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贊!金山這個鎮成功創建→

2023年05月23日17:09 |
小字號

根據《中國曲藝之鄉評定命名和管理服務辦法》的規定,中國曲協組織專家調研組於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對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進行了實地走訪,通過實地調研和科學評估,中國曲藝家協會決定授予張堰鎮“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讓我們來看看

張堰在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路上

都做了些什麼

源遠流長,曲藝文化有傳承

張堰鎮曲藝歷史悠久,曲種豐富,有彈詞、花鼓戲、鈸子書、傀儡戲等。根據《張堰鎮志》記載,清代就有群眾聽書的場所,《重輯張堰志》有“岳廟朝朝聽說書”句﹔同時期的彈詞名手,張堰人吳毓昌,創作了評彈《三笑姻緣》,人稱“獨擅江南詞場無敵手”﹔民國期間,藝人王傳根常在南河頭邑翠茶館說唱,曲目有《大紅袍》《三俠劍》《水滸傳》,用金山方言說和唱,深受百姓喜愛﹔鈸子書鄉音土語,通俗易懂,吸引眾多茶客。如今,寫故事、講故事、表演唱、鈸子書等這一系列優秀的民間文化活動在張堰鎮普遍開展,有一大批寫故事、演繹故事的人員,活躍在群眾文化的台前幕后。

保護傳統曲藝有傳承

近年來,張堰鎮黨委、政府對曲藝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高度重視,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讓非遺,特別是曲藝,成為“有本之木”。結合張堰曲藝的實際情況,以“建筑可閱讀·文化可傳承”為理念,以爭創“中國曲藝之鄉”為抓手,著力打造“古鎮文化藝術節”和“中國曲藝之鄉”兩張名片﹔挖掘古鎮文脈,注重品牌建設,編輯《張堰鎮歌謠卷》《張堰民間文學》《蔣順龍法制農民書作品集》等。成立蔣順龍農民鈸子書工作室,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輻射和指導作用,老一輩曲藝工作者積極發揮好傳、幫、帶作用,既增強了張堰曲藝的廣泛性和群眾性,也提升了曲藝人才的業務技能。

開展品牌活動惠百姓

張堰鎮充分調動發揮優秀群文資源、社會優質資源,促進曲藝在張堰生根發芽。2021年9月19日,張堰鎮第二屆古鎮文化藝術節暨“建筑可閱讀”主題日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在張堰各個古建筑內,評彈《我的名字叫解放軍》、相聲《特殊身份的警官》、獨腳戲《上海閑話》吸引了眾多來往的游客駐足欣賞,大受好評。目前,張堰鎮已形成了多元的曲藝文化傳承方式,實現了傳統曲藝文化在新時代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了曲藝保護和振興。讓曲藝更好地滲透社會圈、融入生活圈,走進朋友圈,豐富基層文化,營造良好的曲藝氛圍,擴大張堰鎮曲藝特色品牌的影響力。

曲藝活動聯動長三角

張堰·林埭以“文化走親”促進更高質量交流互動,積極打造兩地文化融合品牌,不定期與平湖市林埭鎮開展曲藝活動展演、展覽等交流活動。2021年4月,金山區邀請已經成功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代表團來金進行交流座談活動,認真學習成功經驗,在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內開展了一場曲藝交流盛宴,為張堰創建“中國曲藝之鄉”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邀請了揚州市和上海市曲藝名家,以曲藝文化導師進校園的形式,在各個校園開展曲藝專場演出,在青年學生中擴大傳統曲藝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著力搭建起優質文教結合平台,做好青少年戲曲曲藝人才儲備庫。

培養人才,曲藝事業向繁榮

張堰鎮在曲藝文化陣地打造、曲藝人才儲備、曲藝文化資源挖掘等方面不斷積累加強,並已在全市乃至長三角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名家工作室入駐

2022年9月,張堰鎮利用大隱書局張堰店現有空間,打造獨具張堰特色的“曲藝傳承基地”。引進“張志寬、 趙鬆濤快板書藝術工作室”,計劃用三年時間,孵化更多的快板書傳承人。同時,打造品牌相聲專場《歡聲笑語藏書海》、快板書培訓、快板書展演等活動內容,努力將大隱書局張堰店打造成“傳統性文化體驗,多元化學習中心,互動式交流空間”的“曲藝傳承基地”。

曲藝人才輩出

金山區近幾十年涌現出如鈸子書老藝人蔣順龍、相聲演員徐強、劉西陽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曲藝演員和創作人才。蔣順龍,1964年加入張堰公社文化站,從小愛聽故事和評書,靠自己摸索,學會創作台詞劇本,親自登台表演說唱,靠著一根竹筷、一張鈸、一張嘴,自編自導自演農民書50多年,創作作品近400篇。他的作品貼近生活,源於生活,成為張堰著名“農民笑星”。徐強,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師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先生。擅長各種樂器,將相聲與音樂相結合,創作多部極具特色的原創作品。在2021年5月,徐強代表張堰鎮和金山區文化館,赴北京參加“向黨報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上海專場的演出,演出作品為相聲《時代贊歌》。

曲藝作品獲獎

早在1958年,張堰人范雪芝等演出的說唱《國慶看燈》就曾參加上海市群眾文藝匯演。1976年,張堰鎮文藝小分隊創作說唱《商業職工學大寨》在全國養豬會議文藝演出並得獎。80年代說唱《唱唱我們張堰鎮》也曾多次獲獎。張堰鎮曲藝事業在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佳績,尤其以故事為代表的曲藝作品多次在區級、市級舉辦的各類賽事中獲獎。2018年,張堰鎮留溪藝術團選送快板獲得了金山區第二屆文藝指導員成果展演三等獎﹔2021年張堰鎮和金山區文化館選送的快板《巧計劫槍》和故事《上海第一哨》分別摘得“新作獎”。同時,通過公開賽事在青少年中培育曲藝新苗、發現曲藝新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加大曲藝文化在校園的推廣力度,提升青少年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曲藝文化的傳承保護。

機制創新,曲藝事業謀發展

張堰鎮致力於把繁榮曲藝文化作為提升城市文化內涵的關鍵,同時為了推進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步伐,文藝工作者充分發揮出了橋梁作用。

建立激勵機制,促進文藝繁榮

為激發文藝創作和表演人員的創作熱情,張堰鎮將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納入鎮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研究制定《關於張堰鎮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工作方案》,同時建立健全文藝創作扶持激勵機制,出台《張堰鎮文學藝術創作經費實施辦法》,極大地調動了全鎮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在政策激勵下,全鎮曲藝創作不斷繁榮,逐步形成以曲藝小品、金山方言農民鈸子書、表演唱作為龍頭,其他各藝術門類齊頭並進的良好勢態。

落實組織保障,完善隊伍建設

曲藝傳承,從高校開始。拓寬學生學習藝術空間,打造校園文化教育特色,通過多種途徑進校園開展曲藝文化知識推廣和宣傳,讓曲藝文化深入師生心中。開展曲藝文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選取優秀曲目匯編成冊,成立“中僑曲藝社團”,每周二開展曲藝培訓,同時邀請“品歡相聲會館”對學生開展集中培訓,結合鎮文體中心的資源配送進校園工作,每月開展曲藝進校園配送演出,提升學生曲藝素養。

搭建舞台,夯實曲藝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蔣順龍農民鈸子書工作室,培育中青年編、導、演骨干和群眾團隊。每年通過“三下鄉”、群眾文化團隊展評等方式讓曲藝作品展示亮相。文體中心結合資源配送工作,通過“點單”方式將曲藝表演送進社區、村(居)委會,讓百姓們享受文化盛宴。

邀請名家,傳經授道。結合張堰文教魅力小鎮特色,在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曲藝隊伍的基礎上,精雕細琢,使傳統文化在中僑大學生群體中發揚光大。通過“派出去”“請進來”方式,邀請名家開展講座,外出學習成功的“中國曲藝之鄉”創建經驗,更好地推進張堰的“創曲”工作。

出版傳統書目,保護非遺文化

為保護和傳承張堰地區優秀的曲藝文化遺產,目前已經出版發行《帶色彩的腳印》《金山灣的濤聲》《金山的傳說》等多部故事作品,內容包括金山故事歷年來在國家、省、市獲獎作品,有一定藝術價值的名篇名段,另外匯編出版了《金山故事叢書》等多部長篇書目。這些故事素材,豐富了張堰鎮的群眾文藝團隊曲藝作品的內涵。目前,張堰鎮共有各類文藝團隊76支,其中能用曲藝形式表演的隊伍有14支,成為了張堰群眾文藝舞台上的骨干力量。

(來源:i金山)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