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擦亮“一根火柴”,上海抗疫依然温暖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曹玲娟 唐小丽

2021年01月28日09:5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一个老故事,带来新启迪。

1月25日下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一场专题审议会,聚焦“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现场,世纪出版集团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代表从一个老故事谈起:“父亲考验三个儿子如何填满房间,大儿子搬了一屋子柴火,老二用棉花填满,小儿子只点了一根火柴,轻松照亮房间。”

如他所言,城市建设需要一根火柴,点亮城市,带来温度……“一根火柴”,看似微光,却是城市精神的凝聚。1月,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一手忙抗疫,一手论开局,双线并举,忙而不乱。无数温暖的细节,如无数微光,构成一座城市的光芒。

上海陆家嘴区域 资料图片

市民自律“拎得清”:为“陶瓷店里捉老鼠”提供可能

“我是这届人大代表,不能参加今天的开幕仪式了”,1月24日凌晨,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了个微博。

之前,上海在主动筛查中发现几例本土病例,引发社会关注。张医生得忙抗疫。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张文宏介绍,防疫队伍目标是尽快跑到病毒前面,终止这波疫情。他形容为“陶瓷店里抓老鼠”,表示“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不要因为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大的影响。”

张文宏 资料图片

1月20日深夜,上海通报在一家医院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一例检测结果可疑。截至1月26日24时,上海累计排查到密切接触者380人,密接的密接1021人,相关人员41038人次;累计排查相关场所的物品和环境样本4949件……

有市民感慨,“不得不说,上海流调真的牛!”有网友留言:“上海,不愧为大都市,工作做得真细。”一个个“硬核”操作的背后,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专业精神、务实态度,更是一个个上海市民,对城市安全的看重、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对规则制度的遵循。

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的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属于老城厢,较长时间小区封闭管理对居民生活会造成极大不便,区委区政府决定组织居民入住宾馆集中封闭管理,由志愿者逐户上门,分批闭环转运居民至宾馆。有位90多岁的老母亲不舍离家,同样上了年纪的儿子赶来站在围栏外苦劝,“侬去住宾馆,就是帮我最大的忙。”

“拎得清”,是上海人的自律。

2020年疫情期间,一组大数据截图显示,上海在全国市级口罩买家排名第一。有网友调侃:“上海人怕死第一名!”最热的一条跟评说:“很喜欢一个城市这样的两面。一点的事就如履薄冰。天大的事不怕死,舍生取义。越文明的城市越有机会有这样的两面性。”

还是1月,有网友自发进行疫情前后南京路步行街人流对比,对着空空的步行街感慨:“这就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无需政府干预。”有人拍下空荡荡的外滩景象,写道:“今天,这是自律的上海!”有人评论:“这么大的国际入境口每天开着,仍能做到严控确诊数量,遇到小爆发不慌乱,上海人民自觉配合,拎得清。”

这场抗疫硬仗,仿佛是全体上海市民集体合作的一段“快闪”,快到病毒根本追不上。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思路清爽,才让“陶瓷店里抓老鼠”成为可能。

治理“搞得掂”:管理细致到带上宠物隔离

疫情期间,上海出了个“网红”——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的一只狗。

主人要去宾馆隔离,自家的狗也被允许一同前往。居民转运现场偶然被拍到的这个画面,立刻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度舒适,且不无羡慕,“上海人隔离时带上了他们的宠物,为人性化的政府点赞!”不少网友直呼“好暖心,上海有爱。”“这种时刻,更能体现出上海的温度!”

有人说:疫情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各地的社会治理水平。

昭通路居民区封闭管理,马上进行全社区人员核酸检测。有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当地很快组织上门检测。“我妈妈年纪大了,又有哮喘。跟社区说了一下,就上门了!”有居民感激道。

昭通路居民区转运现场 图片由上海黄浦提供

1月22日晚,小雨,在昭通路居民区隔离线旁,乘坐17号车的近30位居民携带行李,准备转运。工作人员用推车运来几百只包子,给居民带在路上。许多一线工作人员连轴转超过36个小时,困得不行,就在椅子上坐着打个盹。

带领17号车居民登车的,是昭通居民区的居委干部杨洁。她最熟悉小区情况,1月20日晚10点多接到上岗通知后,基本没合过眼。杨洁说,有的同事累得说不出话来,自己喉咙哑掉算是轻的。

近2000位居民,包括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如果不是“努力再努力,人性化再人性化”的工作方式,转运不会如此顺畅完成。

疫情期间,上海另一个备受瞩目的操作,是一项改变。

疫情以来,似乎形成了一个惯例:只要感染新冠,你的个人信息都毫厘毕现。一些病患不得不承受网络群嘲甚至网络暴力。

1月23日,上海率先改变,“打了个样”。在发布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流调信息时,只公布3人所到场所,性别、年龄、家庭住址,一律消失不见。“只提地点不提人”,最大限度降低了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的冲突。

霓虹闪烁,万家灯火。不断打磨提升的社会治理水平,让这座人民城市的“底色”更温暖。

令人安心的是,在1月27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介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排查出的16例确诊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性比较明确。

“祝福您和您的家人,拥有一个平平安安神奇的新年。”1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在常规烟花秀后,再次点亮夜空,为来客燃放新年特别版烟花。美丽的夜空、耀眼的焰火,送上特别的新年祝福——“平平安安”。

发展“想得远”: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抗疫,将是发展中的一段插曲。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上海两会,将眼光投向更远方。

上海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特别指出,要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

上海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资料图片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也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技术带来方便,也让不少老年人有了落伍的心酸。高科技时代,要等一等“走得慢的人”,帮一帮需要帮助的人。报告寥寥数语,城市温度尽显。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代表讲了一件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冒着冷雨,独自一人去交医保。当她拿出现金时,得到不耐烦的回答‘我们不收现金,你要么让你亲戚帮你,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老人没说话,一个人呆坐在柜台前,驼着背茫然无助地弄着手套,仿佛自己做错了事。这个画面,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心疼。”

他说,在年轻人眼里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对老年人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条跨越不了的鸿沟。如果没人停下来、伸出手去帮一下,他们很可能永远无法逾越。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闵行区华漕镇党委书记吉玉萍建议,要深化兼容并包的服务模式。对不会上网、扫码或不方便操作的老年人,现场服务、引导、帮助工作还要做好。专属老年人绿色通道还需打通,扩大身份证件、社保卡、老年卡、医保电子凭证等证件通用范围,“两条腿走路”,体现人民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要开发具有适老化特点的智能产品。”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坚代表建议,针对老年人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等功能特点的产品;提升方言识别能力,方便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人使用设备。针对互联网应用强制广告较多等问题,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后的适老版、关怀版、无障碍版本,应不再设有广告插件,特别是付款类操作应无任何诱导式按键。

上海一直在行动。此前,《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将上海“一网通办”经验作为经典案例写入报告。作为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一网通办”最打动联合国专家组的,是它考虑到了不同群体对政务服务的需求。为与线上服务相融合,上海设有200多个线下服务点和2万多名工作人员,来满足市民群众线下服务需求。这对年长者、失业者和孕妇等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来说尤为方便。这也是上海“一网通办”相比部分发达国家“全程线上服务”模式的最大不同。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