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更新中!这群普陀“主播”不一般
“三、二、一,rolling!”随着摄像师的开机指令,镜头前的叶红正了正衣襟,声情并茂地开始讲解:“我是普老党史宣讲团宣讲员叶红,今天我给大家讲述苏州河的红色故事《血染共舞台,与您一起缅怀沪西共舞台十三烈士》。”一如她自己所说,“宣讲时精神气要好。”
叶红正在录制党史微视频
去年8月,在区委老干部局的协助下,这批由离退休干部组成的普老党史宣讲团开始尝试以微视频的形式制作线上宣讲课程,陆续推出《苏州河的红色故事》第一、二季以及《红色石库门》系列。
选题、撰稿、修改、录制......从线下宣讲转为线上宣讲,宣讲团的老同志们对每一个流程都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微视频不可能和外面讲课一样,一讲就是一小时。”普老党史宣讲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袁芳荣介绍,要制作党史微视频,首先要做的便是提炼文稿,“我们要将微视频控制在5到7分钟,对应到文字最多就在一千字左右。”
如何尽可能地利用好一千字的篇幅,袁芳荣表示,这对故事的选取、叙述的角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举例《工人第一村》一讲中的内容,“最初的原稿里涵盖了曹杨新村的前世今生。但我们讨论后,认为其实大多数人对它在改革开放后的故事是比较熟悉的,不知道的是‘为什么要建立曹杨新村?’‘当初它是如何选址的?’‘设计师是谁?’‘设计上有什么特色?’等诸如此类的故事。因此,我们有所侧重地进行了挑选,去除大家都知道的、保留大家可能会感到好奇的,尤其是要抓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如何通过介绍曹杨新村的建立发展史来体现‘党的初心’、如何为人民谋福利的问题。”
历史中的曹杨新村
除了要适应微视频宣讲主题突出、语言精练的特点外,面对镜头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老同志们需要克服的另一挑战。普老党史宣讲团团长叶红告诉记者,由于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每次文稿修改确定后,她都会在家反复朗读,“不太确定的地方,我就查字典,再把发音标注在稿子上。”
以互联网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党史宣讲,一方面是应时而变,一方面则是应需而生。叶红表示,“疫情期间,许多集体活动都没办法正常开展,因此我们想到了利用互联网。而且党史微视频里会穿插许多史料画面,比起面对面授课更加生动,我们觉得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
“而对于我们内部来说,宣讲团里有不少高龄成员已经80、90多岁了,每次来来回回跑动也不太现实,选择录制网络党史微视频也是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情况作出的决定。”袁芳荣说道。
然而,尽管党史微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同志们的腿脚,他们却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叶红和袁芳荣他们在撰稿过程中都曾多次走访区档案馆、沪西革命史陈列馆等地,了解、考证历史细节。“就以沪西共舞台的那一讲为例,”叶红回忆起撰稿时遇到的小插曲,“我在报纸上看到牺牲的13名烈士中,年龄最小的曹顺标只有17岁,但资料上则记录为19岁。我确不准哪一边是对的,便跑到陈列馆里去确定他牺牲时的年龄。”
谈及宣讲工作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普老党史宣讲团成员陆幸福感慨,老干部局和团长们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让他受益匪浅,“在选领完讲课的主题后,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还在之后的撰稿过程中多次开会讨论要如何调整文本内容,力求为大家带来最准确、最生动的宣讲课堂。”
今年8月,《苏州河的红色故事》两季共28集党史微视频已全部推送,而新推出的《红色石库门》系列目前正在“普陀老干部”微信公众号上持续更新。叶红表示,虽然党史微视频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的课程,但它以生动、便利、灵活等特点为党史宣讲带来了新的可能。“之后我们也会继续挖掘普陀区的红色故事和历史记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党史宣讲微视频。”
来源:上海普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