除继续支持各城市间异地设立产业创新协同中心的宏观合作模式外,还鼓励九城市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产业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联合体发挥带动作用。
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如何实现?松江充分利用“G60科创云”平台,积极拓宽对接渠道,打破信息壁垒,针对企业改扩建、上市等新需求,及时深入提供政策宣讲、金融辅导等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传递信息。截至目前,“G60科创云”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13万,完成供需对接2.3万次。利用该平台,松江区邀请商飞采供部主要负责人等为G60九城市企业开展专题培训会,累计已有超10万家企业参与培训。
杨浦区五角场区域上空,也有一朵云——“五角场企业服务云”。在上海,五角场不是科创企业最多的地方,但若论“创新浓度”,甚至能与美国硅谷相比。那里集聚了25幢商办楼宇,8个科技园区中有国家、市级以上科技园区6家,还有40余个社会化园区、孵化器等。
如何为这些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今年3月,“五角场企业服务云”小程序正式启动,通过定期发布政策、活动、统计分析等内容,将楼委会、属地部门、企业用户三方整合在一起,打造“问题收集—统一派单—问题处置—监督评价”的闭环。
“上云端”的惠企服务,在其他区也已纷纷实现。比如,在金山,“一网通办”金山频道已启用金山区重点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服务系统,这标志着“拿地即开工”服务方式从原先线下单一渠道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向优化。在黄浦,企业办事有困惑,可以在“云”上找客服。“云客服”通过“线上智能客服+线下人工座席”的互补,可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综合咨询。不久前,企业经办人张女士致电“云客服”热线,咨询增加注册资本要如何办理。“云客服”向她说明了办理流程,还提醒张女士,在办理增资时需准备投资方变更名称的相关材料,以免办理不成功。“回答专业又细致,以后办事遇到困惑,我还会向‘云客服’咨询!”(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