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違法伐樹201棵如何罰?上海首例“碳”思路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韓慶)漫步長三角首個聯合生態修復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訴訟實踐創新基地,春風拂面,綠樹新芽,萬物生機盎然。
而在2022年初,上海一公司為改造廠區擅自違法砍伐租賃廠區內大量樹木,總計201棵,破壞綠化面積3000余平。新種樹木要數十年才能恢復此前生態。補種和罰金都不能達到期望效果、如何罰?更好懲戒?成了一個難題!
最終,認購碳匯替代生態修復成為了檢察機關履行公益訴訟職能的一種全新嘗試和探索。而這也是首次探索碳匯認購生態補償的公益訴訟案例,更是交易所在全國范圍內確認的首例碳匯認購司法實踐案例。
左右為難
2022年初,上海青浦區檢察院接檢察益心為公志願者線索,轄區某公司為改造廠區擅自砍伐租賃廠區內大量樹木。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但本案樹木因不屬於林業部門登記造冊的林木,刑事、行政追責均存在難題。違法者責任可能落空?
青浦區檢察機關轉換思路,以民事公益訴訟立案調查,追究違法者的生態損害責任,發揮公益訴訟的獨特制度效能。
立案后,通過實地走訪、現場勘驗、取証詢問、激光測距、無人機航拍等,全方位收集固定20余份証據,查實被砍伐樹木共計201棵,破壞綠化面積3000余平。
辦案期間正值植樹節,承辦檢察官督促涉案公司補植樹木及草坪,補植面積達6800余平。
樹木具有固碳釋氧、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但新種樹木要數十年才能恢復此前生態功能,該部分期間功能損失,如何彌補? 再行補種,原址已無空間﹔支付賠償金,難以達到修復的第一要義。那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式?
全新嘗試
期間,最高法頒布《關於審理森林資源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肯定了當事人可以以認購林業碳匯方式替代履行生態環損害賠償責任,同時,上海市檢、區委也相繼出台關於助力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等相關方案,可以說為我們指明方向。
本案肆意砍伐行為,降低了樹木吸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以認購林業碳匯方式履行修復責任既契合本案特點,又能避免賠償金的“沉睡”和生態功能損失的“欠賬”,更讓“綠水青山”通過碳匯交易變成“金山銀山”。
於是,青浦區檢察院在辦案中率先破局,首次引入碳匯修復理念,探索將碳匯計量引入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評估,將固碳部分生態價值用於碳匯認購。
認購碳匯替代生態修復是檢察機關履行公益訴訟職能的一種全新嘗試和探索。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受委托,評估生態功能損害,核算碳匯價值量。經評估鑒定,涉案固碳生態服務功能損失為1.12萬元,為碳匯認購提供科學支撐。
同時,組織人民監督員、益心為公志願者和環保領域專業人士參與的公開聽証會,廣納民智,廣聽民意。經磋商聽証,青浦區檢察院與涉案公司達成生態損害訴前磋商協議,確定對於固碳功能損失以認購碳匯的方式予以補償。
協議確定好,如何認購?又是一份全新的考卷,沒有先例,隻能在破冰中探路。經大量調研,明確規范的碳匯交易應當通過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零碳司法的試驗田
經跟進引導,2022年9月,涉案公司向承載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申請開戶。11月,經交易所確認,涉案公司已認購1.12萬元核証的林業碳匯,並已全部核銷。
該案,是上海首次探索碳匯認購生態補償的公益訴訟案例,更是交易所在全國范圍內確認的首例碳匯認購司法實踐案例。
雖然此案順利結束,但碳匯司法實踐才剛剛開始。
在個案實踐基礎上,青浦區檢察院聘請碳交易行業領域專家為“益心為公”志願者,為公益訴訟碳匯實踐提供專業咨詢、技術支持,加強碳匯司法領域智慧借助。
與此同時,聯合嘉善、吳江檢察機關及生態部門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核心區域,共建長三角首個聯合生態修復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訴訟實踐創新基地,深化跨域低碳協作。
基地設碳匯造林、綠化養護、水下森林等五個功能片區,本案涉案公司根據修復方案,還在碳匯林區植樹造林,通過降碳、減污、擴綠的公益訴訟實踐,打造“零碳司法”的試驗田。
為落實“雙碳”目標提供上海樣本和檢察智慧,青浦檢察通過公益訴訟能動司法正不斷探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