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這片“雙創秀場”,讓智慧結晶打開未來大門

相信上周末去過大學路“限時步行街”的人,都會被它的“眾聲喧嘩”驚艷到,這其實是楊浦近年來不斷推動“三區聯動”進入更高境界的一大佐証。
科技園區成為“雙創”項目的“達人秀舞台”,7分鐘能否打動“伯樂”?畢業季來臨,從當年的“世紀寶寶”到如今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即將走出校園的“00后”將遇上怎樣的自己?中學生又如何用自己的“金點子”打開通往未來科技生活的大門?
7分鐘打動投資人,科技園區成為“雙創”項目的“達人秀舞台”
在“雙創”這條路上,有的企業希望有更好的展示機會,讓市場知道自己,有的則希望能把握住機會,走向更為廣闊的舞台。
上海合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虛擬電廠項目,可通過計算機與通訊技術對用戶末端的電力設備進行調節。“這樣一個智能控制系統,可以讓電網運營者在用電高峰期,實現安全、高效的組織、管理和結算,讓終端用戶降低使用成本。”公司研發中心經理張烈介紹。
近日,在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代表展示了各自的核心技術,角逐高達數十萬元的資金扶持大獎。這是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暨2023“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海選”活動的一幕。
為期一天的賽事中,和虛擬電廠一同亮相的,還有能滿街跑的便攜式移動“充電寶”、可回收美妝產品空瓶的一站式服務平台、海綿城市管理雲平台等50余項技術產品。
這樣的項目“海選”,在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7個分賽點舉行。
由於不少企業處於初創期,“伯樂”們在選拔時往往比較看中項目的潛力。“別看虛擬電廠這個項目目前還只是圍繞傳統的電網、電力系統在開展,但未來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在上海昊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穎文看來,未來的新能源一定是一個分布式的能源網絡,這個網絡會極其復雜,有火電的,也有各種新能源,供應會非常零散,而用電也會十分分散,甚至像新能源汽車一樣一直在移動。“在能源互聯網的憧憬之下,一個智能的調度系統將是十分重要的。”
上海利睿特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為國內芯片制造廠家提供高溫高精度加熱器的企業。經過10多年的行業深耕,目前產品性能可以達到國外進口同類產品的90%,價格低於進口同類產品40%。公司總經理施廣博告訴記者,目前企業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在外地代工廠生產,模式比較小而散,隨著集成電路市場迎來爆發期,企業訂單供不應求。“我們希望能通過賽事平台,尋找合作方,通過融資等手段把產量做上去。”
“我們發現,高校的學科優勢對創業的輻射作用較為明顯。比如同濟科技園這邊,土木工程、環保、汽車等領域的創新項目就比較多。”有過多屆評委經歷的趙穎文表示。盡管如此,市場導向作用也不容忽視。“比如同樣是環保行業,往年新能源方面的項目就不多,但今年儲能、碳捕捉這塊就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增長。”
據悉,作為歷年“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的合作單位,同濟科技園積極發動園區注冊企業報名參賽,近五年來企業申報及立項數量呈穩步上升趨勢。去年,同濟科技園內有60余家企業報名,其中16家獲得立項。
“與線上參賽相比,線下路演更有緊張感,但同時也能與專家們面對面展開更深入的交流。”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內,上海培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天攜一款醫學影像數字孿生系統前來參賽,該系統可為高校學生、醫院技師等群體提供虛擬訓練場景。
“目前,有的教育平台上已經有了同質化的產品,不知你們有沒有做過調研?”有專家提出。對此,夏天解釋道,目前市場上的同類產品主要還是圍繞教學目標而定制的培訓項目,並不是很系統化。“我們做的是一台虛擬的仿真設備,它可以做真機能做的所有事情。”夏天表示,目前企業還處在爬坡期,希望能通過這個賽事平台,為公司做一個推廣,讓更多人看到和知曉產品。
此次2023“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恢復線下路演形式,項目評審時間調整為“7分鐘匯報+5分鐘問答”方式,每個賽場共有3個投資專家作為評委進行評審。專家評委圍繞項目的商業模式、市場定位、經營管理、團隊能力與核心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分,同時給予針對性的意見與指導。共有46家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展開激烈角逐。
“比賽結束后,我們還將充分發揮園區科技金融方面的優勢,為企業開展包含產學研對接、投融資對接等在內的多場資源對接活動,全方位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賽點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作為“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唯一參賽渠道,本次賽事對接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科技金融等有關政策,優勝企業將擇優推薦入圍“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並獲得“創·加速營”輔導資格。
設計無處不在,整個校園就是一座開放式“展廳”
英文“Meet”一詞,意為相遇。畢業季來臨,從當年的“世紀寶寶”到如今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年輕的“00后”將遇上怎樣的自己?
上海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畢業生陳迅,在2023屆畢業設計作品展上就遇到了自己的設計——塑料精細化回收裝置。這個裝置可優化廢塑料回收再生流程,替換當前廢塑料回收再生流程中高成本、低效率的前端回收分類環節,並通過碳普惠制度激勵用戶參與其中,以達到提升廢塑料的回收再生率、助力實現 “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偉大且艱巨的任務,作為一名設計專業的學生,我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在這一目標實現的道路上起到一些作用。”陳迅說。
本次作品展的主題就是“Meet(遇)+”。“三年前,這批學生與疫情相遇,他們得以重新理解並審視生命的價值﹔如今與席卷而來的新一輪科技浪潮相遇,又促使他們面對新技術賦能藝術設計的機遇與挑戰﹔未來希望他們與更好的自己相遇,在校園持久積澱的力量會充盈起蓬勃的青春,展示出向上的力量。”開幕式上,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蔡錦達對展覽主題進行了闡釋。
科技風頭盔、未來感機器人、中式美學動畫、潮流品牌文創、宋韻文化建筑……這些作品分布在學校的不同角落,把整個校園變成一座開放式“展廳”。
據悉,這是畢業設計作品展舉辦15年以來第一次成規模迎來“00后”畢業生,展覽匯聚了學校版藝學院2023屆畢業生的100余件(幅)優秀作品,涵蓋插畫、繪本、字體、動畫、空間與人居環境設計、產品和工業設計等類型,整體呈現學院300余位畢業生對當下與未來設計主題的思考、研究與實踐。
視覺傳達專業畢業生王念的作品《牧育百草》聚焦親子中醫認知品牌文創設計,以15種常見中草藥作為IP進行品牌文創衍生,設計應用圍繞牧育百草中草藥研學基地進行延展,致力於通過實踐活動讓兒童回歸自然、親近草藥,以此進行親子中醫認知,開辟出一條易於為兒童接受的中醫藥文化傳播新路徑﹔環境設計系畢業生龔嘉琪的作品《不止市(食)集》聚焦學校周邊的菜市場,對其進行社區菜場情感化再生設計,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情感高黏性的社區居民聚集地﹔動畫專業畢業生方雪旖結合制作手工人偶的興趣創作定格動畫,通過手繪設計角色和場景完成了作品《樹冠羞避》……
“痛並快樂著”的創作過程讓動畫專業畢業生郭菁感觸頗深:“本科期間我們都有了新的成長與蛻變,在做畢設的過程中同時經歷了考研、就業、留學等等波折,最終完成了自己預期的畢業創作,感謝老師們的指導,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我們一起努力。”郭菁說。
“從我的觀察來看,這屆畢業生及其作品有著豐富的面向,既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又敢於與世界對話,包容萬千,既關注宏大敘事,又敏感細膩。”上理工版藝學院副院長陶海峰談到,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維度展現中國之美,也表達其對過去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無限思考與遐想。
近年來,上理工還不斷拓展畢設展的功能和作用,向外鏈接更多資源,推進校地融合、產教融合、國際合作,如加入全國聯合畢業設計“藝術鄉建”項目,助力浙江寧海縣嶺口村鄉村更新,其中學生浦振飛設計的場景被村委會和組織方選中,正在推動落地﹔與法國南特大西洋設計學院舉行聯合畢業設計,關注全球范圍內的人口老齡化、兒童福利問題、社會可持續等問題。
創意源於生活,“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有一次在學校化學實驗室配置三價鐵膠體實驗,收拾整理實驗器材時,被使用后的三價鐵燙傷了手,因此我想到設計一個化學實驗操作的動作檢測系統,提醒錯誤的手部實驗動作,減少傷害。”5月13日,在設於上海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答辯教室內,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學生劉靜萱正在用PPT展示她的參賽作品。這套系統基於MEDIAPIPE軟件,通過識別人體手部關節進行設計,設計靈感正是源於劉靜萱的親身經歷。
當天,和化學實驗室操作輔助系統一起亮相的,還有快速晾干衣架、爬樓梯應用的輪退可變式越障機器人、“伴我跑”機器人等創意設計作品,第十二屆上海市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尚理”杯中學生工程創意論壇在此舉辦,通過初賽入圍的參賽者來到現場進行答辯。
此次論壇以“低碳生活 智慧機械”為主題,引導孩子們用自己的“金點子”打開通往未來科技生活的大門。
評委之一,楊浦區青少年科技站副站長周建軍認為劉靜萱的創意很好,未來可以配合實驗室的攝像頭形成一體化檢測系統,但他同時提出建議:“這套檢測體系用於排球訓練可能會更加合適。”
既創意十足,又“接地氣”,是這些參賽作品共同的“關鍵詞”。
控江中學高二學生周翼涵帶著一個大紙箱,裡面裝著他的“變形金剛”——爬樓梯應用的輪退可變式越障機器人,“這個會爬樓梯的機器人主要是通過輪子進行變形,不同的形狀適應不同的障礙物,可提升越障能力。”等待答辯的他興奮地向記者展示起了變形功能。最終,爬樓機器人獲最佳創意獎。
行知中學學生潘霄睿的“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口罩回收積分兌換裝置”,因出色的產品設計贏得評委們的肯定。但周建軍對這個裝置在未來的市場應用提出了“異議”:“裝置的成本比口罩貴多了,誰來為此買單?這麼好的設計可以考慮用於更有價值的場景上。”這一設計最終獲得優秀展示獎。
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華玥茗,是全場年齡最小的參賽者,他設計的“一種可前后撐開並自動調整間距的快速晾干衣架”獲得最佳潛力獎。
從創意設計、實物及虛擬制造、材料及能源等方面出發,聚焦將來可能用於戶外及家居生活的仿生機械、廢舊物品回收行業,並將機械結構、控制系統、計算機編程等學科進行融合交叉,孩子們的“金點子”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熱愛生活,才能從生活中發現創意。他們基本都是關注身邊事,例如快速晾干衣架,通過機械原理把衣服撐開讓衣服干得更快,我覺得這是中學生可以自己想到的,很不容易。”周建軍告訴記者。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獲得最佳展示獎的劉靜萱說:“我們學校注重工程素養的培養,老師平時會著重讓我們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所在。”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