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上海大学皖南行

授人以“渔”——下溪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1年10月09日18:34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依山傍水,重峦叠嶂,这是从绩溪县城驾车一路向北,途中看到的景色。到下溪村的盘山路狭窄、漫长,司机在每个急转弯前都需要鸣笛警示交汇车辆,不过,在两个小时的车程里,很少看到对面方向的来车。行至Y019乡道的末段,映入眼帘的标志提醒人们:欢迎来到下溪村。

下溪村安静地驻守在绩溪县最北端的深山里,距离绩溪县城足有40多公里。清澈见底的湖水在山涧中流淌,河水潺潺。在这大山深处,河渠之间,栖居着自然界的小精灵——石斑鱼(又称溪石斑),这正是下溪村脱贫并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依山傍水的下溪村

八分山水,一分村庄

暴雨引发的洪涝刚刚过去,龙溪河的水位还未降到低点,青石垒起的护河坝百年如一日地保护着田地和道路免受河水冲刷。青石坝向东、向西延伸,与河流一起,以“几”字形半包围村庄。在“几”字形的中段,很明显能看到河坝分界的痕迹,村党支部书记汪应昌解释道,颜色较深的青石坝是百年前造的护河坝,东边颜色较浅的一段是后来浇筑的,河谷地势向西逐渐降低,护河坝便与入村的道路连为一体。

下溪村航拍图(由下溪村提供)

除了村里仅有的两三辆小轿车外,定期经过下溪村的还有一辆中巴公交车,下午一点多,末班车从县城出发,晃晃悠悠驶过两小时山路后,三点多到达下溪村,稍作停留再掉头返回,要是错过这班车就得在村子里过夜了,除非花上大几百,从县城摇一辆出租车来接送。中巴车驶回县城的路上,每隔20分钟会有一个招手即停的车站。带着包裹行李上车的乘客多半是去县城,而两手空空的基本上是去另一个村庄,乘客多为中老年人,操着外地人听不懂的方言,聊得热火朝天。

从巴士窗口往外望去,能看见潺潺的溪水,阳光挥洒在带着几分透明碧色的水面上。山间偶有鹰隼掠过。河边,几个垂钓客疏散地坐开,顶着烈日默默地支起鱼竿。

下溪村,地处绩溪、旌德、宁国三县交界处,古名龙溪。龙溪王氏始祖要追溯到东周时期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太子晋之子姬荣,时人多以“王家之后”称之,姬荣便以王为姓,开启了王家的历史。唐朝末年,48世王璧居杭州,后任祁门县令,遂迁居祁门苦竹港。王璧之后有9子48孙,散处江南大地,包括现在的宣城、绩溪等地。北宋末年,57世王宣五因避金兵之祸从祁门迁至绩溪龙溪。自此,下溪村的王氏祖先便在此地世代繁衍生息至今。

龙溪河发源于南部的寒庄岭,北流至三岔口,会南坑之水,又纳杨孚坑、长岭坑、外墓坑诸水。下溪村与龙溪河有着分不开的源源,其村域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两万多亩,水田439亩,旱地361亩,河道50亩,是一个“八分山水一分田,一分村庄和道路”的典型山村。由于它驻守在绩溪县最北端的深山之中,偏僻的山谷使得近几个世纪来,龙溪都未被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事件所波及。元朝,由于四周都是连绵山脉,峭壁凛然,地势险峻,下溪村及所属的板桥头乡一度被设为通向外地的塞口,这里生产条件落后,经济建设缓慢,基础设施薄弱。自建国到本世纪初期,下溪村作为边陲贫困村,以林业资源、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直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村党支部书记汪应昌的带领下,开始考虑如何运用龙溪河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摆脱长期以来的发展困境。

资源“三变” 溪石斑致富

溪石斑,又叫光唇鱼,生长在南方山区的沟涧溪流石缝里,或是深水潭的底部。鱼体表呈灰黑色,有明显的黑色花纹,嘴角两边各长一根须,以溪水中的石虫、小型水生动物和微生物为食,对水质要求很高。下溪村四周傍水,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天然具有养殖石斑鱼的区位优势。

作为喝着龙溪水长大的本地人,在汪应昌眼中,这些小精灵是下溪村全村经济腾飞的希望,“我们的水资源比其他地方丰富,尤其是水里有这么多溪石斑,这么好的资源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

下溪村的溪石斑鱼优势不仅仅来源于大自然的恩典,人为的保护也必不可少。“饲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水质”,谈及优质石斑鱼养殖技巧时,汪书记划出了重点,“我们的水是活水,村子附近没有任何污染企业,杜绝了一切污染源,水清澈得很。”有了水质的保证才能养育出品质过硬的石斑鱼,而这些溪水中的精灵也为村庄带来了财富。

龙溪河里的石斑鱼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东,”汪书记对下溪村发展模式作了总结,“三变”成为发展核心。2015年,下溪村村立足村情,由村委干部商议决定,以村持股的方式成立绩溪县板桥头乡龙溪天然石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村书记兼任董事长,以石斑鱼为特色产业,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促进集体经济收入提高。2017年,为了更好地贯彻乡村脱贫计划,下溪村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入股,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摸索出“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脱贫策略,村集体经济占股74%,将乡村脱贫到振兴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到了实处。

在汪书记的设想中,未来要从小规模养殖走向天然石斑鱼的养殖管理,实现产业化发展,达成与相关公司的推广与合作。“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最后四个字就是——生活富裕,这也是我们的目标,”汪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充满底气和干劲。

下溪村发展得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已过古稀之年的脱贫户王天飞神采奕奕地回答道,“生活上非常有盼头”。老人膝下无嗣,在一间面积不大但家具齐全的小屋里独居,谈及乡村发展,他的脸上笑容洋溢,一边伸手摸着身边的小狗,一边对过去的经历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村里的持续帮扶更是令他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2018年,下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十三五”计划结束之时,全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15000元。

脱贫户王天飞在他的小屋里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对于依山傍水的下溪村村民而言,他们对于自然有着天然的敬畏,而对于给予他们一切的大自然,他们心中也只有感激。随即形成的就是对大自然强烈的保护意识。

“我们早在2010年就开始针对性地禁渔了,将我们的石斑鱼给保护起来,管理起来,”汪书记回忆道。2021是长江禁渔计划落实的第一个年头,而在10年前,下溪村已经有了这样超前的环保意识,为了与大自然协调发展,对投入使用的机器和产量也都有严格的控制。这是形成石斑鱼特色产业的又一关键。

面对外界的赞扬,汪书记淡然处之,他脚著葛屦,在龙溪岸边来回巡步,一边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十几年前,下溪村村民曾自发组织护鱼队,制止偷鱼、电鱼的不法行为,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时至今日,下溪村发展迅速,而幸运的是,龙溪仍然在平缓又深沉地流淌着,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没有留下过多的人为痕迹。这里的河流庇护着人们,而淳朴的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大自然。

地灵人杰,未来可期

下溪村石斑鱼养殖池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下溪村石斑鱼养殖池塘虽不大,但池塘划分区域清晰,活水供应充分。饲养员正在抛撒饲料,颗粒状的饲料一进入池塘便激起千层浪,平静的湖面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石斑鱼竞相跃出水面,扑食饲料,灵动之姿可见一般。汪书记用抄网将池塘的石斑鱼捞出来,将石斑鱼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热心地给访客们讲解石斑鱼的养殖知识。

汪书记从养殖池中捞鱼

对于石斑鱼养殖与这条溪水的未来,这位领头人已经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我们正在计划引进循环水养殖系统。”一旦建设完成,可以缩短养鱼周期,届时,石斑鱼产出的效率和产量等都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汪书记还计划与有着30多万粉丝的抖音UP主“溪流野钓!老周”进行合作,他坦率地说:“我们借用他的名气,他看上了我们这里丰富的石斑鱼资源,双方互相成就。”

溪石斑水循环养殖蓝图

从2015年到现在的短短几年间,水绕山环的下溪村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的馈赠,从相对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脱贫模范村,朝着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越走越近。过去,在村集体的带领下,下溪村消灭了贫困。如今,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之上,下溪村还将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美好乡村生活。

当然,下溪村仍面临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在村中走访,看到的更多是上年纪的村民在田间溪头忙碌。对于壮年劳动力的缺口,汪书记也很无奈。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下一代的教育条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家安到了县城,留在村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外打拼的年轻一代只会在过年假期回到老家。大年三十,村里热热闹闹,灯火通明,可一到正月初六、初七,年轻人举家回到工作的地方,村子会一下子冷清下来。

空巢化是全国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下溪村也表现得尤为明显。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管是石斑鱼养殖的产业化发展,还是未来依托山水之景打造旅游景点,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并为建设美好乡村献一份力,把致富的蛋糕越大,这是今后下溪村发展的关键。

漫步在村中石板路上

踏着村中布满青苔的石板路,古朴而清雅的徽派建筑让人感觉舒适,通向未来和希望的道路仍在不断延伸。乡村振兴的脚步不会停下,下溪人也会步履不停,迈向美好生活。

(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瑞泽 杨旭帆 赵奕飞 指导老师:单凌)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