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上海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於今年啟動

2023年05月25日17:16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最新】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上海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今年啟動

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上海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於今年啟動,這次調查將把上海劃分為相同面積的近百個網格,按照統一的技術、標准開展調查,不同網格的調查數據到時候一比對,為上海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指明方向。未來,這樣大規模的“摸家底”將定期開展,每5年發布一次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報告,並開展大型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等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評價,提出應對策略。詳見↓

豐厚“家底”

上海背靠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擁有調控城市環境能力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以及得天獨厚的濕地資源,是世界上濕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還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沿海的灘涂濕地為遷徙候鳥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場所和停歇地。同時,又因長江徑流與海洋洋流相互作用,形成咸淡水交匯點,許多大型江海洄游魚類在此育肥和適應咸水,為以后的海洋生活做准備。

諸多優勢,讓上海受到了眾多鳥類和魚類的青睞。截至目前,上海已記錄到鳥類22目80科251屬519種,佔全國鳥類種數的34.6%,野生鳥類佔上海野生動物種類總數的84%。鰻鱺、暗紋東方鲀、刀鱭等大量經濟魚類和中華絨螯蟹在上海棲息,這裡還是長江江豚、中華鱘等珍稀瀕危動物書寫生命史的通道。

將目光移向內陸,上海還有大片的林地綠地、河流湖泊和農田,組成生態斑塊,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身之所。截至2022年底,上海森林覆蓋率達18.51%。獐、貉、狗獾等40多種獸類,10多種兩棲類動物,30多種爬行類動物,都在上海安了家。今年5月20日公布的《上海昆虫名錄2022版》則收錄了22目312科2961種昆虫。

夜間攝像機拍到的豹貓 圖片來源:上海林業

尋找關聯

上海去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完成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評估,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和生物多樣性監管信息系統,初步形成以生態保護紅線及自然保護地為核心、城市生態空間網絡為框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

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在有限的時間裡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這又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要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各項舉措的落地,除了社會環保意識的覺醒,還需要對現狀的充分認知,也就是摸清上海的生物多樣性“家底”。

據介紹,以前相關領域也曾開展過物種調查和監測工作,比如林業部門開展的上海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監測,近期已實現每個月監測情況的通報,但今年要啟動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整合上海相關領域的所有力量,調查的全面性、系統性、協同性均“史無前例”。

以前都是各做各的,技術、標准都不太一樣,導致數據無法交互,結果就隻知道某個時間點有多少物種,但物種之間的關聯不清楚。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相關技術規范要求,這次調查將把上海劃分為相同面積的近百個網格,按照統一的技術、標准開展調查,不同網格的調查數據到時候一比對,就能挖掘出大量“寶藏”,為上海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指明方向。

未來,這樣大規模的“摸家底”將定期開展,每5年發布一次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報告,並開展大型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等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評價,提出應對策略。

長寧區綠八樂頤生境花園內設置的紅外相機,已經好幾次拍到了夜間來喝水、洗澡的貉 陳璽撼攝

遷地保護

生物多樣性保護不能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通過遷地保護等舉措,一些在原始生境下岌岌可危的野生珍稀瀕危物種可以在其他地方保留生命火種,等待時機“開枝散葉”。

目前,上海已建立起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較為完備的遷地保護體系。

5月21日,上海植物園、上海辰山植物園、上海海洋水族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館、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上海動物園和上海野生動物園等遷地保護單位聯手成立遷地保護聯盟,加強溝通和交流,合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聯盟成立后,有條件的單位將逐步建立各自的遷地保育中心,或者合作建立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庫等平台或機構,進一步提升遷地保護的資源積累和科研水平。

據介紹,今年上海植物園已引入5種珍稀瀕危植物,計劃實施遷地保護,包括無患子科2種,榆科2種,鬆科1種。其中,巧家五針鬆是目前隻分布在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的中國特有物種,數量僅存數百株。上海植物園引入了8株巧家五針鬆的幼苗和200粒種子,播種或栽植於鬆柏園、后場苗圃。

巧家五針鬆生長於海拔2200米的河谷,現在正在觀察研究它們對上海氣候環境的適應情況,希望將來在保護好它們的基礎上,開發出它們對城市綠化的功用,從而進一步壯大它們在上海的種群規模。在這一點上,榧樹、雪鬆等“前輩”都通過遷地保護等舉措延續並壯大了“火種”,還同時改善了上海的生態和人居環境。

資料:市生態環境局、解放日報(作者: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