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创新策源,对标全球!解析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2021年10月08日09:04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国庆节前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上海市政府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解读了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这是上海“十四五”诸多规划中,唯一一份由国家部委和上海市共同发布的规划,也被视为一张承上启下、面向2035年的远景蓝图。

已形成基本框架的上海科创中心,在“十四五”期间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在完成国家科技战略布局的同时,又将为上海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动能?为什么要把科普文化建设并入科创中心规划中?且看大江东工作室深入解读。

主攻方向,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规划》首先要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上海科创中心对标谁?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什么?”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表示,对标全球、牢牢把握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是上海科创中心这份蓝图的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全球科创中心的标志,而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朱启高说,国家“十四五”规划历史性地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首位并专章部署,这在我国以前的规划制定没有过,而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的主攻方向就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创新体系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布局,即创新力量在上海这个国家营地集训,在上海形成创新策源能力。

《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科技创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主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细化为8个重点指标。比如,到 2025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 4.5%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

石谦指出,对比上海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就会发现,《规划》只保留了三项指标,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均发生了重大调整,因为“十四五”期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处于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阶段。

此外,《规划》中,“加快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前瞻布局一批战略性和基础性前沿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这些指标与举措均瞄准了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规划》的“强基”意味更浓了。

“数学不强,人工智能不可能强。物理不强,集成电路不可能强。我们的规划不像过去那样功利地、孤立地只抓后端,现在要抓基础、抓前端。当然,成效如何,需要长周期、大循环才能显现出价值。”石谦分析道。

据科技部副部长李萌透露,国家在上海已建立的45个国家实验室已被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进程,将进一步增强体系化能力。“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基础性科学研究中心将在上海加快布局,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系统提升等方面着力,全面增强上海的创新策源能力。

上海张江科学城服务主战场,科研人员付斌(右)和同事调试水下机器人远程通讯系统,驰援抗洪一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科技善治,赋能“四个城市”建设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大目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已基本建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科创中心和其他“四个中心”有怎样的联系?朱启高认为,《规划》作了明确回答——使科技创新工作更好赋能其余“四个中心”建设,更好支撑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和人民城市的建设。

一个科创中心建设,上海要答好两份考卷。站在答好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考题”的视角看,科创中心建设于上海,是排头兵使命所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支撑;站在答好上海自身发展“命题”视角看,科创中心建设于上海,是动力支撑、赋能发展,把策源驱动所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撑人民城市建设的强大能力。

为此,《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四个城市”,即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仅关乎上海科研院所高校、科创企业、科技工作者。上海建科院主任江燕分析,“四个城市”的加快建设,能够让城市发展惠及到每一位生活在上海的人民,让人民拥有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这是《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整个《规划》中,我们要贯彻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资源、能源问题,延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寿命,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优化生产生活效率。”江燕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认为,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在城市发展生命周期中,进入了“长大脑”阶段——借助智能技术,让城市拥有聪明的大脑和健康的肌理,让城市里的人们更加便利舒适。

《规划》对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中,科技可能的应用场景都做了详细而充分的描述。江燕表示,首先是通过科技支撑,实现绿色、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其次是城市建设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包括数字化设计、人机协同的建设技术、数字孪生等,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最后则是城市的智慧运行。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G60科创云廊,既是科技产城融合的新高地,也是一道网红地标景观。新华社发

软实力:科创中心的科普文化

“十三五”时期,上海科技规划、科普规划,分别独立成篇。这次,《规划》把科创中心规划、科技规划、科普规划三者合一。

上海市科委原一级巡视员季晓烨解析了其中缘由。

科普的目标是传播科学文化和提高科学素养。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规划》对这些问题有了重新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怎么理解“同等重要’”?“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科普是创造软实力,科创是创造硬实力,不管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竞争力。要想赢得竞争,软实力、硬实力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把科创中心建设和科普并在一个规划的原因。”季晓烨分析。

季晓烨认为,相较以往,《规划》突出了八个方面的“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科普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体系化推进、更加注重社会化共建、更加注重精准化供给、更加注重教育的作用、更加注重专业化支撑、更加注重数字化赋能,更加注重国际影响力。

2021年5月2日,第二十届robotex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总决赛在上海宝山智慧湾科创园举行。图为青少年选手在乐高循线比赛前进行调试。王愚宁摄

这些“更加注重”是上海在总结过往规划的成功与不足后,做出的精准判断。上海的公民科学素养一直领跑全国,此次规划继续扛起领跑大旗,明确了上海要打造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目标。

让季晓烨相当诧异的是,今年开放的沪上最新最先进的科普场馆,居然没有相应的语音解说。她提醒说,上海的科普建设短板,需要尽快以数字化推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

“场馆缺乏语音解说,问题卡在硬件设备成本太高,其实完全可以利用手机APP解决。数字化可以做到精准供给。小学生、学龄前儿童、成年人、专业人士,不同类型观众要听的解说大不相同,数字化之后将十分方便,观众自主选择,而且成本很低。”季晓烨说。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